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学形成性评价的反思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25
/ 3

课程教学形成性评价的反思

张明军

广州软件学院,广东广州 510990

摘要:形成性评价是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倡导的教学质量评价方法,在当前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中受到重视,但在课程教学中,形成性评价的实施存在认识不深、实施不准、无法体现价值等误区。本文针对这些误区,探讨了形成性评价注重过程、反馈和改进等内涵,以及评价构建和实施原则,并讨论了下一步推进形成性评价的措施。

关键词:形成性评价;教学评价;成果导向教育;目标达成度

基金项目:广东省质量工程项目“计算机网络在线开放课程”.

0引言

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加强本科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教育部召开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的新要求[1]。课程教学是本科教育的中心环节,课程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产出导向、学生中心、持续改进的成果导向教育(OBE)理念要求,教学质量监控主要是构建“评价-反馈-改进”闭环[2],显然课程教学评价影响着反馈和持续改进,即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成果。传统的课程评价多以终结性评价为主来评判教学,常见形式就是组织一次期末考试,用考试成绩评定学生学习情况,评价的是学习内容中容易量化的方面[3]。这种结果性的评价显然不易激发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素质培养,甚至助长了学生平时学习马虎的应付心理,也遏制了教师的主导性和教学创新,不利于教育教学的进步和发展。

形成性评价,也叫过程性评价,是相对于终结性评价的一种基于学习过程的评价。形成性评价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即时、动态、多次地对学生学习实施评价,注重及时反馈,并用以强化和改进学生的学习”[4]。形成性评价是为了改进的评价,在评价时重视师生间的沟通反馈,以学生的学习效果调整教师的教和促进学生的学,以提高教学过程的有效性,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近年来,不少院校探索在一些课程教学中引入形成性评价。张广顺等[5]利用微信平台对“中医学”课程开展了形成性评价实践,摸索出了一套适合该课程的评价模式;李媛媛等[6]利用雨课堂探索混合式教学,推进差异化教学和个性化学习,并利用雨课堂建立覆盖全体学生和贯穿教学全过程的形成性评价体系;清华大学面向新生开设了说理性写作课,在国内高校中开创先河,其最大特色之一是采用教师与学生一对一的面批,这是开展形成性评价的一种有益尝试[7]。我校教学管理部门要求各专业大部分课程均采用形成性评价,实践已有十余年,要求课程设计出多个评价方式覆盖知识、能力、素质等多个方面,最终将多个评价结果按比例汇总形成成绩。

1形成性评价存在的误区

综述文献发现,国内很多高校基于形成性评价的教学改革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总结我校的形成性评价实践,亦是如此。误区主要有:(1)形成性评价仅是多样、多阶段教学活动的成绩评定,比如把考勤、学习态度、课堂问答、实践、作业、期末考试等评分后,按照比例计入总成绩;(2)对各教学活动的评价仅是给出分数或等级,并没有对这些信息深入分析并给学生提供有切实指导意义的反馈;(3)有些课程的评价结果虽然对学生进行了及时反馈,但对学生后续学习的改进缺乏相应措施;(4)教师并未很好利用学生学习情况以及评价结果用于改进或完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只是改进了的终结性评价,因为关注点依然是给出学生的分数或等级,只不过是实施了多次的“阶段的终结性评价”[4,8]

2对形成性评价的反思

形成性评价的实践存在很多误区,究其原因,主要是部分教师对形成性评价的认识并不深入,没有准确理解形成性评价的概念内涵,在实践中没有把握好并切实贯彻形成性评价的理念精髓。那么,形成性评价的内涵是什么?怎样构建和实施才能体现其价值?本文结合实践中的误区进行反思,试图厘清这些问题。

2.1形成性评价的内涵是什么

形成性评价的内涵发展经历了“形成性评价(formative evaluation)”、“形成性考评(formative assessment)”和“为了学习的考评(assessment for learning)”等三个阶段[8,9]。虽然目前我们依然使用“形成性评价”这个名词,但内涵已经发展到了“为了学习的考评”[10],其主要特征有:

(1)形成性评价关注过程。过程是指教师主导的教学过程,形成性评价嵌入在教学过程中,成为教与学的必要部分。要求教师设计多样、多阶段的教学活动,对这些教学活动评价,获取实时、动态、多样的教与学的信息,根据这些信息深入分析,找出教学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为教与学进行持续改进提供依据,也能考查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2)形成性评价关注反馈。反馈是指对教学效果的准确评价,以及可以引导教师和学生在下一步的教与学中发扬优势、改进不足的具体建议或步骤。因此,形成性评价的反馈既是上一阶段教学过程的总结,又是下一阶段教学的起点。值得注意的是,教学过程中师生的简单互动以及批评表扬之类的激励也属于反馈,但这类反馈和形成性评价的反馈有本质区别,形成性评价关注反馈是为了教与学的改进,而这类反馈对教与学的改进并没有切实的指导意义。

(3)形成性评价关注改进。改进包括教师“教”的改进和学生“学”的改进,改进依据是评价所获取的学生多维度的学习信息,改进措施是对这些信息深入分析之后的反馈结果。只有课程教学的持续改进,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才能真正发挥形成性评价所应有的作用。

2.2 形成性评价如何构建

形成性评价的构建是关键步骤,影响实施及其价值。形成性评价是成果导向教育(OBE)理念倡导的教育评价方式[2],其构建应以学习成果为导向。成果导向是指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目标是学生通过教育过程最后所取得的学习成果,形成性评价则是考查是否取得预设的学习成果。因此,课程教学的形成性评价以学习成果为导向,具有可操作性,也更有价值。

本文认为形成性评价的构建应遵循如下原则:

