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身视域下生态体育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25
/ 3

全民健身视域下生态体育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陆长英[1]

(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南宁,530008,广西)

摘要:文章以全民健身为背景,结合人们健身需求,分析了生态体育场地建设的必要性,提出了完善生态体育建设的7项建议,以期能更好的满足人们对全民健身的需要,为生态体育场地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依据。

关键词:生态体育;场地建设;研究;实践

在健康中国理念的推动下,人们对健康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宜景、宜健身、宜休闲的环境越来越受到健身人们的青睐,生态体育应运而生。为了进一步推动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促进人们健康水平的提升,全国各地都在生态体育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并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在促进全民健身方面发挥了良好效果。

1.生态体育的动态体系

生态体育(Ecology Sports)把体育、文化和生态环境融合在一起,三者之间相互协调、相互关怀、共生共融、共同发展,构建起一个相互关联的动态的体育活动体系。人们通过在宜景、宜健身、宜休闲的自然生态环境中进行体育运动,在展示人们的健康体格和人格的同时,也体现着人们开展体育运动时对自然——社会这一生态环境的关注和呵护。通过这样的体育活动,人们就是在倡导着一种健康、文明、和谐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从而进一步促进维护世界和谐与发展目标的实现。

生态体育把人、体育和环境三者之间的和谐统一关系充分展示出来。从某种意义上说,生态体育从产生、推广到它被社会普遍接受和承认,以及它对社会发展所发挥出来的绿色效应,充分体现出生态体育其实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绿色产品”。它的内涵进一步说明,生态体育中的“生态”除了包含生物学话语中的“生态”意义,也体现了人们在亲近大自然锻炼身体的同时,所包含的忧患意识、终身体育教育等理念,充分表明生态体育是一个开放的、多元的、复杂的动态体系。

2.生态体育与全民健身的关系

生态体育所构建起的动态体系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紧紧的联系在一起。全民健身进一步推动了生态体育的深入发展。

2.1在美景中健身的需求是生态体育发展的主因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健身的需求逐渐多样化,人们越来越渴望到户外健身,在景区中健身,在融入自然中健身。通过这样的方式,人们在健身的同时,既欣赏到了美景又达到了强身健体的目的;既推动了旅游发展又实现了助力体育的目标;既倡导环保理念又感悟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因此,水域边、景区中建起了越来越多的健身步道。因此,人们渴望在美景中健身、在自然中健身的需求变成了生态体发展的内在推动力,也是培育生态体育渐成气候的肥沃土壤,更是生态体育越来越受青睐的主要原因。据《人民日报》2021年2月22日报道,浙江省沿着京杭运河、新安江、富春江、钱塘江、千岛湖等大大小小水域周边建起蜿蜒绵长的健身步道。健身步道还与文化、旅游、环保紧密结合起来,太湖风光和溇巷文化充分展现了出来,让周边的人们和远道而来的游客在游览观光的同时,也能达到强身健体、愉悦身心的目的,他们增添了实实在在的幸福感。这样的工程是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环保工程,也是全民健身工程、生态体育工程。

2.2 多样化体育活动的开展是生态体育发展的催化剂

在积极参与健身的人群中,有耄耋的老者,有牙牙学语的孩童,不同的年龄,参与的体育项目也存在着差别,因此,只有建设不同的体育场地才能满足不同年龄段健身人群的需求。《中国体育报》2021年1月25日报道,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为了满足多样化的体育活动的开展,大力开展生态体育场地建设。柳州市在近20个公园绿地中建设健身步道和登山道,进一步拓展市民的健身场所。在条件允许的城市道路的两旁,设置了老少皆宜的红色骑行车道;在16座桥梁的下方,建设了供年轻人使用的五人制足球场和和老年人使用的门球场;在50多个休闲农庄和农业休闲旅游示范园区内,设置了可以供全家老少共同使用的的2个以上体育健身项目的设施;在20多个星级旅游景区内,都建有健身、休闲体育的娱乐设施。通过这样的方式,增加了不同类型的健身场所,满足了不同健身人员的需求。

2.3精品旅游线路的开发是生态体育发展的原动力

山清水秀的景色、独特的地理环境、生态优美的自然景观是旅游的好去处,同时也是人们健身的好场所。因此,在景区中建设生态体育场地,把体育与当地的旅游资源结合,形成旅游的精品线路,促进了当地旅游的发展,也为当地居民和远来的游客提供健身好场所。《中国体育报》2021年1月25日报道,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充分发挥当地山清水秀、景观独特、生态优美的特色自然优势,多模式建设体育场地,配备体育设施,让市民群众和游客深入融入到大自然中开展体育健身活动。柳州市沿着柳江修建滨水景观大道100多公里,修建水陆交替自行车骑行道近40公里;同时,在柳江沿岸建设了10多个天然游泳场和多个水上运动装备码头,其中包括国家级训练基地2个,柳州市的各式水上运动船艇数量位于广西前列。仅在2020年一年,柳州市在各公园、景观区新建健身道、登山道80多公里。在“十三五”期间,柳州市累计建成健身道188公里。柳州市还积极完善特色小镇体育设施建设,在中渡、百朋、太阳村等乡镇打造成市民休闲运动的好去处。为此,柳州市的百里柳江获评全国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多条线路入选自治区体育旅游精品线路,另外,还有4个项目参与了广西星级户外营地评选活动。

