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动机-行为护理在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24
/ 2

信息-动机-行为护理在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张丽

山西白求恩医院  030032

【摘要】目的观察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护理中,信息-动机-行为护理的应用。方法 基于对照实验形式下,纳入74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收治时间:2021年9月-2022年9月)为观察对象;按照等量电脑随机法均分为人数相等的2组,1组为基础组(n=37),1组为研究组(n=37);分别予以2组常规护理和信息-动机-行为护理干预,观察、对比2组护理效果。结果 对比基础组,研究组治疗依从性显著更高,病情康复效果显著更优(P<0.05)。结论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护理中,信息-动机-行为护理应用效果显著。

【关键词慢性精神分裂症;信息-动机-行为护理;治疗依从性;康复效果

新医疗视域下,临床除予以慢性精神分裂症(chronic schizophrenia)患者以抗精神病药物用以控制相关病症之外[1];同时,还会加强对患者行为、认知方面的干预,目的在于促进患者疾病认知、行为水平的提升,进一步强化其疾病治疗依从性,切实保障其疾病疗效及康复效果。作为一种技巧模型,IMB——信息-动机-行为护理主要基于影响因素信息采集下,通过实施预防性动机、行为技巧干预,促使患者转变和提升自身行为和技能,以此促使其克服困难[2]。下面,本研究纳入74例病患为观察对象,将对IBM在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护理中的具体应用展开深入探讨和观察。现作如下报道:

  1. 基线资料和方法

1.1基线资料

基于对照实验形式下,纳入74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收治时间:2021年9月-2022年9月)为观察对象;按照等量电脑随机法均分为人数相等的2组,1组为基础组(n=37),1组为研究组(n=37)。基础组男/女患人数比19(51.35%);18(48.65%);其中最小年龄24、最大年龄53,均值(38.61±8.76)岁。研究组男/女患人数比20(54.05%):17(45.95%);最小年龄25、最大年龄53,均值(39.12±8.75)岁。组间一般资料具备公平研究价值(P>0.05)。

1.2方法

1.2.1基础组

予以本组37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以疾病知识宣教、应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以及药物使用注意事项讲解、心理干预、指导开展相关生活/娱乐治疗等常规护理干预。

1.2.2研究组

予以本组37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以信息-动机-行为护理干预,详情如下:

1.2.2.1信息护理:基于一对一交流模式下,评估患者疾病认知;肯定、表扬患者已掌握疾病知识,弥补其存在认知缺陷,对错误认知对疾病存在影响进行分析。疾病知识讲解内容包含以下几方面:(1)精神分裂症性质;(2)治疗方法;(3)常用药物及不良反应;(4)自我护理/康复锻炼。具体开展频率如下:前30d,3次/周、40-50min/周;第31-90d为1次/周、30-40min/次;第120-180d为1次/月、20-30min/次。

1.2.2.2动机护理:主动与患者构建交流,基于语言交流过程中调动患者行为动机,并予以患者自知力方面干预。对患者患病前与当前感受询问和了解,语言引导患者正确认识自身疾病,帮助其明确却分幻觉和妄想;就按时、按量用药和积极依从治疗对促使疾病转归和康复起到的重要作用进行讲解,以提升患者疾病依从性和配合度。护理频率:前30d,1次/周;第31-90d为2次/周;第120-180d为1次/月,30-40min/次。与此同时,对患者家庭及情况状况进行了解和掌握,帮助患者协调家庭关系,指导、鼓励其家属关心、理解患者,尽可能避免予以患者刺激;另外,基于一定频率下邀请患者及其家属参加座谈会,引导和鼓励患者勇敢讲述自身疾病及对当前治疗工作和药物的认识,以及内心存在疑惑和不解;以此引发患者共鸣,强化患者疾病治疗信心和依从性。护理频率:第30d-90d为2周/次;第120-180d为1次/月,30-40min/次。

