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北部山区石质山困难立地造林关键技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25
/ 2

天津北部山区石质山困难立地造林关键技术

刘凤明

天津市蓟州区林业局    301900

摘要:当前阶段,我国的生态林业建设已经获得了阶段性的进展,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的修复,为了有效的扩大我国林业面积,强化对困难立地造林以及森林植被恢复技术的研究,是我国林业发展中的重要研究内容。因此,文章以天津北部山区石质山困难立地造林关键技术的研究为例,阐述了在石质山困难立地条件下造林的关键技术。

关键词:天津北部山区;石质山;困难立地;造林关键技术

目前,我国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取得了显著效果,根据国家林草局数据统计,2021年全国共完成造林种草666.67万公顷,其中造林360万公顷,种草改良草原面积为306.67万公顷,治理沙化、石漠化土地面积为144万公顷。其中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完成造林21.25万公顷。困难立地的条件差,造林难度大,成本相对较高,在实践中要根据具体的特征探索符合区域的造林技术,这样对于困难立地造林具有重要的价值。

1.天津北部山区石质山困难立地造林现状

蓟州北部山区是较为典型的华北石质山地,其成土母岩主要以石灰岩为主,此类山地的显著特征就是土层薄、石砾含量大以及裸岩多。在多年的多荒山造林中,一些基础条件较好的区域已经得到了有效治理,并取得了显著效果,剩余的是要进行特殊处理的区域。多数为坡度陡、土层薄以及石砾含量高的干旱阳坡、废弃矿面区域,且其主要分布在高山区域、远山区域,整体上来说具有立地条件极差、造林难度大的特征,在造林中不仅仅成本高、成活难,还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无法保障最终的效果,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此区域如不快速治理,不仅会给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危害,也会严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困难立地区域不仅仅会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据有关部门调查,北部山区平均每年流失土壤64.2万吨。也会引起严重的扬沙起尘问题,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不便。同时,大量泥沙会流入到水库中,最终造成淤积。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全市的生态和经济效益。

2.天津北部山区石质山困难立地造林存在问题

在生态工程建设中,蓟州区虽然实施了困难地造林工程,也积累了一部分经验,但由于成本高,难度大和相关技术欠缺等因素,困难地造林关键技术还不成熟,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总结,部分难度较大的地块仍然没有得到绿化治理。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2.1土层瘠薄

在多数的困难立地地区存在着土层贫瘠的问题,这一点在蓟州北部山区也是如此。受到山区地理结构的影响,导致成土的母质薄而且紧实,在部分区域的土层厚度不足10厘米,这样浅薄的土层不利于水分的存储,同时也不利于抗旱。

2.2苗木选择问题

种苗是在困难立地区域造林的关键也是基础问题。在传统的造林工程中缺乏对苗木选择的重视,这样则会严重的降低造林的效果与质量。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造林树种选择缺乏合理性,在选择中如果选择的树木不符合实际需求,不耐贫瘠,则会直接的增加死亡率。同时在进行苗木的类型选择中也存在问题,部分地区为了尽快的获得绿化效果,会盲目的应用大苗进行造林,这样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最终的效果。

2.3抚育管理问题

在困难立地条件差的区域,其造林难度较大,而因为其地理位置较为偏远,交通不便捷,这样则会直接的增加造林之后的抚育管理难度,因为抚育管理不足而导致的林木成活难的问题也时常出现。荒山造林对于专业人员的吸引力不足,多数的造林人员年龄较大,缺乏现代化的造林技术,管理模式过于粗放,不利于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

3.天津北部山区石质山困难立地造林关键技术分析

根据项目区的立地条件,选择适宜的树种,结合本地困难地造林的经验和技术,对项目区的石质山困难地采取综合措施实施造林绿化,通过试验示范,攻克技术难关,总结出适合京津地区石质山困难地造林的新模式和新技术。

3.1造林模式

天津北部山区石质山困难立地造林采用针阔(彩)混交造林的配置模式,引进应用国家林草局成果库中的“困难立地植被恢复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技术成果中的“渭北石质山地与秦巴山区植被恢复关键技术”,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采取穴状整地+容器苗造林+GGR灌根+地膜覆盖的造林模式。

3.2造林技术

3.2.1苗木选择

根据项目区立地条件和树种生物学特性,本着适地适树的原则,选择抗逆性强,景观效果好的树种作为造林树种。针叶树种选择侧柏,阔(彩)叶树种根据苗源情况选择黄栌或五角枫均可。其中苗木规格主要为:侧柏苗高1.2-1.5米,冠幅20厘米以上的2-3年生容器苗;黄栌(五角枫)苗地径2厘米以上,苗高80-100厘米以上2-3年生容器苗。在选择中要将生长健壮,无病虫害、无机械损伤,容器不损坏、不散坨作为主要的质量标准。

3.2.2整地

3.2.2.1割灌:由于项目区灌草覆盖度大,影响前期整地和苗木成活率,因此,整地前采取割灌措施,割灌留茬高度控制在10厘米以下,并将割除的灌草清理出项目区。

3.2.2.2挖埯:沿等高线挖穴, 80穴/亩,品字形排列,穴规格为长、宽、深50cm×40cm×40cm,整地时,将表土与底土分别放置,并将石块拣出。放置表土和底土时,穴的外沿土要高出内沿,形成外高内低的蓄水盆,同时将穴内挖出的石块和割除的灌草压在外沿,避免因挖穴造成二次水土流失。

3.2.2.3整地时间:5月下旬至6月中旬。

3.2.3苗木栽植

3.2.3.1栽植方式:每穴1株,每亩栽植侧柏40株,黄栌或五角枫40株,侧柏与黄栌(五角枫)株间混交,混交比例1:1,均衡分布。

3.2.3.2栽植方法苗木栽植前用25-50ppm的GGR溶液灌根,提高造林成活率。采取打浆栽植法,栽植前向埯内灌水,与原有回填土混合、搅拌成“粥”状后,将苗木坐入泥浆中,再覆土到盆上沿5厘米处,扶正踩实,浇透水后覆土。栽植时苗木轻拿轻放,保持盆内土壤不松散、苗木不折断。

3.2.3.3栽植时间

栽植时间:选择在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的雨季,减少浇水投入,提高苗木成活率。

3.2.3.4成活率调查

10月下旬,采取设置样地的方式调查苗木成活率。经调查,通过该技术造林成活率达到了92%。

结束语:

在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开展中,困难立地造林问题也较为凸显,此类地区水源不足、土质不适合、环境恶劣,在造林中容易出现植苗成活难、幼苗保存率低等问题。重视困难立地造林建设,探究符合实际需求的技术手段,可以有效提升治理效果,对于修复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波,刘宝,程伟.困难立地造林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南方农业,2022,16(08):98-100.

[2]赵敬钊,田茂会,李润忠.石质山困难立地条件造林综合配套技术试验[J].防护林科技,2019(05):31-33.

[3]闫星达.困难立地造林和森林植被恢复技术研究[J].林业科技情报,2020,52(01):63-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