(1)依据课程教学目标(即学习成果要求)设定评价标准。教学目标一般分为了解、理解和掌握等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对于这些不同层次的要求应有不同的评价标准,这样才更有针对性,评价结果也更准确有效。

(2)评价任务要覆盖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的学习成果。不应仅仅关注学生对知识获取情况的评价,还应注重考查学生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发展,包括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学习策略、合作精神等素质。

(3)评价方式要具有可操作性。评价方式的设置要根据学校教学条件、课程特点、学生情况等各方面综合考虑进行设置。对于一些无法量化的评价任务,评价方式要有可操作性,不然评价无法实施,并不能达到形成性评价的目的。

此外,有学者研究了形成性评价对学生学习成就(效果)的影响[11,12],结果表明:形成性评价的频率与学习成就改善幅度显著相关,即在一个学期中教师开展形成性评价的次数越多,学生学习成就水平提高越多。这个结论对于课程教学形成性评价的构建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3 形成性评价怎么实施

形成性评价的实施要以学生为中心,应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评价由教师主导,评价主体为学生,通过评价来激起学生的参与性,产生自信心和成就感,形成继续学习的动力,同时根据评价反馈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获得预期学习成果。评价反馈既要有普遍性,更要有针对性,要注重学生的差异性,注重学生个体发展的独特性,能够激励学生发挥多方面的潜能,发挥其强项。

形成性评价的实施应强调师生合作,学生和教师之间是互相激励的关系,目标达成度较高时,教师和学生都应总结优势并继续发扬,目标达成度较差时,教师和学生都应总结不足,调整教与学的策略,相互促进。

3进一步推进形成性评价的措施

3.1 加强教师对教育评价的认识

长期以来,教师教育或继续教育对教育评价重视相对不够,很多教师没有接受相关培训或者接受的培训较少,因此,很多教师对形成性评价的认识不足,导致实施出现偏差。学校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等教师教育机构在教师培训中要有意识地加强相关培训,系部、教研室等基层教研组织要在教研活动中加强相关研讨,使教师准确理解形成性评价的内涵,掌握形成性评价的构建策略,提高实施形成性评价的能力。

3.2 加强和完善教育评价的机制

课程教学的质量监控是教学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对于课程采取形成性评价,则不同的课程、不同的学生或不同的教师,采用的评价方式都可能存在较大差异,如何监管评价方式的准确性和有效性,这是一个值得教学管理部门探讨的问题。因此,教学管理部门在准确理解和掌握形成性评价的基础上,需要研制教育评价的机制。对于形成性评价来说,机制既要有管理评价“共性”的制度和实施办法,也要有监管和评估评价“个性”的制度和实施办法。这些管理制度和实施办法,不能过度管理,即统一评价标准、任务和方式,将导致不同课程具有相同的评价,将评价变成有其名无其实;也不能是“点到即止”的管理,要保证管理制度和实施办法具有一定的指导性,不至于将评价实施走样,或者就成了不负责任的不评价甚至乱评价。

3.3 加强信息技术工具辅助评价的开展

形成性评价的准确开展,将是一项较大工作量的工作。在形成性评价过程中,评价方式的多样性、多阶段性,以及针对几十上百的学生,将涉及到大量的信息统计和分析,如果由教师全部手工完成,工作量很大。在这些信息统计和分析的过程中,如果能借助信息技术,特别是将这些数据收集、统计、分析以及分发等处理工作开发成基于网络的、具有一定智能性的评价管理系统,将会大大减少教师的工作量,提高教师在课程教学中采用形成性评价的积极性。

4总结

形成性评价在当前的教育教学改革中受到重视。深刻认识和把握形成性评价的概念内涵,才能有效、准确进行实施,才能发挥其作用和价值。本文结合实践中的误区进行反思,探讨了形成性评价的内涵,以及其构建、实施的方法,并对进一步推进形成性评价提出了相应措施。但形成性评价的实践绝非易事,必须实事求是,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2018-6-21)[2021-8-1]. https://jwc.ahpu.edu.cn/jxpg/2018/1106/c5598a108886/page.htm

[2]李志义.解析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成果导向理念[J].中国高等教育,2014(17):7-10.

[3] 保罗.布莱克,樊涛.形成性评价及终结性评价:前景与问题——教师的角度[J].考试研究,2012,8(03):73-81.

[4]赵德成.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是什么及如何推进[J].教育科学研究,2013(03):47-51.

[5]张广顺,管家齐,洪寅,王晓倩,张芯,路飞,张璐,廖广辉.微信平台教学在《中药学》教学及形成性评价中的应用实践[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45(07):778-782.

[6]李媛媛,杨宇山,张玉芬.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形成性评价设计与实践[J].高教学刊,2021,7(15):101-104.

[7]苏婧.作为形成性评价的面批——清华大学写作课特色分析[J].高教探索,2021(06):81-88.

[8]方永奇.深刻认识形成性评价内涵 促进教学评价改革[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8(06):71-72.

[9]冯翠典,高凌飚.从“形成性评价”到“为了学习的考评”[J].教育学报,2010,6(04):49-54.

[10] Broadfoot P, Daugherty R, Gardner J, et al. Assessment for Learning: beyond the black box[R].  1999.

[11] Bangert-Drowns R L, Kulik J A, Kulik C. Effects of Frequent Classroom Testing[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1991, 85(2):89-99.

[12] Hausknecht J P, Halpert J A, Paolo N T D, et al. Retesting in Selection: A Meta-analysis of Coaching and Practice Effects for Tests of Cognitive Ability[J].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2007, 92(2):373-385.

作者简介:张明军(1980- ),男,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学管理、计算机网络。

联系地址:广东 广州市从化区太平镇广从南路548号 广州软件学院教务处

  联系电话:13926108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