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应用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25
/ 2

以应用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探究

赵晨

江苏省徐州技师学院 江苏 徐州221006

摘要:在高职院校中,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必修课程之一。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使用计算机的能力,以满足信息时代对人才的时代需求。根据高职院校现有的课程背景和学生的身心需求和学习需求,重新设计和改进课堂教育教学改革、方法和方法,找到正确的教学位置,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加开放的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的环境,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成长。

关键词:应用为导向;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

1传统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问题

高等院校十分重视计算机教学,但教学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忽视项目教学,不重视塑造学生的应用能力。中国应试教育环境下,日常文化教育只求考试服务项目,重视中国应试教育,忽视专业知识运用能力的塑造,遵照“授课-备考-考试”的老模式,减少了学生的应用能力。第二,只重视考试,忽视课堂教学深入实践。现阶段老师仅仅追求完美考试达标率,具体指导学生不断练习简易实际操作,立即省去实践应用高级运用操控的课程内容。在有限的资源学时里,大家无法保证学生有充足的实习时间。第三,忽视教学内容的变化。电子信息技术具备可延伸性和便捷性的特征,但计算机教学仅限考试考试大纲和基本知识要点,课程内容知识要点不符合实际社会发展信息化程度、专业背景和职位要求的改变作出调整。第四,教学评价与学习质量评估方法单一。学生以考试为主导,或片面强调级别考试达标率,忽视课堂教学评价,不重视塑造学生的应用能力。新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过度统一,无法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求,无法从源头上明确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2以应用能力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实践

2.1如何增强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专业服务意识,突出教学针对性

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是高职院校教育的一门主干课程。整体教育内容受到了不同的关注。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发展。然而,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为计算机等级考试属于考试的范畴,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对应试教育产生影响,导致难以实施具有应用性和培训性的教学项目。所有教育内容设置都是为考试服务的。由于缺乏应用型教学,“教学、复习和考试”中包含的整体教育环节对有利于能力培养教学的项目产生了反作用,不利于学生深入实践教学内容,学生可以通过应试教育和教学来确保自己的考试通过率。在对学生进行机械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反复操作测试中涉及的内容,但无法应用一些实际应用和扩展的内容。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教师往往在教学设计中准备考试,减少实际应用培训,不利于现有教学和教育内容的调整。由于计算机的进一步普及,当前计算机技术的可用性是当今的主要特点。计算机等级考试在理论层面上的理解要求已转变为应用技术层面的要求。虽然考试大纲的内容和问题在不断变化,但考试大纲的一些内容不能应用于实际工作,因此,计算机基础教育不应局限于考试大纲规定的内容,但应允许许多高职院校根据技术变化和专业岗位要求调整整体教育内容设计。课程质量和学习质量的评价方法单一。教师在课程教育过程中的评价和学习评价是用证书来代表结果的评价方法,我们关心的是考试的通过率,应试教育的评价相对较强,而对整体教学应用能力的评价相对较弱。学生原有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差距较大,不能很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更不用说按教材教学了,这不利于学生整体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提高。

2.2尊重个体差异,优化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的学生基础不同,因此采用分层教学法因材施教。在此过程中,优化课程结构,构建“基础+应用”课程体系,满足各级学生的需求。本课程分为两个层次:计算机基础课程和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高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背景、兴趣和爱好灵活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优先级。前者侧重于计算机基础知识,而后者侧重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这两种类型的学生都可以注册参加计算机水平考试。根据自己的需要,在课程网站上下载学习资源、复习材料等,并独立练习。计算机基础课程主要包括计算机软硬件、操作系统、字处理、信息采集与发布、信息安全、计算机应用基础操作等。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包括word高级应用、Excel高级应用、Flash动画制作、网页设计与制作,电影动画制作、DMAX等相关内容。

2.3教学模式以及整体方式手段的改良

为了实现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总体培养目标,应努力在计算机应用教学研究过程中构建一个总体框架,以科学的教学框架为指导,选择整体教学案例,使用更加灵活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方法,通过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提高学生的主观学习能力,全面教授整个课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实践和探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通过教学过程学习相关知识,并具备将这些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的能力,充分利用现代教学设备,将网络与现代多媒体技术教学室相结合,并与学生一起分析整体教学案例,通过具体案例进行点对点的实践,通过有限的课堂教学,逐步提高学生的知识理解,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索如何做得更好,提高效率。此外,教学内容应与学生的具体专业相结合,学生的学习过程应与专业案例相结合,课程知识应深入探索,行业内部情况应与全面调查研究相结合,让专业教师和行业精英共同研究制定教学内容。构建更加个性化的教学模式,提高了整体教学效率。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中的实际问题逐渐浮现在学生的视野中。由于许多学生的个人条件不同,学生的个体学习质量参差不齐,这严重导致了学校学生整体素质的下降,因此,教师需要进行非常仔细的思考过程。如何教学已成为教师优化教学内容设计的主要思路。学校知识与行为相结合的教育理念将这一点解释为一个整体,将生活融入课堂教学,探索教学课堂中的问题解决和答案。我们应该始终关注学生信息技术和基本素质的培养。学校应善于利用丰富的校园文化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学校可以举办科学、技术、文化艺术节等活动,将计算机应用能力与活动主题的实际教学和研究过程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2.4编写项目化教程及实训指导书

根据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要求和高职院校课程标准,编制了项目课程和培训指导书。以课程标准为参考指标,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轴,展示项目实现过程和解决方案,根据既定过程设计教学过程和内容,以行动为基础进行教学。还应体现“职业+知识”的职业教育原则,向职业学生讲解计算机基础知识,教他们操作办公应用软件。注重项目划分,使其以多项任务的形式存在,帮助高职学生掌握各种计算机应用技能,学习基础知识,加深对项目的理解和理解。在课程实践中,各种项目和任务都具有高度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应鼓励高职学生自主操作和训练。例如,做演讲,引导职业学生做新员工培训演讲,并美化演讲。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为职业学生提供指导。

3结论

如上所述,高等院校教育大数据包括了计算机知识、电脑操作系统、实用工具和软件介绍、电子计算机日常日常维护故障处理等一系列具体内容。这便对高职学生给出了更高的课堂教学规定。依据学科的环境、具体内容、要求等。融合高等院校信息化教学存在的问题,执行教育改革,正确引导高职学生灵活运用计算机操作,把握各种各样计算机知识和高职学生的计算机操作及应用能力,为下一步课程内容奠定良好基础,激起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

参考文献:

[1]刘在英.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21(12):61-63.

[2]石荣锦.基于信息素养提升的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探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0(15):123-124+140.

[3]荀丽丽.探究多元混合模式下的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20(09):229.

[4]雷松丽.面向创客教育需求的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探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20(13):135-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