血液标本采集不合格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23
/ 2

血液标本采集不合格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刘敏,朱巧云

安康市中医医院传送中心  725000

安康市中医医院高新分院骨科 725000

【摘要】目的:分析血液标本采集不合格的原因,汇总护理对策。方法:以我院2021年-2022年间血液样本568份作为研究对象,对血液标本采集合格率进行分析,分析血液标本采集不合格的主要因素,以提出针对性护理对策。结果:568份血液标本中,9份血液标本不合格,占比1.58%,其中血液标本不合格问题主要以溶血3份(33.33%)、凝血3份(33.33%)、送检不及时2份(11.11%)与抗凝剂使用不合理1份(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标本采集是血液检验的基础,对此血液采集人员要重视对血液标本采集过程的规范,以强化血液标本采集质量,提升血液标本采集合格率,为血液检验等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血液标本 采集质量 护理方式

血液标本检验能够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依据,血液标本采集作为血液标本检验的基础,关系着血液标本检验质量及后续血液标本数据使用。对此文章采用回顾性研究方式,对2021年-2022年血液标本随机抽取568份报告,对血液标本采集问题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回顾性研究方式,抽取上年度我院血液采集样本568份作为研究对象,血液样本包含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涉及妇科、内分泌科、内科、肿瘤科等多科室,血液样本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所抽取的血液标本进行检验,分析血液样本合规性等内容,对血液标本采集不合格的因素进行汇总分析。

1.3观察指标

对比血液标本采集中不合格标本数量及概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士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总有效率)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568份血液标本中,9份血液标本不合格,占比1.58%,其中血液标本不合格问题主要以溶血3份(33.33%)、凝血3份(33.33%)、送检不及时2份(11.11%)与抗凝剂使用不合理1份(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3.1血液标本

血液标本是血液检验的基础,在确保血液标本采集合格的情况下,检验科能够对患者血液进行检验分析,从而为医生提供临床诊断与治疗依据,明确患者病情。但从患者血液标本采集过程来讲,部分血液标本采集存在问题,此类问题因素的出现影响着血液合格率,不利于后续工作的开展。血液检验是临床疾病诊断的重要方式,检验结果能够反应出患者病情进展与严重程度,也是临床治疗方案制定的主要依据。但以上血液检验价值需要确保血液样本数据检验真实性与准确性的前提下,在血液检验结果不准确的情况下,血液检验价值无法彰显。汇总血液标本检验问题,血液标本不合格其主要问题出现在血液样本的采集环节。

血液标本采集是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采集行为与检验科所检验的标本质量、检验数据具有直观影响。因此血液标本采集的标准性与合格率要得到保障,血液标本检验过程需要多科室之间的有效配合,因此患者要根据医护人员提示,对血液标本采集前准备工作进行践行,尽量一次性抽取、检测成功,避免不必要的失误。

3.2血液标本采集不合格原因

凝血。在发生该种现象后,血液内的纤维蛋白状态会从可溶性转变为不可溶性,进而直接影响到血常规检查。通常,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血液注入到抗凝试管时,未得到及时、充分的晃动引起。

溶血。一旦血液标本存在溶血现象,其血红细胞会出现破裂,进而致使血红蛋白流出并与其它物质相融合,对血液标本检验结果产生不良影响。而究其原因,主要是采血时定位不准确,针尖在静脉中来回探测,造成血肿,引起溶血。或是真空管负压太大,血液进入采血管后由于血细胞之间的激烈碰撞,导致红细胞破裂发生溶血。另外,采血过程中止血带使用时间过长或过紧,从而干扰血流速度,造成局部血液浓缩,引起溶血。

送检不及时。若是血液标本未得到及时送检,血清稀释,会致使其成分受到改变,引起溶血。受日常工作量与工作压力的影响,血液标本存在一定的送检不及时现象,在血液标本长时间未送检的情况下,血液标本质量难以保障。

抗凝血剂的不合理运用。通常,抗凝血剂的运用是为了更好的进行血液标本的检测,然而,若是进入到采血管内的血液过多或过少,与抗凝剂不成比例,抗凝剂浓度会改变血细胞形态大小,引起凝血。

药物因素。若患者在进行血液标本采集前使用了某类特殊药物,也会对血液标本相关指标产生较大影响。主要出现在患者未按照医嘱进行抽血前准备,导致血液标本采集不合格。

3.3血液标本采集合格的护理措施

强化技能培训。对于采血护士,要对其进行相关技能的培训,让其扎实掌握血液标本采集的基础知识,有效提升其操作水平,避免人为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在控制血液凝固、溶血问题中,更是需要让其对采血量进行严格的把握,足量采血,以免采血量不到位使得抗凝剂与血液不成比例,从而出现凝血、溶血现象。

强化流程控制。在血液采集、检验中,相关操作人员要严格按照操作流程进行,在确保采血管的密封、干净的同时,要对已采集的血液进行及时的送检,并严格遵守相关检验标准进行。通常来说,血液标本要在采集后要及时送检,时间不能超过4h。

强化沟通交流。在进行血液采集之前,护理人员要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让其避免在采血前进行相关药物的服用。强化与患者的沟通交流具有重要性与必要性,能够杜绝血液标本因药物等血液采集前患者个人不遵医嘱导致的血液标本采集不合格问题。

强化基本功的训练,穿刺时,尽量选择肘正中静脉,一次成功,止血带的结扎时间≤1min,亦不要反复拍打穿刺部位,以防机械性溶血。采血后一定要上下180°颠倒轻匀6~8次,使抗凝剂和血液从分混匀,防止凝血。

总而言之,血液标本采集是临床疾病诊治的重要手段,为了提升血液标本合格率,就需要对其不合格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制定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以提升血液标本检验准确性。

参考文献

[1]马宏伟,罗海波.血液标本采集对生化检验结果产生的影响分析[J].当代医学,2021,27(25):155-156.

[2]李银花.血液标本采集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及护理措施[J].医学食疗与健康,2020,18(07):165+167.

[3]韩兰萍,卢立全,汪瑞忠.血液标本采集不合格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9,26(07):113-115.

[4]张晓霞.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原因和相应优化措施分析[J].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2018,2(18):181+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