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教育在幼儿德育教育中的作用浅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25
/ 2

情感教育在幼儿德育教育中的作用浅析

乌雅汉

鄂托克前旗第二幼儿园

摘要:随着幼儿教育的发展,幼儿德育要密切关注与情感教育的结合,根据幼儿的学习个性化特点正确引导幼儿。情感教育作为核心内容,对幼儿的发展有着积极作用,必须提高重视。在启蒙教育时期,德育是带领幼儿完善品德、健康成长的起点,在德育过程中,应始终关注情感教育的落实,做好教育与情感的结合。在现代社会中,知识越来越重要,也就使更多的家长开始关注幼儿德育,并且通过实践验证,德育对幼儿思想观念的形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然而如何在幼儿教育中有效落实德育,变成幼儿教师的核心研究课题。在作者看来,在德育中结合情感教育,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段,对德育有促进作用。

关键词:情感教育;幼儿德育教育;作用浅析

引言

《幼儿园工作规程》在关于“德育”的内容中提出:“幼儿园的品德教育应当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以及各项活动之中。”从中可以看出,情感、道德观念与行为习惯是一体的,统一于德育中。其中,“情感”时时刻刻伴随着人的生活,是人的个性特质的一部分,能对人的行为选择和生命体验产生持续深远的影响。幼儿处于成长的早期阶段,是个体形成健全情感的重要时期。在此期间,教师要多从“情感教育”的维度开展品德教育,以调动幼儿的内心体验,促进幼儿的品德养成。

1认识教育

在德育的组成体系中,认识教育占据着重要位置。由于计划生育任务的提出,当代幼儿大多为家中的独生子女。对于家中的长辈来说,孩子就如同他们的掌上明珠,真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心怕掉了。甚至有一部分家长对孩子会存在溺爱心理。在这种过度溺爱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不仅不知道应该如何爱别人,如何分享,而且会存有一定的情感淡漠问题[1]。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父母只是一味地给予孩子爱,却忘了教会孩子如何去爱。所以,在幼儿德育工作中,教师需要站在认识角度上,培养幼儿爱别人的意识,增强幼儿对爱、对德育的认识。如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开展“抱抱我吧”的活动。在活动中,幼儿可以和其他小朋友倾诉自己的苦恼,而其他幼儿可根据自己的想法,为这位小朋友提供帮助或建议,也可给予其一个拥抱。之后,教师可询问幼儿的想法,如在帮助他人时有哪些感受?在给予别人拥抱时有哪些体验?在实践中落实幼儿的认识教育,奠定幼儿德育基础

2情感教育在幼儿德育中遇到的阻碍

2.1家长过于重视孩子的智育及才艺培养

现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有些家长为了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够成龙成凤,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花大量金钱给孩子报各种辅导班,比如舞蹈班、围棋班、乐器班等,很多孩子忙于上各种培训班,只知道像机器一样不断学习,却忽略了自己最应该的也是最基本的道德水平的培养、性格的培养、习惯的养成,这些都是孩子在人生成长中最为宝贵的财富,而有的家长却把孩子这些最基本的东西扼杀在摇篮里。殊不知,孩子应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去亲近自然,与他人沟通,如果只重视培养孩子的各项才艺技能而忽略德育以及情感教育,将会不利于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长,最终事倍功半,得不偿失。

2.2忽视实践

教师作为教育者,常常习惯性地将各种思想强加给幼儿,幼儿却很少能够用教师灌输的道德理念来纠正自己的行为,不能学以致用,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如幼儿知道不能乱扔垃圾、不能乱跑乱跳、不能打架骂人,却不了解这些行为可能带来的一系列后果。如果教师仅仅禁止这些行为,却忽视了对幼儿进行引导和实践,会导致幼儿很难内化这些规则。

