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三角洲湿地农业生态文化建设

/ 2

黄河三角洲湿地农业生态文化建设

王一晗,张婷,李好,郭春萌,高小婷,毛若彤,曹宇彤

山东石油化工学院,山东省东营市,257000

黄河三角洲位于中国山东省东营市的黄河入海口,是由黄河流域每年携带大量淤泥沉积而形成了独特的湿地区位环境。当地资源优势大、具有广阔发展前景。尽管具备一些有利条件但却面临各种困难。如当地农民环保意识淡薄、黄河湿地污染等现象。为此,以黄河三角洲特色湿地农业为切入点,定位黄河三角洲生态文化建设路径,大力推进黄河三角洲高效湿地生态农业建设,从而促进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一、黄河三角洲的发展机遇

2009年12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通过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规划中明确提出,黄河三角洲的未来经济发展方向要凸显地区特色,建立生态农业、循环经济和现代服务业的新型生态工业体系。目前黄河三角洲的经济发展规划,正上升为国家战略[1]

二、黄河三角洲湿地农业优势区位条件

土地资源优势突出。土地后备资源得天独厚,目前区域内拥有未利用地近800万亩,人均未利用地0.81亩,比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平均水平高近45%。未利用地集中连片分布,其中滩涂212万亩,盐碱地270万亩,荒草地148万亩,另有浅海面积近1500万亩,黄河冲积年均造地1.5万亩随着建设和完善,土地后备资源还将逐步增加,具有大面积规模湿地农业独特优势。

  水热资源较为丰富。地下卤水静态储量约135亿立方米,矿物质含量大。风能、地热、海洋等资源丰富,具有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巨大潜力。生态系统独具特色。处于大气、河流、海洋与陆地的交接带,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多种物质和动力系统交汇交融,陆地和淡水、淡水和咸水、天然和人工等多类生态系统交错分布,具有大规模发展生态种植业、培育生态产业链优越条件。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健全。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研发展等大量项目推进实施[2]。近年来,东营市完成投资1700万元,重点实施了黄河三角洲现代农业研究院综合试验基地水利及基础配套工程,目前已开始蓄水使用[3];3万平方米的科研楼已竣工,水、电、气、暖等设备开始调试,目前已投入使用;总投资4亿元的电子商务创业学院等项目正在加快推进建设。

三、黄河三角洲现代生态农业现状

   黄河三角洲土地总面积7923.27平方公里,其中农用地和未利用土地分别为3761.13平方公里和3011.6平方公里,分别占总面积的47.47%和38.01%,是我国后备土地资源最多、开发潜力最大的地区之一;全市人均占有土地0.45 hm2,是山东省平均水平的2.6倍;全市总人口207.26万人,乡村人口111.27万人,农户总数34.63万户;地区生产总值3000.66亿元,地方财政收人158.7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489元;高标准农田面积1078.67km2,农作物耕种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2.96%[1]

四、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当地农民生态农业观念薄弱。改革开放以来,在城市化和工业化迅速推进中,由于农村青壮年向城市的大规模迁徙流动。当前的农村留守人员多为老人、妇女、儿童。高素质人才和青壮年劳动力较少。大多数农村劳动力对新技术、新科技的接受程度低,科技适应力差。面对技术能力复杂的劳动难以胜任,阻碍了农业科技应用进程[3]。对环保无公害、可持续发展、循环再利用等新知识理解程度低,对生态农业的认识水平低。经过黄河三角洲各地的实践考察,也发现生态农业存在实现规模小,实现程度不达标。与当地农民的生态保护意识薄弱关系甚密。

    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近年来,东营市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新型规模化经营主体发展呈现出良好势头。总体上看,龙头企业、合作社与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农户等之间的利益机制尚未有效建立起来,社会化服务体系还不完善[4]。尽管引进培育了部分投资较大的龙头企业,但其加工物流能力与基地生产之间衔接不紧密。尽管农民合作社的数量较多,但是真正能够培育发展壮大成为国家级、省级示范社的较少,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还需时日[5]

  污染危害加剧,农业生态恶化。东营市作为黄河三角洲的主要城市,油气资源丰富,城市主体产业为石化产业。石化产业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相对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污染更大。大量的工业废水排入河流、造成当地河流水质富营养化,湿地受到污染,面积萎缩。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破坏,湿地农业的发展受到威胁[5]

五、推进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农业发展举措

加强政府生态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政府职能。政府应提高湿地生态农业的文化意识,主管部门组织农学、环境学等相关领域方面的专家,按照湿地农业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并进的指导思想,完善湿地农业生产模式[6]。引导广大农民发展湿地生态农业的同时,积极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上来。加强与当地企业的交流沟通,统筹规划个体农民与企业的合作职能。发挥好地方政府的主体作用,完善相关方面的法律法规,加大对湿地生态环境构成威胁的惩治力度,为其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科学技术发展与当地湿地生态文化实际相结合。湿地农业有其特殊的技术体系,需要构建独特的科技研发与技术推广网络[7]。把湿地农业与绿色产业有机结合起来,推动科技进步与湿地农业协调发展。对湿地农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应组织科研力量进行技术攻关,为湿地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吸引农业科技人员到黄河三角洲地区助推湿地农业发展。

加强农村生态文化建设,发展农民的生态农业意识。充分发挥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的辐射作用,丰富宣传形式,开展大型宣传活动,发放宣传资料。向广大农民宣传生态农业理念、生态环保措施。以寓教于乐的形式,进一步提高群众的环保意识和生态农业理念,让广大群众在潜移默化中了解认知。带领农业科技人员与农民密切交流,提高农民的科技认知水平,改变落后、对生态环境影响大的耕作方式。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R].2009.

[2]彭华. 东营农高区基础设施日趋完善[J]. 东营网, 2016 .

[3]周新芳.推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农业建设的思考[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7(2):30-34.

[4]许宗泉.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农业建设的必要性及发展思路研究[J].当代生态衣业,2005,14(1):1-3.

[5]李凤玲. 东营市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研究[J]. 胜利油田党校学报, 2016-05, 25(3).

[6]马如武,沈香琴.黄河三角洲生态农业发展模式选择.商场现代化,2009,3:25-27.

[7]孔祥敏.黄河三角洲生态农业开发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建议[J].中共济南市委觉校济南市行政学院济南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2,2:79-82.

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项目编号:S202213386001

项目名称黄河三角洲生态文化价值向度与实践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