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生态环境保护现状及新技术应用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25
/ 2

湿地生态环境保护现状及新技术应用分析

刘振东

桦川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黑龙江省  佳木斯市   154300

摘要:湿地是我国生态系统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涵养水源和调节气候等方面的作用显著,具有较强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可以为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运行创造条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解决当前面临的环境问题,落实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同时,还要在实践中融入新的技术手段和方法,改善环境保护工作成效,深入挖掘湿地的潜在价值,提高资源整合利用率。本文将对湿地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进行分析,明确湿地生态环境保护的现状,探索湿地生态环境保护新技术的应用措施。

关键词:湿地生态  环境保护

 引言

湿地公园是以湿地资源为基础,以保护恢复自然生态环境、开展科学研究、科普教育、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等为目的,具有一定规模的旅游休闲设施的生态型主题区域。湿地公园既具有自然属性,同时也具有人文属性。湿地公园不仅可以改善生态环境,同时也具有科普宣教功能,是解决湿地资源保护与利用矛盾的有效途径,因此受到普遍关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自我康养需求的提升,越来越多的旅游者选择湿地公园作为旅游目的地。一方面湿地公园为游客提供旅游资源,另一方面不合理的游客行为影响到湿地公园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对游客行为意向的研究十分必要。环境保护行为意向是个体或群体为减少自然资源不合理利用并促进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所实施行为的趋势,其对实际行为的产生起直接影响作用。环境保护行为意向则反映了个人或群体采取保护环境行为的趋势,国内外学者对湿地公园、游客环境保护行为进行了较多研究,从游客心理学和行为学构建科学的湿地公园生态教育体系受到广泛认可。

1湿地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

湿地生态系统中包含丰富的动植物和微生物等,共同保障了整个生态环境的生物多样性,这也是维持生态稳定的关键,呈现出不可替代的特点。在生物物种的发展中,对于湿地的依赖性越来越强,湿地生态环境有利于生物的基因的改良和筛选,体现生命的多姿多彩。湿地可以实现水资源的存蓄,预防洪水灾害,而且对于当地小气候的调节作用十分显著。湿地也可以实现地下水的快速补充,保障水源的充足性,在生产生活用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雨期净流量较大时,湿地生态系统的调蓄作用也更加显著。相较于森林等其他生态系统而言,湿地的污水净化能力更强,可以实现污染物质的快速降解、分解和转化等,使其转变为无污染或者污染程度较小的物质,从而为人类构建舒适宜居的生活环境。同时,由于湿地生态系统中的资源类型丰富且数量较大,因此也呈现出经济性的特点,可以通过资源的整合利用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

2研究理论与假设

中外学者对游客环境保护行为的研究众多,Hines 认为影响个体环境保护行为的因素除了个人的环境保护知识,还受到信仰、态度、责任感等因素的影响。史蒂芬等学者提出环境保护行为是个体或群体自发的行为,该种行为能直接、间接地对环境产生有利影响,游客环境态度和环境保护行为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并提出可以通过教育项目来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使个体在旅游活动中采取环境保护行为。知识—态度—行为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获得知识,形成态度认知,最终决定行为的过程。获取的知识越正确越丰富,形成良好态度的可能性越大,促成良好行为实现的机会也大。Ajzen 将理性行为理论给予扩充发展成为新的行为理论研究模式—计划行为理论。计划行为理论认为个体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通过影响行为意向从而影响个体的实际行为,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越良好,行为意向就越强烈,影响实施行为的可能性就越大。Wynveen(2015) 在研究中指出,个人规范对于个人改善环境或保持环境状况的行为意愿具有直接影响。环境感知是外界环境在人头脑中形成的映像,Mesch(1998) 认为环境感知是影响游客环境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自然环境感知和社会环境感知是游客环境感知的两个方面。彭建、周尚意等学者认为良好的环境感知是人类合理环境行为的前提,是影响游客环境行为的重要因素。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知识—态度—行为理论、计划行为理论在游客行为研究领域具有良好的解释力和预测力。

3湿地生态环境保护新技术的应用措施

3.1生态恢复机制

我国湿地恢复和环境保护工作起步较晚,因此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技术手段,以生态学理论为依托,分析生态系统的演变规律和结构特征、功能特点等,分析各要素之间的作用关系,积极提高系统的恢复力及生产力,达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此外,还应该建立完善的模型体系,以评估不同影响因子的特征,分析具体的响应机制,以便在环境保护工作中采取更加行之有效的技术和方法。另一方面,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设也是当前生态恢复机制的主要内容,在确定湿地生态影响因子的同时,总结不同要素的影响规律与特点,确定具体的评价指标和权重,得到更具客观性的分析数据,为实践工作提供信息支持

[1]

    3.2植物净化

植物可以对湿地起到良好的净化作用,因此在环境保护工作中还应该栽植更多的绿色植物,实现对污水的全面净化处理,维持良好的水环境条件。水生植物是湿地生态系统建设中的主要植物,挺水植物的环境适应能力较强,不仅能够对污染物进行吸附和降解,还能够提高水体中溶解氧的含量,抗逆性特征显著,成为实践工作中的主要选择。工作人员不仅要考虑到不同植物的生长习性和环境适应性,还要考虑到不同植物的成本,尽可能选择乡土植物,能够有效降低运输成本,保障良好的成活率。要对不同植物的生态接受性实施科学评估,防止在栽植后威胁其他生物的安全,保障其在病虫害环境下能够保持良好的生长状况。部分水环境存在富营养化的情况,在选择植物时也应考虑其耐受能力,对污染物实施吸收和转化[2]

3.2生境恢复

湿地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有可能严重退化甚至消失,需要采用湿地生态恢复技术实施处理,以体现湿地生态系统的综合功能及价值。其中,生境恢复是目前工作中的主要技术方法,其能够确保湿地的稳定性和异质性达到预期建设目标,运用生态技术和工程技术相结合的方式,使湿地逐步恢复到原来的样貌。工作人员要针对湿地的水环境、基底和土壤等进行全面而科学的调查评估,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最佳恢复方案和实施计划。在基底处理中需要引入先进的工程技术,防止湿地面积的不断缩小,同时维持其良好的稳定状态,对于地形地貌的改善也十分有效。要做好基底的清淤工作,防止淤泥积累而引发严重的水污染事件。同时,要对湿地的水土保持工作加强重视,积极做好基底的升级改造,可以采用水利工程技术维持湿地的良好水文条件,合理安排引水渠和坝体的位置,还需要针对水体的富营养化问题实施重点管控,了解具体的污染源和污染物浓度,保障治理工作和恢复工作的密切协同[3]

结束语

当前鸟类栖息地建设、野生动物保护、湿地保护与恢复工作初见成效,符合我国绿色化发展的要求。在实践工作中,应该采用新技术提升保护工作水平,其中包括有害生物监测与防治技术(湿地保护规划技术、栖息地保护、水岸保护和水质保护)、湿地生态恢复技术(生境恢复、生物恢复、植物净化)、湿地重点攻关技术(生态恢复机制、湿地公园建设、红树林保护和退化湿地恢复)等,要了解不同技术的实施要点,以构建更好的湿地生态系统。

参考文献:

[1]王楠,王智进.北戴河湿地生态环境保护与措施[J].商,2016(31):68.

[2]牛丽云.青海湖湿地生态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情况调查[J].青藏高原论坛,2016,4(03):14-21.

[3]刘闯.加强科学管护  保护湿地生态环境[J].吉林蔬菜,2016(Z1):45-46.DOI:10.16627/j.cnki.cn22-1215/s.2016.0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