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病中医症候类型及治疗进展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23
/ 2

眩晕病中医症候类型及治疗进展研究

郭丽芳

河南省中医院(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450000

【摘要】随着眩晕症状发病率的提高,人们逐渐对该情况产生重视,但在分析过程中能够发现大多数眩晕患者的发病机制并不明确,这也使得采用中医手段进行治疗干预相较于西医而言所获取的临床效果更为理想。本文通过分析眩晕病的中医症候群类型,并对相应的治疗方法进行综述。

【关键词】眩晕病;中医症候类型;治疗进展

致使眩晕发生的原因较为多样,在发生时患者多感受到周边事物或自身发生不规律的旋转,且多伴随恶心呕吐,摇摆不稳等情况发生。通过分析中医学会所指定的眩晕诊断标准能够发现,患者出现头晕目眩、视物旋转,严重者似乘船,但症状轻微者闭目养神便可缓解,则可将其归入眩晕诊断。由此可见,中西医都对眩晕病进行明确分析说明[1]。在分析对眩晕病的发病统计报告能够发现,该疾病的发生率约为1.4%,且多发生于老年人群体,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愈发严重。本文对眩晕病的中医症候类型以及当前治疗进展进行总结分析,并于下文进行综述。

1.中医对眩晕病的认知

眩晕的发生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因此更不能将其完全归结为中风所致,中风、风寒、暑湿热积累至三阳经,均有可能出现眩晕症状,使患者感到头重脚轻。重及疼痛的寒冷、闷热且湿气重的暑期,都会使患者发生呕吐、眩晕的可能性提高,因此应当重视这些外部因素。如若患者心理情况与情绪发生剧烈改变,也有可能使其肝气运行不畅,进而导致郁气停留于其三阳经中,进而引发恶心、眩晕。此外,若暴饮暴食、腹泻出血、所摄入食物中油脂过高等原因,均会导致患者出现眩晕症状,且多表现为天旋地转,站起立刻感受到眩晕等,根据其不同病因与表现形式给予其不同的治疗方式,以保障临床疗效的有效性[2]

2.中医对眩晕病病因的分析

2.1因虚致眩

《灵枢》一书中认为,如气上行不足,则不能满足大脑需求,双耳可出现耳鸣,头晕脑涨,双目视物旋转。患者体虚的情况下会导致其出现眩晕症状,这主要是因为其在体虚时,受到外邪入侵进而发病。阴虚患者的肾功能受到阻碍,使得其肾亏而不制阳,进而出现肝阳上亢而导致眩晕的情况。卓萍等人的研究报告表明,眩晕多为肾虚而导致肝部阴阳失调所导致的,席管劳等人则认为眩晕病患者肝与肾的阴阳平衡情况不良,若阴虚得不到补足则会使病情反复或恶化。此外,还能够见到阳虚、气虚、血虚等导致眩晕病的学说。

2.2因痰致眩

因痰致眩最初是由张仲景所提出的,痰的出现与其重要脏器的阴阳平衡相关,若肾亏气不利化,则会使外部湿邪气息侵入体内而生成痰,痰的聚集将会导致患者脾化不运,进而出现阴郁化热的情况,导致痰饮结合外邪而导致患者出现眩晕病症。

2.3因瘀致眩

血瘀会导致患者出现眩晕症状,依据在于当患者因跌倒损伤等情况导致血瘀淤积于体内时,会使其脑部经络与气血通畅受到阻碍,进而影响其正常血液运输速度,进而诱发眩晕。阴虚血滞,气血运化不畅,因为血瘀而导致气血亏虚,容易出现虚热情况。痰浊气滞同样会诱发血瘀,大多是因饮食不节制以及不合理而导致的肥胖,诱发脾胃功能失调,积聚阴气而发生血瘀,最终使其血气运行受到阻碍,使其发生眩晕。

2.4因火致眩

性格暴躁易怒易使其肝火旺盛,使得阴阳平衡失调导致气息运行不畅,导致肝火冲击大脑发生眩晕症状。

3.中医眩晕症候分型以及治疗

3.1肝阳上亢型

肝阳上亢型患者的性格易怒且暴躁,这使得其肝部阴气无法与阳气制衡,阳气上冲导致脑部受影响出现眩晕症状。该类患者的眩晕症状多以头疼脑涨、耳鸣目眩为主,且在其烦恼以及劳累过重时,常出现少眠多梦、舌苔呈黄脉弦的情况,上述症状多由血管源性疾病病变所导致,如高血压、动脉硬化等。根据其实际情况,可采用天麻钩藤汤对其进行治疗,若患者感受到口中苦涩,眼睛变红,则可在其中加入适当的丹皮和夏枯草;若患者表示自身耳鸣、目眩效果较为严重,则考虑加用枸杞与首乌;若在发病期间感受到手足震颤,则需加用龙骨、牡蛎进行治疗。在进行治疗时,所使用的药材与药方应当以镇肝熄火、清热止痉为主,并叮嘱患者少动怒,多通过转移注意力等方式抒发自身心中的不良情绪。

3.2痰湿中阻型

痰湿中阻型患者多因嗜酒、劳累等使脾胃功能受到损伤,水谷不化而生成痰,痰阻阴不降而导致眩晕症状发生[3]。该类患者多以食欲差、睡眠时间长以及呕吐等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其脉濡数,舌苔呈现为白色,因此临床多以化痰湿、健脾胃的药方作为主要治疗手段,推荐采用半夏白术汤进行治疗,若患者呕吐症状较为严重,则可加用代赭石以及竹茹进行止吐处理;若患者耳鸣较为严重,则加用菖蒲、郁金;若其心理状况不佳,则可加用菊花与黄连进行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嘱咐患者少摄入油腻的食物,若提醒肥胖则更应当控制饮食。

3.3气血亏虚型

气血亏虚型患者通常会并发其他基础疾病,且多为久病不治或大量失血的情况,使得其机体气血亏虚,脾胃功能下降,进而出现清阳不展、脑部失养状况而导致的眩晕,在行动时会加剧眩晕感受,劳累是其发生眩晕的常见因素。该类患者日常生活中睡眠时间不足,且出现心慌、面色发白的现象,其脉络细弱,舌淡,因此临床治疗推荐采用归脾汤对患者症状进行改善,若患者出现腹胀,则可加用薏苡仁、泽泻进行治疗;若表现为健忘、心慌,则可加用菖蒲与合欢皮进行治疗,并叮嘱患者要劳逸结合,多摄入富含营养的食物,如蛋类、瘦肉、红枣以及黑芝麻等。

眩晕病可因多种原因所致,虚、痰、瘀、火为常见发病因素,辨证治疗可根据不同病因采用不同组方而达到减轻或治愈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范晓飞, 刘飞祥, 徐进,等. 张怀亮眩晕病中医诊治精要[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2,28(05):695-697+722.

[2] 黄健庭, 杜文兵, 徐珊. 眩晕病的中医证候要素及证型分布规律研究[J].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37(07):1398-1402.

[3] 文香, 张卫华. 基于现代文献的眩晕症中医辨证用药规律研究[J]. 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23(04):125-129.

作者信息:姓名:郭丽芳,性别:女,出生年月:1982年1月,籍贯:河南平顶山,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医药防治脑血管疾病,工作单位:河南省中医院(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职称: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