3.满足全民健身需要的生态体育场地建设实践

在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满足不同健身人群的需求,推动健康中国扎实开展,加强生态体育场地建设是必由之路。

3.1协调推进,统筹建设体育场地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的通知》(国办发[2019]40号)提出,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要加强城市绿道、健身步道、自行车道、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健身公园、社区文体广场及足球、冰雪运动等场地设施与住宅、商业、文化、娱乐等建设项目综合开发与改造相结合,合理利用城市空置场所、地下空间、公园绿地、建筑屋顶、权属单位物业附属空间。各级地方政府紧密结合乡村振兴工程,大力开展美丽宜居乡村、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积极鼓励各乡村创建休闲健身区、功能区和田园景区,结合本地实际探索乡村健身休闲产业和建设运动休闲特色乡村建设。各地要合理做好城乡空间的二次利用,大力推广使用季节性、可移动、可拆卸、绿色环保的多功能健身设施。充分发挥各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和各社区文化室的体育服务功能,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贴近城乡社区生产生活、符合本地居民健身需求的体育健身活动。因此,在城市生态体育场地建设中,城市规划部门和体育管理部门多方协调,做好统筹规划,将城市绿地建设、社区建设、文化场地建设与体育场地建设有机统一起来,一同推进,积极打造“十五分钟健身圈”,推进全民健身运动发展。

3.2宜景宜居,拓展“处处可健身”空间

2021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本市推进全民健身工程加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意见》(沪府办〔2021〕8号)(以下简称《意见》)的通知。《意见》指出,上海市在推进全民健身工程加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总体目标就是围绕构建“处处可健身”的高品质运动空间、倡导“天天想健身”的现代化生活方式、培育“人人会健身”的高水平健康素养,实施全民健身工程,补齐市民身边的健身设施短板,优化完善15分钟社区生活圈。《意见》明确,到2025年,上海市社区、园区、校区、商区、农村和城市公共空间等区域的健身设施数量持续增加,健身场地布局配置更加均衡合理,资源利用更加充分高效,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左右。在此目标的指导下,上海市通过加强土地集约利用,因地制宜、见缝插针,在外环绿带、郊野公园、休闲绿地、“一江一河”沿岸等空间和路桥附属、建筑屋顶、地下、边角地等区域建设一批嵌入式体育健身设施,完善体育设施设备建设,达到“处处可健身”的目标,宜景宜居的环境中,优化15分钟社区健身圈,从而推动全民健身运动深入开展。

3.3江河沿岸,完善体育健身场地设施

  一条江滋养一座城百里路演绎百样景。在江河沿岸修建健身场地,配备体育设施,为市民和游客提供欣赏美景的同时,也为他们的体育休闲、健身锻炼提供了好去处。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首府南宁市和工业城市柳州市充分利用邕江和柳江的自然景观和场地优势,完善了体育健身场地设施,满足了市民和游客休闲健身的需求。据《南国早报》(2020年7月27日)报道,2015年7月,南宁市围绕“治水、建城、为民”的主线,打造“百里秀美邕江”。在整个邕江综合治理和开发利用建设中,共建设有163公里绿道、115公里亲水步道;新建和改建了15个公园、23座绿道景观桥;建成14座跨江桥梁灯光亮化、邕江沿岸59个小区200多栋建筑灯光以及1357栋建筑外立面整治;建设了254处运动场地、10处游泳平台、93个亲水观江平台和一批文化休闲广场。柳州市在柳江沿岸设置10多个天然游泳场,沿江修建滨水景观大道100多公里,水陆交替自行车骑行道近40公里。这为邕江和柳江沿岸的居民和外地来客提供了宜景宜居宜健身的美好生态环境,打造了河畅、水清、坡绿和岸美的休闲健身场所。

3.4复合利用,构建运动健身新载体

随着人民对健身需求多样化的出现,需要城市规划者和建设者打造多样化的健身场地,以满足不同年龄段人群的健身需求。因此,在建设过程中,可以将健身场地与公园绿地、商业建筑、工业厂房等城市空间的跨界与融合紧密联系起来。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发展群众体育的意见》(国办发〔2020〕36号)(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十四五”期间,中国将新建或改扩建1000个左右体育公园,打造全民健身新载体。在《意见》精神的指导,各地顺应群众额新需求和发展的新趋势,加强健身设施和城市文化娱乐、养老、教育、商业等其他服务设施功能整合,复合利用,加快建设都市运动中心、职工健身驿站、长者运动健康之家、智慧健康驿站等复合型体育场所。城市建设相关部门摆脱了“场馆思维”和“工程思维”模式,充分利用“一江一河”、生态空间、郊野公园等区域,因地制宜综合建设体育公园、健身步道等体育健身场地,配备设施,人民群众提供“身边”的健身设施,以满足全民健身便利性和多样性的需求。

