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潮汕传统民居古建筑的修复与营造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25
/ 2

新时代潮汕传统民居古建筑的修复与营造

钟榕林

522000

摘要:本文通过对潮汕传统民居古建筑基本形式与特点的分析,提出了潮汕传统建筑的修复与营造策略,为保护传统古建筑、振兴乡村献言献策。

关键词:新时代;潮汕传统民居;修复与营造

1潮汕传统建筑的现实意义与艺术价值

1.1现实意义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人心。潮汕传统建筑是潮汕传统文化的载体,建筑里蕴涵传统文化的精神,特别突出“孝”文化,以潮汕祠堂为例,是祭祀祖先的场所,通过举办祭祀礼仪等传统民俗,体现了潮汕人“追根溯源”、“报本返始”的孝思表现。还记述了先人的光荣事迹,乐善好施的美德等,以此来教化子孙积德行善的作用。常设有理事会,为宗族的老人、学生提供资助,促进宗族团结凝聚力。

1.2艺术价值

潮汕传统建筑不仅有宏伟的建筑格局,还采用潮州金漆木雕、石雕、灰塑、嵌瓷、描金彩绘等精美的工艺装饰装点。如采用四大木雕之一的金漆木雕,通雕透雕层次分明,题材丰富,人物刻画栩栩如生,让建筑显得金碧辉煌。潮汕灰塑、泥塑彩绘更具独特工艺技法,它以石灰为主要材料,具有耐酸、耐碱、耐温的优点。嵌瓷工艺是用五彩的瓷片在屋脊、墙体裁镶嵌表现人物动物形象,在屋顶灵活跳动之貌。。潮汕工匠将精湛装饰工艺在传统建筑上进行特有技艺表现,使得建筑不仅有其历史价值,还有更高的艺术价值。

2潮汕民居的建设特色

2.1潮汕民居的平面布置特征

从潮汕民居的各种布置形式入手,归纳出潮汕民居总体布局特征。潮汕民居的整体布局整体聚拢紧凑,通过结构的弹性结合,构成了一种富于变化的布置风格,与我国北方民居的分散式、大院落的格局截然不同。潮汕传统房屋以院落分隔,院落以厅堂或廊檐相连,可有效地处理潮汕地区的潮湿、炎热等气候问题。

潮汕传统建筑格局不管是“爬狮”、“下山虎”“四点金”、“三壁联”“四马拖车”“百鸟朝凰”等,每一种布置都讲究严格的对称性,以清晰的轴线为中心,以厅堂为中心。整个结构向外是封闭式的,向里是开放式的,中央庭院是室内与室外的联系,从总体上解决了通风、采光等方面的问题。民居建筑的严密的外立面反映了封建宗法制度下人们的阶级与封闭,而生动的布置方式显示出了劳动者的智慧和对美好的生活的渴望。

2.2潮汕地区民居的装饰特色

潮汕的传统民居装修风格也很独特,不但讲究潮汕风水格局,而浓厚的家族意识使得潮汕人被称为“潮汕词堂皇宫建”,为实现家族荣耀,无论是富人还是普通老百姓,都会尽量将自己的房屋建造得精美、典雅。潮汕的房屋装饰有很多独特的装饰品,有石雕、木雕、嵌瓷、灰塑等。彩绘包括平面彩绘、灰塑彩绘、门神彩绘、贴金描金彩绘等。潮汕传统民居的装修风格受到了“五行”观念的深刻影响。五种山墙头最基础的“土火型”是潮汕民居的一大特点,“金”字型的山墙头呈光滑的弧度,“木”字型的弧度瘦而高,而“水”型的山墙头顶部,则以多道弧形构成波浪,而“火”型的“山”型有边型,而“土”型的“山”型却是略肥而平坦的。这些不同技法与独特的图案使人不由得感慨古代文明的浩瀚,从山墙头到屋顶、屋檐、垂带到外立面,门窗,门楣,应有尽有。每一处都反映出潮汕人对工匠技艺的执着与对自身价值的全面展现。

3潮汕民居的传承与变迁

在潮汕民居结构的改建和改建中,材料与工艺的选用同样具有特殊的用途和环境。在进行建筑修缮时,应遵循原有的肌理,选用贝灰、红方砖、瓦板等传统的生产方法和材质。在墙体的翻新中,针对有较强的风蚀现象,采用具有良好的渗气性和粘性强的红方砖粉,采用1:1的草绳贝灰砂浆进行平整,1∶0.5的草筋贝灰进行压制,使得后期的部分区域与周边的色彩一致。传统的材质都是通过岁月的检验保存的,在进行改造的时候,要确保新的材质和材质的强度和使用寿命,同时保持原有的魅力,让原有的面貌焕然一新。

