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化时代农产品产销创新模式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25
/ 2

数智化时代农产品产销创新模式研究

姜,莉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 浙江杭州 310018

[摘要]近几年,大数据信息采集、存储、分析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产品流通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对农产品消费方式、流通渠道模式及农产品物流产生了重要影响。大数据背景下农产品流通渠道的变革意味着对传统农产品流通渠道系统的创新和发展,需要综合考虑当前农产品流通渠道现实,结合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并以大数据应用为突破口。一方面,要应用数据采集和分析系统,对农产品流通中的各类信息进行采集、融合、处理,构建基于大数据信息平台的智能交易网络,打造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流通一体化链条;另一方面,要以渠道整合为手段,建立和实施以质引需、以需定产、以产定销、少环节、多功能的流通渠道,打造模块化的供需对接新链路流通模式,结合新零售发展大力推进农产品全渠道流通。

[关键词] 大数据;农产品流通渠道;流通一体化;供需对接;全渠道流通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数商兴农工程,推进电子商务进乡村,促进农副产品直播带货,规范健康发展,强调“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数字乡村建设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行动,是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有力抓手,也是释放数字红利,催生乡村发展内生动力的重要举措,它以数字化赋能开启了乡村振兴新模式。2022年是巩固拓展 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一年,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发展农村电商和快递物流配送,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加强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建设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推进5G规模化应用,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智慧城市,数字乡村作为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关键支撑,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成为当前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驱动。

一、理论价值及现实意义

本文基于问卷派发和实地走访所产生的调研数据,在充分了解当地文化以及发展现状后,根据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对当地“乡村农产品数字销售”的发展道路提出合理建议,并且以大洋镇的发展情况为典型来进一步探究中国的新农村建设面貌,合理学习优秀发展经验。

在建德市大洋镇调研过程中,实践团发现大部分的农户因为家里的田地规模较小,处于自产自销,大部分年轻人已经不从事农业生产,对乡村农业数字化兴趣不大,少部分的农户,已经开始接受数字化发展农产品,村里也有10多户农户开始通过网上直播的方式来销售自己得农产品。众所周知,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是最关键的,要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实现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必须培养既熟悉农业农村社会发展规律又掌握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真正让农民变成具有信息和数据素养的新农人。只有培养一批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新型农民,乡村振兴事业才能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同时文化振兴亦然至关重要,实施乡村振兴,文化振兴是保障,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传承与积累,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所以要充分发挥大洋镇的红色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引领作用。

二、目前农产品产销不畅原因分析

1.人才流失

现在越来越多的青年选择离开村镇去大城市发展,导致乡村人才越来越稀缺,没有新生力量的注入,建德大洋镇的农业很难有突破,而很多当地已经小有规模的农民,也都存在农产品果园没有合适的年轻人接班,果园的未来发展非常迷茫。

2.信息技术基础薄弱

随着现在大数据的强势入场,很多传统农业深受打击,而当地的信息技术未能及时跟上,大部分农民没有以物联网为支撑,农业生产领域精细管理和公共服务系统,在竞争压力与日俱增的社会中,缺乏更加有利的优势。大数据其效果和深度还未达到能够大面积推广的阶段,且大数据本身的治理体系还远未形成和完善,数据壁垒仍然存在,阻碍了数据的共享和开放。建德大洋镇当地农产品数字化还是比较落后,接受的新型农业发展普及度不高。

三、当地发展数智化产销基础

1.发展优秀成果

当地的中青年群体对新型直播销售方式接受力较强,有一定的自信心通过直播销售农产品。其主要原因是大洋镇拥有特色农产品,同时,政府工作人员以及中青年社会群体普遍接受直播销售的发展,该镇已有设备完整的直播间和较成熟的直播账号。大洋镇的学习氛围浓厚,大部分人民群众愿意学习新兴事物,尤其是中青年群体,乐于接受并且运用大数据途径来促进新农村发展。直播带货助农,依托市场将特色产品与特色消费联系在一起,在保证特色产品质量的基础上,推出更加优质的特色农副产品,进行精包装和大力宣传,引导做出品牌,走出特色,从而带动当地特色农产品发展,是农产品取得可观的收益,助力推动乡村振兴。

2.发展不足之处

  当地的老年群体对大数据的接受度不高,当地产业与直播销售的结合度不够紧密。老年群体的文化程度较低,对新兴事物的接受力较差,往往不能理解直播销售的运行模式、发展目的,从而使得直播销售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阻碍。当地缺少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以至当地直播销售农产品的发展不够快速、不够紧密,当地拥有相应的直播间与直播设施,但是缺少政府结合自身农产品实际需求,没有关键要素孵化直播基地,需引入导师资源与实战课程,联手直播的电商企业与人才直播助农,共同实现共兴共富。

