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行为疗法干预抑郁症大学生的个案阶段性报告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25
/ 3

认知行为疗法干预抑郁症大学生的个案阶段性报告

韦毅力

百色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摘要:经济快速运转外加疫情影响导致社会环境发生巨变,大学生患上抑郁症的概率增加。为缓解抑郁症对大学生生活学习的影响,本研究试以一名中度抑郁症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在进行心理咨询的过程中运用认知行为疗法对其在SCL-90心理测试中的高分因子人际关系敏感与精神病性进行干预。结果显示:一、可引导大学生构建以逻辑架构为主的认知模式,再结合外部评价即他评方式,抑郁症大学生能全面认知自身当前的认知、情绪状态。二、运用系统脱敏法对其人际关系敏感进行干预,以少量多次地呈现不同阈值的刺激,降低其人际交往的敏感程度,以增加人际交往的频率。三、运用认知情绪训练方式,促使其在认知的引导下能有效缓解不良情绪。但各方证据显示该抑郁症大学生存在精神病性症状,纯粹的心理咨询已不能有效干预神经症性症状,因此需要将该名大学生转介到医院,有必要的情况下需介入药物控制。[1]

关键词:认知行为疗法 抑郁症 人际关系敏感

一、研究背景

社会经济高速并行,罹患常见精神障碍与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人数日趋增多,平均每六个大学生中就有一个患有情绪问题或心理障碍。[2]与此同时,2019年12月爆发的新冠病毒疫情迫使大学采取封校等措施导致大学生的生活环境变得单一,该种情势更易导致大学生出现抑郁情绪,甚至由一般心理问题转化为神经症性心理问题或精神障碍。

二、研究内容

本研究研究对象为一名大二初诊抑郁症的学生,因人际关系及经过综合评估后确认为神经症性心理问题或抑郁症,是否愿意接受转介入院运用药物干预这两个问题,在接受两次运用认知行为疗法干预的心理咨询后,对心理咨询的阶段性效果进行评估,以确认认知行为疗法对该患有抑郁症大学生是否有效。

三、心理咨询干预的基本流程

(一)两次咨询过程与分析诊断

1.来访者基本情况

家庭背景:家里七口人,父亲一人常年在外打工,是家里的唯一支柱。母亲一人在家照看孩子。其中一个弟弟在职校读书,两个妹妹读小学,一个年幼弟弟仍未上学。

既往咨询史:曾接受过学校两次心理测试与两次心理测验结果排查,此外未进行过其他咨询。学校心理测试筛查出其有抑郁症状,主要表现为人际关系方面引起的抑郁情绪。

2.第一次咨询过程与诊断分析

来访者第一次咨询的基本状态是:在情绪方面,整个人情绪萎靡不振,眼神没有光亮。说到伤心处时,会落泪但能控制情绪。同时喜欢摆弄自己的头发,不与咨询师进行目光对视。在语言表达方面,只能简单重复话语,如“我真的好难受,我不知道应该怎么办”等,以表示内心苦楚与无奈。

来访者的主诉问题是:担任学习委员时因疫情需展开线上线下教学,工作量变大,另一名学习委员不积极承担工作。有时任务完成质量不佳,教师会口头责怪。来访者认为自己不能顺利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夹在老师和同学之间,害怕解决不了双方的问题。

根据来访者的基本状况与主诉问题,主要分析如下:

来访者能保持基本的生活能力,衣食住行不受严重影响。在咨询师问到相关事件的具体过程时,来访者可接受基本疑问,但无法组织语言回应咨询师的问题,言语呈碎片化状态,无法用基本逻辑架构厘清相对复杂细致的人物、事件关系,只是不断重复自己的痛苦。这反应来访者在认知方面可能已经往神经症性心理问题发展,但鉴于来访者在第一次接受咨询时,各方面表现尚佳,只是情绪烦闷、痛苦、无助的特征较为明显。因在短时间内无法排除个人性格气质等方面影响,因此未对来访者的心理状况作为心理疾病处理。

除此之外,来访者习惯性从自身找原因,不会寻求社会支持系统,这可能与来访者性格、人际交往的能力有关系,导致习惯用消极方式思考与应对。同时非常依赖咨询师给其的答案,希望咨询师替其做决定是否要继续担任学习委员这一职务。

根据以上分析,对来访者的诊断结果为:严重心理问题,需寻求心理中心的持续性心理咨询。

根据来访者的诊断结果,需要认知行为疗法进行干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引导来访者运用客观量化标准判断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的行为。鉴于来访者属于粘液或抑郁质的性格气质,为避免受敏感秉性影响做出错误判断,明确客观标准是:事件主体与客体行为造成结果的归责问题。如交作业的问题,同学作为交作业的客体,如果上交时间等条件未达标时,事件结果归责于同学这一客体,无需对同学的责备到愧疚。

(2)引导来访者正确认知社交关系,以及运用行为矫正(系统脱敏)的方式摆脱社交恐惧状态。如引导来访者树立关于班级同学、任课教师的基本认知,再运用系统脱敏法对社交恐惧进行脱敏。具体操作方式如下:

                   表一对社交人物的基本认知结构

社交人物

人物功能

应对态度

任课教师

传道授业解惑

尊师重道,如果教师出现不合理的要求学会抗争

同班同学

相互学习,相互帮助

相互尊重,如果同学出现不合理的言行要学会拒绝

系统脱敏法主旨是来访者对交往情境中出现的不同阈值刺激有效脱离敏感。来访者属于黏液—抑郁质气质类型人格,须设置合理的刺激阈值以调动来访者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树立容错意识,也需要对自己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进行适度脱敏。具体操作如下:

表二 系统脱敏在人际交往中的应用

人际交往任务

刺激阈值

来访者实施后的状态

在路上主动向认识的人打招呼

1

被打招呼的人给予来访者回应,情绪良好;若不回应来访者,来访者亦能调整好情绪则可以进行下一个刺激阈值较高的人际交往任务。若不能,就需要多次重复完成该次任务,直至来访者在完成任务后情绪状态都能调整好之后则执行下一个任务。

在路上主动与认识的人闲聊三句以内

2

在路上主动与认识的人聊天,涉及内容逐渐深入

3

在班里主动融入其他宿舍的同学,与他们交谈

4

在公众场合能够主动举手发言

5

……

……

2.第二次咨询过程与诊断分析

来访者在咨询过程中情绪依旧烦闷,主要表现为用重复、刻板语言表示难过、悲伤,无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无奈。

来访者的主诉问题是:一、认为不能处理好与教师、同学的交往关系,是否继续担任学习委员。二、来访者心理测试结果呈中度抑郁状态,需转介医院。但求助者认为不需要就医,前来求助。

根据来访者的基本状况与主诉问题,主要分析如下:

来访者具备基本认知能力,如能记住个人基本信息、预约咨询的基本程序等。但多次询问是何种事件引起来访者不良情绪时,依旧不能组织语言表述事件的基本过程,只能重复我不知道怎么办。来访者的心事表述主要关于内心的苦楚、对未来的恐惧焦虑,并未从自身、他人、家庭、学校环境等方面寻求原因。多方证据显示:来访者思想链条只有结果,没有刺激条件或触发原因。表面上看来访者是因人际关系问题产生情绪困扰,本质上是因为情绪障碍导致中高阶认知能力受损。

根据来访者的综合情况,其诊断结果如下:

首先,该来访者的三项测试结果SCL-90、SAS、SDA,都指向呈偏中度—重度抑郁结果。其中SCL-90的多项因子得分偏高,多数呈阳性,为4、5分。SDA和SAS分数显示支持SCL的综合测评结果。SCL-90的精神病性、人际关系敏感尤其明显。

来访者缺乏对自身认知与情绪深度状态的基本了解,得知自己的心理测试结果后仍抗拒就医。经综合诊断,该来访者疑为神经症性心理问题或中度抑郁症。

根据诊断结果,主要建议是:

第一,来访者具备一定认知能力的前提下,引导其对涉及自身事物的逻辑关系进行梳理。

表三 运用逻辑关系引导来访者建构认知模型

认知目标

认知目标的基本架构

不及时干预认知的后果

备忘录上的语言表达

1.是否涉及多项元素,如人物、事件等概念;

2.是否能运用逻辑关系将这些元素(人物、事件)之间的关系联结起来,形成来访者的认知模型。

1.语言表达能力会持续下降;

2.失去表达的意愿;

3.失去对他人意愿及行为等方面的认知能力

4.学习受到严重影响

自己在咨询室的语言表达

除此之外,引导来访者根据其他人员对其的认知状态进行自主评价,如班主任、其他心理咨询师的意见以及心理测试结果等客观评价。总体思路就是自评和他评结合,促使来访者能全面透彻了解自身的认知状态。

第二,引导来访者对自身的情绪变化过程进行深度认知。当不同类型的不良情绪出现时,应该如何认知并采取何种应对措施,以下表格都已显示。

表四 不良情绪的应对模式

不良情绪来源

应对不良情绪的方式

运用应对不良情绪方式的结果

不干预情绪调控能力的后果

人际交往过程中的话语

运用逻辑关系梳理话语的关系,结合人际交往情境、交往对象的表达习惯等,分析自己面对话语时产生的情绪

不能缓解情绪

运用逻辑解释对方话语不合理之处,来访者对交往对象话语产生不良情绪的合理性

不能缓解基本情绪

     

采用其他方式,如适当运动、购物、饮食等娱乐方式缓解情绪

长期沉浸于悲伤难过的情绪中,失去对周边环境的感受能力;

参与社会活动时不能适应环境,难以正确感受他人的情绪,回应他人的情绪需求。

人际交往过程中的肢体动作

运用逻辑关系梳理话语的关系,分析自己面对不同态度话语的情绪

第三,引导来访者明确自身状态需就医介入干预时,需关心其忧虑之处,尽可能满足求助者的合理要求。比如1.不希望同班同学知晓其就医的事实。若同宿舍同学观察来访者并对来访者吃药等行为存在疑问,引导其以隐私等为由拒绝透露。2.来访者家长对来访者就医态度的问题。如果来访者对其父母有忧虑,且提出的要求合理合规,那么学校心理中心需要以学校的名义对家长提出该要求。

在经过第二次咨询后,该来访者同意转介医院,并坚持到学校心理中心接受心理咨询。

(二)两次咨询结果的差异

经过两次心理咨询,咨询效果出现明显变化的是:来访者对于自身的认知状态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相信心理咨询的干预作用。但因与该来访者参与咨询次数少,表达能力与倾诉欲望偏弱,导致来访者本人的其他信息如家庭教育方式、与同学的具体相处模式、曾经的求学经历等难以短时间内收集,这会削弱咨询效果。因此在后续的心理咨询中,这是一项重点工作内容。

1


[1]心理治疗:原测与方法[M].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曾文星,徐静, 2000.

[2]实用心理学诊断100例:心理医生临床诊断原理和技术[M].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美]詹姆斯·莫里森, 20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