2.3幼儿主体地位被忽视

幼儿教师拥有良好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并且有良好的教学能力,并且了解该如何进行幼儿德育理论知识的教育,但是实践教学时,大多数教师没有关注幼儿的主动地位,忽视了幼儿自身的发展,以学生的表现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实际上从幼儿心理发展角度可知,幼儿想要达到习惯认知里的“好孩子”,就必须机械性听从家长、教师的指令,这让幼儿逐渐丧失了自主性,欠缺自主意识,习惯于听从指令,会对幼儿发展带来很大的阻碍。在幼儿今后的成长过程中,一旦出现突发事故,就会马上打乱幼儿的思维节奏,无法及时应对,对培养幼儿的自主能力有一定的限制。幼儿良好关系的建立是孩子一生交际的启蒙。有一份调查表明,约10%的儿童在幼儿园出现过“被孤立”现象,从而患上了“上学焦虑症”。巧巧,四岁的幼儿园小班学生,性格胆小,不爱与同学、老师互动,教师却完全没有了解孩子性格养成的原因,一味地要求巧巧更加主动,导致巧巧恐惧心理更加

3情感教育在幼儿德育中的实施方法

3.1基于同伴关系,培养共情能力

幼儿进入幼儿园后,都会经历去自我中心的过程,逐渐建立起同伴关系。幼儿在与同伴交往时,对个人态度和行为的看法会超越原先的角度,转而从他人与集体的角度来看问题,形成共情能力,这也是幼儿品德发展的基石。在教育实践中,教师要重视基于同伴关系培养幼儿的共情能力,引导幼儿感知个体的普遍需求,以体己之心与他人相处。;在交往规则方面,教师可结合具体的生活场景来说明遵守规则对友好相处的重要性,多从他人的现实需求角度来阐释规则,而不仅仅是将规则作为抽象的道德律令。教师应注重利用出现人际冲突的偶发性场景,引导幼儿换位思考,然后以谦让、协商等方式解决冲突。从换位思考到冲突消解,是一种共情训练,能够提升幼儿感受他人情感的能力。

3.2以生活化情感教育,渗透德育

在幼儿园课堂教学环节,教师可以利用每日生活环节将德育教学内容进行渗透,从而使学生在生活化情感教育中对德育知识进行认知。具体来说,在幼儿每日生活环节,教师应注意将德育内容在幼儿的学习、生活、劳动、游戏中进行贯穿,从而使德育真正在教育的细节处进行有效体现。此外,教师在对幼儿进行生活化的情感教育过程中,也应对幼儿起到表率作用,以便对幼儿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也真正将言传身教的教学观念进行有效落实。也就是说,教师需要幼儿做到的首先自身需要做到,包括不乱扔垃圾、爱护粮食、节约用水等,以此确保为幼儿树立一个榜样,发挥出榜样的无穷力量。再者,在对幼儿进行生活化情感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也应注意在不同主题活动中渗透德育,以不同的节日为基础,为幼儿创设不同的学习环境。

3.3全面发展:营造民主与平等氛围

家庭是幼儿生活与学习的第一场所,在幼儿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在进行幼儿道德情感教育中,教师应当积极联合家庭教育,实现“家园共育”,为幼儿营造全方位的良好成长环境。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当让家长意识到,自身行为与意识对幼儿发展的关键性影响,依托家长的以身作则,优化幼儿的道德意识与行为。同时,在家庭教育中,应适当指导家长对幼儿展开劳动教育等德育教育,促使幼儿形成更为良好的道德品质,提升其独立性,推动幼儿全面发展。幼儿更加擅长模仿,且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因素以及他人的感染。教师在展开幼儿道德情感教育时,可以将上述特点作为切入点,对教育环境进行优化,让幼儿在良好的环境中展开观察与模仿。例如,在教育环境中树立正面的道德形象,引导幼儿对其展开模仿,促使幼儿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结语

良好品质的形成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正所谓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在幼儿时期,教师需要落实德育,通过认识教育、情感教育、养成教育,培养幼儿良好的品质,在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状态下,促进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孙小毛.浅谈如何进一步加强幼儿园德育教育[J].职业,2018(8):122.

[2]陈秀敏.育人为本德育立园共同成长:幼儿园德育工作有效开展点滴谈[J].儿童发展研究,2012(2):3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