1.2.2.3行为护理:一一向患者和家属发放慢性精神分裂症疾病自主管理手册,并开展行为干预,以此强化患者自我处置技能和自我病症监控技能水平。其中自我处置技能包含以下几方面:(1)对抗精神病药物相关知识存在正确认识;(2)能够对用药进行正确管理;(3)了解药物效果及副作用;日常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应鼓励患者勇于就药物相关应用提出问题。自我病症监控技能包含内容如下:(1)能够正确掌握和识别疾病及复发先兆症状;(2)能够正确处置持续症状;(3)能够拒绝不良行为。护理工作的开展以分组模式进行,主要在患者入院后第2个月-6个月期间开展,3次/周,90-120min/次。

1.3指标观察

1.3.1应用MMAS-8量表,评定2组治疗依从性;以十分依从(评分8分及以上)、基本依从(评分6-7分)、不依从(评分不足6分)为评判标准;依从性=(十分依从+基本依从)/37*百分比[3]

1.3.2应用PANSS量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SP量表(个人与社会功能量表),评定2组护理后病情康复效果;其中PANSS评分与其阴性/阳性症状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关系,PSP评分与其个人和社会功能良好情况呈反比例关系。

采用SPSS21.00软件对本次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当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 结果

2.1比较2组治疗依从性

观之下表1,对比基础组,研究组治疗依从性显著更高(P<0.05)。

表1 比较2组治疗依从性[n(%)]

组别

例数

十分依从

基本依从

不依从

依从性

基础组

37

12(32.43)

16(43.24)

9(24.32)

28(75.68)

研究组

37

18(48.65)

17(45.95)

2(5.41)

35(94.59)

/

/

/

/

5.232

P

/

/

/

/

0.022

2.2比较2组疾病康复效果

观之下表2,对比基础组,研究组护理后PANSS评分显著更低,PSP评分显著更高(P<0.05)。

表2 比较2组疾病康复效果[n±s)]

组别

例数

PANSS(分)

PSP(分)

基础组

37

59.89±4.34

66.47±4.25

研究组

37

45.35±4.03

79.59±4.36

t

/

14.933

13.107

P

/

0.000

0.000

  1. 讨论

临床实践切实表明[4],慢性精神分裂症治疗中,对患者实施行为、认知等层面干预有助于强化患者疾病治疗依从性及疗效,促使其更好康复。作为一种常用行为改变理论,信息-动机-行为护理干预将影响健康行为的因素划分为了三大类,然后在根据具体影响因素实施针对性的预防性、支持性干预,旨在帮助患者提升其认知水平,使其形成积极向上的行为动机,能够主动改变自身存在不良行为,从而为疾病治疗和康复奠定良好基础[5-6]。本次研究结果呈现:在治疗依从性方面,对比基础组(75.68%),研究组(94.59%)显著更高;在病情康复效果方面,对比基础组(59.89±4.34、66.47±4.25分),研究组(45.35±4.03、79.59±4.36分)显著更优;组间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提示,慢性精神分裂症护理中,应用信息-动机-行为护理有助于改善患者认知与行为,强化患者疾病康复效果。

综上,在有效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不良认知、行为,提升其疾病抗毒效果方面,信息-动机-行为护理的具备显著应用价值;建议推广。

参考文献:

[1]夏晴晴,陈琳霞. 信息-动机-行为技巧模型在精神分裂症患者护理中应用效果分析[J]. 中国医刊,2022,57(6):666-669.

[2]张芹. 信息-动机-行为护理在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中的应用[J]. 循证护理,2022,8(10):1410-1413.

[3]韩桂芳,周英,陈玉琴,朱萍. 信息-动机-行为护理在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护理中的实行价值[J].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21,48(5):911-914.

[4]磨丽莉,曾榕,周芳珍,零枝. 纽曼健康系统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 内科,2021,16(1):120-122.

[5]包乌日纳. 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理行为护理方式及对认知功能的影响分析[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87):313-314.

[6]陈静静,沈娟. 慢性精神分裂患者施行心理行为护理对认知功能的影响[J].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9,30(5):598-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