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讲述与语言建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25
/ 2

故事讲述与语言建构

李君琳

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元和  

【摘要:建构主义观点:语言学习,当以学习者积极主动的态度与元认知对接,生成新的认知,这一过程是自我建构过程,需要学生主动参与。统编教材根据学生喜欢听故事、读故事的特点,增加许多内容丰富的故事题材的课文。教学中依托故事文本内容,训练学生的表达、思维、想象等能力,在浓厚的兴趣中潜移默化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能力。】

【关键词:故事讲述    训练表达   语言建构 】 

建构主义观点:语言学习,当以学习者积极主动的态度与元认知对接,生成新的认知,这一过程是自我建构过程,需要学生主动参与。小学低段学生天生就是个“故事迷”,因喜欢听故事而喜欢读愿意讲述,这就为语言的建构提供可能。

一、故事文本一线教学现状

现实的一线课堂,故事文本教学文体意识淡泊,语言建构不尽人意,根本原因是考试不考讲故事。虽然公开课上,有讲述的环节,但也只是一两名优秀孩子点缀一下而已,大多数处于懵懂状态的学生,只能以回家讲述给家长听而草草收场。长期语言建构缺失导致的结果是,即使是优秀学生,在讲述时也常常是背课文。

二、故事文本语言建构的意义

1.训练语言表达

能力需要训练。语言表达能力,需要在语境中反复训练。如何训练?小孩子刚学习语言时,总是大人指着物品不断重复告诉他(她),慢慢地,孩子就记住了这个东西的名称,这对于孩子来说就是一种语言学习。上了小学的孩子,学习语言的重点是习得书面语言。试卷上的词句练习,也是一种训练,但这种训练是点断式的、散沙式的,是针对考试的练习,不能真正促进学生表达能力的提升。而故事讲述,是利用故事内容创设语境,再利用故事中的语言,结合自己大脑中储备的语词,进行讲述。这样的讲述,是对故事中的语言进行吸收和消化,并与大脑中元语言融合,建构新的语言。

2.培养思维逻辑

一个故事,如果不加指导,能有条理讲述的学生凤毛麟角。很多中高段学生习作,叙述条理混乱思路不清。思维的条理性也是需要训练的。在故事文本学习中,指导学生有条理讲述故事,就是训练学生在言之有物的同时,要言之有序。这样的语言建构,也是一种逻辑思维的训练。

3.提升语言品质

语言的品质,笔者概括为规范性、生动性。低年级学生语言储备正在由口语向书面规范性语言转变。首先,方言向书面标准化语言的过渡。一名刚上一年级的学生在课堂上把土豆说成“地豆”,究其原因是家中方言的影响。小学低段学习,引导学生把从家庭中习得的方言俗语与普通话的规范用语对接,由此习得书面语言。其次,表达上的规范性。教材上的语言表达是符合现代规范化标准的,是学生书面表达的典范。讲述故事,就是通过读、听、说,反复练习,让学生记住一些固定的规范的语言表达范式。如 “戴上斗笠”,“穿上草鞋”,“挑起担子”等。

三、在故事讲述中训练表达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非常重视引导学生从故事文本的学习,建构语言能力。从二年级上册教材开始,通过课后练习形式,引导语言训练。如二上第一篇课文《小蝌蚪找妈妈》通过图片,引导学生讲一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紧接着后面课文《玲玲的画》提供关键词讲讲故事,《大禹治水》、《风娃娃》根据提示讲讲故事,可见对学生语言发展的重视。但是实际教学中,即使借助提纲,学生还是不知道怎么讲述,表现为要么背课文,要么把提纲串连起来。针对这样的现象,笔者在实际教学中采取以下方法进行训练,学生颇有收获。

1.借助台阶讲述故事

《曹冲称象》是二年级孩子第一次借助文字讲述故事的课文。课后有这样的练习:“读第4自然段,给下面的内容排序,再说说曹冲称象的故事:  赶象上船  在船舷上做记号  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  称石头的重量 ”

在排序后根据提示讲述故事时,二年级的学生只会把给的提纲串连起来。故事是讲给别人听的,这样串连提纲,故事是讲不清楚的。怎样讲清楚故事?看来仅依靠提纲是行不通的,于是放慢教学节奏,通过问题提示:如,为什么要称大象?把大象赶到船上后要怎么做?怎样往船上装石头?装到什么时候为止?……围绕提纲,再以这样的问题引导,慢慢地,学生能把故事讲清楚了,而不是背课文或干脆把提纲串连起来。

《玲玲的画》课后有讲述提示:“朗读课文,试着用上‘得意’‘伤心’‘满意’这3个词语讲讲这个故事。”吸取前面一课《曹冲称象》的经验,在生1依然把这3个词语连起来“玲玲得意伤心满意”后及时搭台阶——

师:玲玲为什么得意?