3.5 “绿·动”融合,打造多样式生态场地

为解决“健身去哪儿”的难题,如何让市民自然美景的“绿”中健身?在高密度、大人群的大城市中为市民提供“绿·动”融合的健身场地和设施服务,是城市全民健身场地建设的难题之一。为此,各地都因地制宜,拓宽思路,全力打造多样式的生态体育场地。北京市将体育健身设施融入公园绿地、自然生态空间等城市区域中2020年12月,北京市发布《北京市体育设施专项规划(2018年—2035年)》提出,体育场地与公园绿地、城市线性空间、自然生态空间、商业文化设施等共建共享,构建以绿基本、以体育运动锻炼为主要功能,兼公园文化休闲功能一定环境品质且向居民开放的公共绿色空间。2020年,仅仅北京市丰台区新建了27.5片多功能运动场和4公里健走步道同时,北京市还充分利用大运河郊野公园城市公园等生态水系生态自然区域城市绿道非机动车道串联起来,设计打造多类型马拉松线路。这样,北京市就将新建的运动场和步道大部分都设置在公园之中,将绿色与体育活动融合在一起,打造出融休闲、赏景、健身为一体的全民健身运动场所,为周边的居民带来了运动健身便利。

3.6 均等发展,复式建设体育场地

为了促进体育健身的均等发展,满足全民健身对场地的需求,各地积极探索复式体育场地建设新思路,例如,可以高楼屋顶建设成健身场地,市民可以在楼顶健身,之后可以站在楼顶欣赏城市的美景。也可以将工厂的旧厂房、废弃铁道改造成健身步道,让人们在健身的过程中,感受“旧”物品带来的厚重文化底蕴。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着眼公共体育服务高质量均等化发展,加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在30多处城市空闲地、边角地建设小型健身憩站。同时,也将体育健身与旅游有效融合,在50多个休闲农庄和农业休闲旅游示范园区设置了2个以上体育健身项目设施,在20多个星级旅游景点配置健身和体育休闲娱乐设施。柳州市还将体育与民族文化有效结合起来,打造了融水民族体育公园斗马场、芦笙广场,三江县万人斗牛场、侗寨鼓楼、福禄花炮广场等全区闻名的民族体育活动场地,有效的推动了当地复合式体育场地建设,2021年,柳州市的复式体育场地面积仅次于教育系统体育场地面积。

4.结语

在人们对健身需求不断增加的背景下,全国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将体育场地和自然环境充分融合在一起,让健身与欣赏自然美景结合起来,进一步提升了人们健身参与的积极性,提高了身体锻炼的有效性,增强了身心素质,为健康中国的实现提供了有效助力。

基金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2021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广西城市滨江区域体育场地建设与优化研究--以南宁市为例》(项目编号:2021KY1333)

参考文献

[1]付 群,肖淑红,陈肖丽,彭惠雯.生态体育园的概念、内涵及外延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5年第5期.

[2]黄海翔.关于城市生态体育公园开发的探讨[J].河南建材,2020年第12期.

[3]黄柯铭.五大发展理念视域下我国生态体育园发展方向[J].体育大视野,2019年第17期.

[4]季春美,刘东升,杜长亮.体育强国建设背景下生态体育发展研究[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20年第4期.

[5]龙佳怀,刘玉.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体育的启示[J].体育文化导刊. 2018年第10期.

[6]倪斌.生态体育内涵探析[J].才智.2009年第30期.

[7] 唐长青.衡阳市生态体育发展策略研究[J].经济师,2020年第8期.

[8]钟文.推动生态体育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1-2-22.

[9]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发展群众体育的意见》[Z].2020-10-10. 

[10]北京市体育设施专项规划(2018年—2035年)[Z].2020-12-31.

[11]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本市推进全民健身工程加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意见》的通知[Z].2021-02-04.

[12]历经多年打造,“百里秀美邕江”已呈现出一幅多姿多彩画卷[N].南国早报,2020-7-27. 

[13]素问.广西柳州加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N].中国体育报,2021-1-25.

作者简介:陆长英(1976.2--)女,讲师,壮族,广西扶绥县人。主要研究方向:体育教育、高职教育。


作者简介:陆长英(1976.2--)女,讲师,壮族,广西扶绥县人。主要研究方向:体育教育、高职教育

基金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2021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广西城市滨江区域体育场地建设与优化研究--以南宁市为例》(项目编号:2021KY1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