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经济法》课程思政的现状与改进途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25
/ 2

高校《经济法》课程思政的现状与改进途径研究

梁雅琳

河北外国语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00

摘要:高校《经济法》课程思政建设致力于挖掘课程内在价值模式和隐藏的文化基因的同时,把思政内容潜移默化地融入教学设计的全过程。课程思政其实是在课堂的反思与总结之上,对课程起到画龙点睛作用。课程思政是教师在详细了解学生学苗的基础上,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课程使用的课本和相关配套教材资料,在充分提炼出教学大纲的基础上,自然而然的进行针对性的创新,自然流畅的融入相关思政内容。基于以上目的,本文针对经济法教学过程当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的研究,并且给予总结归纳,以实践经验来论述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改进《经济法》课程思政的方向。

关键词:高校教育;经济法;课程思政;现状与改进途径

一、目前高校《经济法》课程教育现状

在深入学习和理解了 2016 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基础上,高校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的思想,而且要在从根本上明确学生全面成人成才的方向,高校教育工作是一项塑造人的工作。

经济法课程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基础课程,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起到了知识背景铺垫的作用。以往针对经济法融入思政元素建设研究,主要侧重于理论课程的讲授方面,研究成果也集中在从创新高校课程教育模式层面进行论证。

因此,目前的经济法课程教学更加侧重讲授内容知识点数量上的丰富,对各种具体法律内含的理解不够详细。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课程内容设置与时事政治结合不够紧密

在课程设置方面,教材大纲与授课计划对于经济法的理解主要是强调学生对经济活动的分析和其经常发生的经济法律问题的研究,对课程在思想政治方面的研究存在诸多不足。在实际工作中,难以有效的实现时事政治和课程元素的结合。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实践过程当中,存在经济法课程思政教育吸引力不够的问题,学生学习经济法课程主要是为了应对诸如经济师、会计师、审计师的专业证书考试,对其在生活中甚至与生活中的应用体会不深,学以致用的能力有所欠缺。

(二)理论学时与实践学时内容安排不合理

经济法课程不仅设置了理论知识的讲授环节,而且还增加了部分实践课程的后续跟进课程,从而帮助学生运用经济法,解决生活与工作问题。但是,就具体实践而言,高校教师忽视课堂之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难以在理论授课环节把翻转课堂,用到实处。不仅如此,在实践环节依旧难以放手,学生的主动性不能通过实践课程的合理安排得以体现。课程思政体现了授课教师自身对思想品格的认识,在历史文化、政治文学方面的积累。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也大量被激发,可以从联系实际出发,激发学生在理论课程当中的所不能体现的文化储备与道德修养。

(三)针对专业任课老师培训思政元素力度欠佳

当前,高等院校经济法课程,多数由财经类专业任课教师任教,在专业化程度能提供保证的同时,还是会出现由于自身受教育程度的局限性导致的问题,多数教师只是注重经济法理论与自身专业知识的融汇贯通,难以在更高的维度突破自身的专业限制,为学生带来跨专业的学习和实践体验。在课程思政实践中,由于高职院校往往重视对教师业务能力的培养,缺乏常态化的培训机制,忽视对教师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想信念、社会责任和政治信仰等德育能力的培育。因此对教师自身提出了更多要求,需要教师有意识的增加自我修养,利用各种培训机会积累相关知识储备,以实际经验联系课程,使自身思政素质得到更大的提升。

二、经济法课程融入思政元素可行的诸多路径

经济法融入课程思政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为了课程的发展和培养学生而做出的有力选择。不仅仅将专业经济法律知识和思政教育结合,而且要进一步做到了解国情、了解法律的实践,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经济法课程融入思政元素可行的诸多路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发挥课程优势,潜移默化影响身心

经济法课程结合思政教育,更多的是为了塑造有温度的专业课,有情怀的专业课,经济法课程具有“课程思政”的天然教育优势。选取适合的思政角度,从适当的角度入手,刻意描述与强加因果都不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为了实现“教书育人”到“立德树人”的转变。需要从宏观与微观两个角度对课程展开解读,一方面着眼于缜密而严谨的知识点与法律具体要求,另一方面应该增强对宏观市场主体的认识,从国家角度来体会制度的效力与法制的作用。

(二)教研室活动与学生座谈会相结合,集智备课保障教师水平持续提升

强调开展教研室活动与集智备课,主要是为了着眼于找到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契合点,发挥集中讨论与经验分享的优势,使用适当的教学手段实现教师教书和育人、育智、育德同步的任务,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教师团队应该着眼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经济法课程思政德法兼修的教学目的。引入学生座谈会,有助于教师与学生共同谈论与分析教材知识,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教学相长。

(三)创新课程形式,发掘理论实践多方面课程资源

日常的授课教学环节,学生对经济法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和理解程度的高低更多的依赖于教师的备课与授课能力,在专业课与专业化的同时开展常规授课是进行课程思政的必然途径,除此之外,适当的创新课程形式,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相关调研活动,丰富授课形式,翻转课堂,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动式学习。可以通过与行业专家的联系,举办经济法律专题讲座、学校内部设置实训室,开设模拟法庭、定期公放法制节目,吸引更多专家。利用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邀请律师和企业导师对活动进行点评和讲解,让学生切身体会法律问题的解决过程。

三、针对《经济法》课程思政教育存在问题的具体解决办法

(一)制定符合专业特色的课程教学目标与思政体系

针对高校教育的提高问题,高校教师需要在结合实践与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课程思政教育,针对不同的专业,设置具有针对性的实践项目,加强课程教学目标思政体系的设计,课程思政其实应该贯穿学习的全过程,课程前期的预习准备环节,到课程中期的讲授和引导,到课程后期的反思吸收,都需要伴随着一系列教学资源的使用和教学手段的创新,以及教学工具的优化。有些是教师课程设计当中有意识的观念引导,有些是学生自发的真实反应与感受,直接反馈给教师,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指引。

(二)由小知识见大道理,见微观问题知法理规范

在进一步了解课程和学生心理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发掘更多的知识能力和道德品格元素,课程思政其实是从思政课程而来,无论是学生在中学时期学的历史、政治,还是学生上大学以后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习近平总书记思想成果,都需要在日常的教学中自然的讲解。比如涉及到一个审美的思政点,应该从小讲到大,一点三面的全面展开,从时政来源讲起,引起学生们的思考,进一步引导学生关注国家时政时事的兴趣。此外,适当引用历史和典故进行分析,进一步加深对今日的课程和思政点的理解,这也是一个值得借鉴的方法。

四、结论

综上所述,为了使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实用性和思政元素的时效性,思政元素的选取和引导应该更加贴合自身生活,需要教师进行划分,“大事化小”从国家角度引入,延伸到学生生活的社区中,到日常开展工作和学习的环境当中,校园层面的举例和分析,更能带动学生的积极性。注重课程思政,并不排斥对专业课的学习,如果顾此失彼,则违背了课程思政的目的。课程思政的融入不应该生硬和别扭,有些话题和观点应该更多的倾向于让学生展开谈,作为大学生已经具备对事物的判断力,老师只需在正确的道路上,扩宽学生的认识范围,让狭隘和偏执在思政的滋养下,逐渐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