有学生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解释原因,及时表扬该生的创意表达。小学生都爱表扬,接下来的讲述中一个个都模仿着用“因为……所以……”句式讲清楚原因:“玲玲因为自己的画第二天要参加比赛,所以当她看自己的画时,很得意。”围绕这个意思,学生都能清楚回答。讲述玲玲为什么伤心——

生:因为画被弄脏了,不能参加第二天的比赛,再画一张又来不及了,所以她很伤心。

继续用“因为……所以…”句式把“满意”的过程说清楚。在每个情绪变化的原因说清楚之后,最后连起来说说玲玲的故事时,学生不仅能抓住情绪变化,并且加进去原因,很快能讲述完整的故事。

学生有潜能,但需要老师在关键时候的点拨,才能把这个潜力发挥出来。根据课后提纲讲述课文,在提纲间再搭台阶,学生就能慢慢地把课文中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我想,这样的讲述才是用故事来训练语言的。

2.抓住关键词讲述故事

所谓关键词,就是故事发展过程中拐点处的词语,或为某个环节中的概括性词语。引导学生抓住这些词语,往往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在不同故事中,关键词有的是时间方面的,有的是地点,也有的是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等方面的,如上面《玲玲的画》中,三个情绪的词语就是关键词。

苏州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国安先生在引导学生讲述《寒号鸟》的故事的时候,以季节作为提纲,再引导学生抓关键词讲述细节,效果非常好。可见,关键词可以是讲述时的提纲,也可以用来帮助学生讲清楚故事细节。

需要注意的是,为了学生能顺利讲述,在理解故事内容时,就要注意引导抓住关键词语,让故事内容的理解为故事讲述作铺垫。

3.依托表格讲述故事

《风娃娃》的故事讲述,虽然课后练习提供了讲述的提纲,但在教研活动中我们发现,能根据课后提纲能讲述故事的学生凤毛麟角。因此,根据课后提纲,在理解课文内容时,我们设计下面的表格,先带着学生完成第二自然段风娃娃帮助人们推水车的表格填写。具体如下——

  1. 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风娃娃在什么地方 、做什么?它是怎么做的?结果怎样 ?  

在什么地方

风娃娃做什么

怎么做

结果怎样

田野里

吹水车

使劲吹

秧苗喝足水开心笑

2.学生默读后很快找到答案,随着学生的交流,填写完表格,完成第二自然的学习。

3.依次默读后面的段落,完成表格填空,然后交流。

以上既是读懂课文内容,也为讲述搭建扶手。引导学生根据表格内容,先完成第二自然段的讲述—— 学生自由练习之后,全班交流,在讲述好第二自然段后,再依次讲述下面内容。最后根据表格内容,完成全文讲述。

抓住故事本身特点,用学生喜欢的方式,慢慢地培养语感,培养语言表达能力。课堂教学,讲究一课一得,但也要有主线鲜明的长期训练体系,统编新教材在这点上,特点非常鲜明,如故事讲述,从低年级开始,一直到高年级,都编排训练内容。

4.表演中训练表达

《雪孩子》是一个美丽的故事,课后没有要求讲述故事,但以讲故事的方式来阅读故事,竟然收到意想不到的课堂效果。先是读故事时候,引导学生梳理出雪孩子的行动轨迹:陪伴(小白兔)——发现小白兔家失火——救[冲进 冒着;找哇  找到;抱 跑]——水——汽——白云。其中“救小白兔”写得比较详细,引导学生找到“救小白兔”的动词(冲进 冒着;找哇  找到;抱 跑)反复练读,体会当时的紧张危急,读出来雪孩子找的不容易,体会雪孩子救人时的奋不顾身;同时在反复的练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为故事讲述打好语言的底子。

接着根据这个轨迹,把雪孩子从陪伴小白兔到最后变成白云的过程说出来,注意引导讲清楚,表达要连贯;在这个基础上加上救人时的一系列动作;最后,再融进雪孩子发现小白兔家失火时的反应:怎么呼喊的?最后,如何找人的?引导抓住动作的词语。虽然内容在一步步充实,难度一步步在加大,但学生兴趣盎然,喊得一个比一个急迫,仿佛进入故事中真的看到小白兔家着火,有的孩子讲述救人环节时,还加上捂着嘴巴的动作……慢慢地,讲述故事快变成他们演故事,有情有境又有趣。

低年级的孩子,语言储备非常有限,仅有的储备以日常口语为主,书面语言微乎其微。统编教材重视学生语言的发展,并以故事为载体,培养学生语言和思维能力。不仅在二年级教材的课后练习中安排讲述故事的练习,在此基础上,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的教材中也都编排了复述故事的训练。故事的内容涉及古今中外的神话、童话、民间故事、寓言故事等,形式上有现代文,也有古文。这告诉我们,故事不仅仅用来读,更要以故事为载体,进行语言构建与运用,训练思维,传递真善美的价值观。我想,这应该是故事文本教学的落脚点吧。因此,将故事讲述进行到底,就是在立德树人的同时,把学生的表达训练和思维训练坚持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