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茎基腐病的识别与防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25
/ 2

小麦茎基腐病的识别与防控

杜梅芳

四川省阆中市思依镇农业服务中心  四川阆中  637400

前言:小麦茎基腐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首次于1951年在澳大利亚报道发现。主要由假禾谷镰孢菌、禾谷镰孢菌等引起的一种世界性典型土传病害,存活于土壤的病残体组织中,主要危害小麦根部及茎基部。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江苏曾大面积发生,当地农民称为“酱油杆病。”随着种植制度和耕作方式变化,该病已广布于黄淮海麦区各省,已有四个省将其列为二类病虫害名录,2022年3月在四川省阆中市思依镇龙庙河村发现,经四川省农业农村厅植保所鉴定确诊。小麦茎基腐病会直接影响植株对养分以及对水分的输送情况,不利于小麦有效分蘖或形成饱满灌浆,直接反应在产量降低上。一些地方发生严重,有的近乎绝收。本文介绍了小麦茎基腐病的症状,发病因素,及防控办法[1]

关键词: 小麦  茎基腐病  防控

  一、茎基腐病的识别:小麦茎基腐病苗期症状不明显,在拔节孕穗期症状才逐渐显现,灌浆期呈现“枯白穗”症状;最初在基部茎节叶鞘上产生褐色条斑,后在茎基部1-2节变褐腐烂,(也会延续到以上茎节基部,但不会影响到穗部)引起基部叶片干枯、上部叶片发黄,旗叶干尖白穗。湿度大时茎节、节间可见白色(或红色)霉层,剖开套管可见白色菌丝,去除叶鞘后的茎秆呈酱油色,小麦根部出现红色或白色霉变腐烂。植株易折断,拔起植株时易从茎基部断裂,后期易连根拔起[2-3]

此病易与全蚀病、根腐病、纹枯病相混淆,都会造成白穗,叶片发黄,植株下部变黑等。茎秆有无黑膏药状物,区别于全蚀病;纹枯病病斑呈云纹状;根腐病叶鞘上病斑掺杂褐色和银白色斑点,籽粒胚部变黑。

  二、导致的因素:

  1、为适应机耕机收,小麦净作面积大、小麦与玉米连作面积大,这样有利于病原越冬越夏;

2、小麦玉米双季秸秆长年大量粗放直接还田造成病原积累(前面两项是小麦茎基腐病爆发和病症越来越重的根源);

3、机耕耕作较浅,特别是低山深丘区小型旋耕机耕作;

  4、偏施化肥、(特别是多氮少锌),有机肥的用量比较有限,加重土壤生态环境的恶化,造成土质盐碱化以及干旱等问题的发生;

  5、品种抗性普遍较差,大多数品种表现感病或高度感病。

  6、防控办法:抓好保健栽培防病、药剂“一拌一喷”等关键环节,控制病菌前期侵染,降低后期发病程度。

  三、农业防治:

1、选用抗耐病品种。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小麦茎基腐病的有效措施,各地要根据近年田间观测和抗性鉴定情况,结合当地实际环境以及地质条件,种植相应的抗耐病以及有较强抗逆性的小麦品种。

  2、及时清除病残体。结合小麦麦田的发病情况,零星发病时可以带出茎基腐病小麦植株,集中进行销毁,保留麦田。集中发病时则需要注意的是秸秆不能直接进行还田,需要将秸秆和杂草病残体清除进行集中销毁,从而减少土壤中的小麦茎基腐病病原菌数量[4]

3、合理轮作。大力推行麦-玉-豆(苕)旱三熟,实行春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减少小麦净作,减少小麦与玉米连作,增加小麦种植间隔期,阻断病原越冬越夏途径[5]。以我地为例,实行春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小麦间隔期可从5个月延长到17个月。对于小麦茎基腐病发病比较严重的连作区域,可以将玉米与双子叶作物进行轮作(如大豆、红苕、花生以及棉花等),按照2~3年的间隔时间轮作,以避免小麦茎基腐病病原菌的连续积累,降低持续性发作风险。发病严重田块,小麦与油菜(胡豆-豌豆-蔬菜)实行2-3年轮作,轮作期内禁种玉米。

  4、搞好秸秆处理。小麦秸秆尽量打碎腐熟还田,还可推行小麦秸秆作为牲畜垫圈腐熟后还田,玉米秸秆实行过腹还田。

  5、适当深翻。小麦-玉米连作秸秆还田地块,播种前对土壤进行深翻处理,深度达到30cm以上,通过将表层残留物以及秸秆深翻至土层下方的方式,降低小麦茎基腐病病原菌技术,预防病害的发生。深翻频率应当达到3年/次。

  6、适期晚播。不同地区需要考虑小麦茎基腐病在发病时间以及环境条件方面的差异,对小麦播种时间进行针对性的调节,一般需延长5-10天左右,以避开利于病源侵入的温度,(22-28摄氏度是假禾谷镰孢菌侵染和扩展的适宜温度)晚播地块需要适当加大播种量并控制播种深度,适宜的播种深度为3-4厘米。

  7、精耕细管。土地深翻后,耙细整平。合理施肥,忌偏施氮肥,注意适当增加有机肥以及锌肥的施作量。同时考虑到小麦茎基腐病病情会随着气候条件的干旱有一定的加重趋势,因此在日常小麦田间管理中需要注意浇水维护,预防因缺水所致的小麦茎基腐病。

  四、药物防治。

  1、拌种或种子包衣。小麦播种后至越冬前是小麦茎基腐病病菌侵染的关键时期,因此采取种子包衣或拌种处理是有效预防发病的关键。一百公斤种子可用27%苯醚·咯·噻虫悬浮种衣剂300ml、或32%戊唑醇·吡虫啉悬浮种衣剂500ml、或48%苯甲· 吡虫啉悬浮种衣剂400ml、或25%氰烯菌酯300ml包衣或拌种可兼治小麦其他地下害虫、蚜虫;每100公斤种子选用三氟吡啶胺(有效成分)40-60克、或用1亿活芽孢/克枯草芽孢杆菌微囊粒剂300-400g、或用1亿孢子/克木霉菌水分散粒剂2.5-5kg拌种。还可选用吡唑醚菌酯、丙硫菌唑、氟唑菌酰胺拌种或包衣。

  2、在小麦返青拔节时施药可进一步控制茎基腐病的危害。可结合小麦纹枯病、白粉病等苗期其他病害的防治,亩用80%戊唑醇水分散粒剂10-12g,或200g/L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50-65ml,或18.7%丙环·嘧菌酯悬乳剂60ml,或48%氰烯·戊唑醇悬浮剂40-60ml,或25%吡唑醚菌酯乳油100毫升。同时施药时,适当加大用水量,重点喷小麦茎基部,防治效果更为明显。

参考文献:

[1] 胡彦奇, 张文才. 舞阳县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及综合防控[J]. 现代农业, 2020(2):2.

[2] 魏会新, 郭海鹏, 贺亚红,等. 陕西省小麦茎基腐病防控技术研究[J]. 陕西农业科学, 2021.

[3] 赵慧, 张琪, 索龙,等. 渭南市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及防控[J]. 现代农业科技, 2022(000-008).

[4] 许烨, 赵小宁, 张鹏,等. 关中东部小麦茎基腐病发生现状及防控措施[J]. 安徽农学通报, 2018, 24(22):2.

[5] 胡俊芳, 李刚, 董希磊. 浅谈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J]. 农村实用技术, 20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