四、数智化时代农产品产销创新模式分析

1.反向定制成亮点

“要解决农村消费问题,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就应该解决一个最关键的问题,就是怎样把农产品卖出去。”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市场流通专家、中国食品(农产品)安全电商研究院院长洪涛认为,要解决上述问题,首先要确立新农产品的理念,这一理念不仅包括实物型农产品,还包括服务型农产品、体验型农产品,在销售实物型农产品的同时,相应的服务也要跟上;其次要确立“一二四”的发展模式,“一”就是要确立“流通引导”的战略思想,“二”是要推动流通和消费两个升级,“四”是实现商产融合、城乡融合、内外贸融合、网上和网下融合。

b359d48010413335cd19a2c720b1787

2.组织编制相关规划

“十四五”期间,确立并实施“数字乡村振兴”战略行动,推动大数据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深入研究技术与乡村社会的耦合关系,擘画数字乡村振兴蓝图。农村的大数据发力度不足一大原因便是做不到优秀的大数据基础化供给,其中主要原因是缺乏人才引进、技术引进等发展资源的硬性需求。例如举例调研的建德市大洋镇便存在严重的人才流失现象,这也是各地乡镇的发展通病,而人才与先进技术往往是相联系的,也有着同样的经济需求,没有足够的经济资本、上升空间是难以吸引到先进“资源”入乡镇的。所以可以通过政策扶持、经济扶持的方式来吸引“资源”入村镇,加强村镇的先进科技水平以达到改良乡镇大数据发展局势中不到位、不完善、不充分的供给面现状。

3.加快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建立和完善行之有效的农业信息基础设施,为农业生产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才是我国农业供给侧改革的真正精髓。农业供给侧改革的精髓对于一个拥有近14亿人口的大国而言,农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动态过程,并非一劳永逸,只有坚持建立长效机制,才能把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与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很好地结合起来。信息基础建设是支撑信息服务和信息技术应用必需设备装备和基础组织等基本保障条件建设,是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最基本环节和内容,是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也是发展"瓶颈"。

4.提高农村互联网普及率,搭建提升各类“互联网+”数据平台。

建德大洋镇农户可以通过重视农产品质量,发展“线上+线下”营销模式,拓宽营销渠道;当地政府加强引导,推行优惠政策,创新网络预售与团购;重视品牌建设,做好农产品直播带货,提高销量与经济效益。 在推进数字技术与其深度融合方面,杨建国认为,首先,需要建设资源共享、数据安全的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加强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农产品流通等大数据平台建设。其次,加快种养业数字化改造,带动全国农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深度融合,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信息化达到先进水平。另外,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省级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完善物流服务体系,打通农村双向物流“最后一公里”,以打造智慧(数字)农业示范区为引领,大力发展数字智慧农业。构建围绕“三农”的大数据中心,包括产品质量安全监控系统,配置生产过程质量管理设施设备、质量追溯系统,实现生产全程监控和产品质量可追溯。包括建设采后商品化处理系统,配置自动化清洗、分级、包装、扫码、信息采集等设备,提升采后处理全程自动化水平,为电商物流提供基础支撑等,最终形成涵盖生产、加工、流通、销售全产业链的智慧农业应用场景,实现农业生产场景在线化、可视化,生产过程全程可追溯。

参考文献:

[1]张蕊.推进重要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建设 《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正式发布[N].每日经济新闻,2022-05-25(002).

[2]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丁煌:推动大数据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N].现代物流报,2021-12-08(002).

[3]苏玉娟.大数据背景下的乡村数字治理路径[J].三晋基层治理,2020,{4}(01):31-36.

[4]梅宏.大数据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J].交通运输研究,2019,5(05):1-11.

[5]王瑾,曹建斌,郝丹,陈琦,石艳.直播带货助农精准扶贫的现状、问题和对策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 2020(10):148-149.

[6]林明.现代物流与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C].“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与流通现代化”大型理论研讨会,2005(13).

[7] 刘允明,开后直播助农“新模式”[N].海南日报,2020-08-19(A09).

[8]赵越,吴国蓉,庞貽英.短视频平台直播助农营销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新媒体研究,2020,6(19) :42-44.

[作者简介]姜莉(1991- ),女,浙江江山,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教育。(浙江杭州310018)

本文为浙江金融职业学院“2021年度基本科研业务费青年科研一般项目(项目编号:2021YB36)”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