在潮汕的传统民居中,房屋的结构形式和周围的墙壁是房屋的基础。在许多民居的改建中,在墙的装修上,依然注重“下山虎”式的凹肚形的门面,这是一种生活的文化自觉,而屋顶、屋架、后墙等复原复杂的浮雕、灰塑和绘画,也是住户家庭祭祀的继续和传承。以墙为界的生活区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对居住区的需求越来越大,新民居的建造也随之产生,这是居民在居住区的经验中所形成的一种自然形态。同时也为我们在传统民居中的革新带来启发。就拿“下山虎”来说,许多民居的改建都会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两侧的附属厝,将格子和厝子剔除,这样的布局可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而且还增加了庭院的面积。还有不少人会在“下山虎”式的建筑中加上一排的院子,主楼和侧楼的隔断都会像“四点金”一样,打开“子孙门”。这种结构的变化,让整个民居的居住面积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一楼可以布置成卫生间、洗衣房、杂物房等,一楼的天台还可以用来晾晒粮食、太阳能热水器、光伏发电等,既拓展了居住空间,又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习惯,更好地适应了现代人的生活需求。

4潮汕民居的修复与营造

潮汕的传统民居,是数代潮汕人的温馨与回忆,建筑的改建并非颠覆与重构,它与历史的交谈与记忆,与时空的交流,让人记住乡愁,所有的改变都必须以对传统建筑和地域文化历史的尊敬为前提,最后将传统建筑的功能重新使用。

在传统民居建筑的改建中应遵循“本真”、“发展性”、“整体性”等基本理念,并尽可能地保持潮汕建筑自身的历史风貌与人文特征。尽可能地修复原有的部分,使其与旧的建筑在相同的顺序下不断演进、更新,以防止被改建的地方影响到旧的建筑物。如果房屋受损比较厉害,可以按要求使用部分原来的材质或部件,如瓦片、木作、灰塑等。建筑改建时,不仅要看个别建筑的更新,还要看区位环境的不同,建筑定位也会有所改变,但是从建筑本身特有的人文气氛和生活需求上,它的本质并没有改变,而是要从整个的角度去思考。一座传统民居的改建,必须综合考虑建筑与环境,在原有的民居功能上进行再设计,以继续原有的民居用途,或者按照环境的要求改变其功能。使得传统的空间可以适应现代都市的需要,使得整个建筑与时代同步,形成一个符合当代的建筑形式。

4.1潮汕民居的修复与保护

潮汕传统建筑的保护现状刻不容缓,当地建筑修复保护的情况有三种,一是全面翻新,对危及结构安全的大部分建筑推掉,全面换新,以现代的工艺和材质在原来的地基上建设,此类是占大多数,虽有体现传统建筑工艺,但对古建的文物造成大量毁坏。二是修旧如旧,以古法的工艺方式修建,尽量的保留原构件,同时尽量重现了当年建筑的原貌,但此作法十分费工。三是保持现状,不对传统建筑进行大改大造,在保持原有历史肌理和传统风貌,并对部分损坏的构件进行修缮,保留了建筑的原貌,也有利于人们考查研究。对于传统建筑的保护本文参考了饶平余氏大宗祠修缮,进行论述。

(1)尽量保持现状。宗祠修缮留存的古迹,应以尊重历史原貌为建筑标准,在根据历史图纸的同时,也要结合实际情况,不对传统建筑进行大改大造,保持现状,并对部分损坏的构件进行修缮,保留了建筑的原貌,也有利于人们考查研究。

(2)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传统古建修缮要遵循“修旧如旧原则,能够保留的构件尽量保留,腐化危害建筑结构的部件去除,再用新部件添加,尽可能地保留古迹、文物,方便日后来作为考证。

4.2潮汕传统建筑活化利用

潮汕古建资源丰富,但实际有旅游开发不多,进行旅游开发有潮州古城、揭阳古城、德安里古建群、龙湖古寨、汕头小公园、樟林古港等,大部件仅限于浅层次,开设了简单古建参观,对其文化深层次挖掘不足,宣传力度不够,基础设施配套不完整,且未能开发透彻。

(1)对古建进行抢救性保护。对遭受破坏的古建进行抢救性修缮,坚持“修旧如旧”恢复原貌与历史肌理,并对古建的历史文化进行发掘,建立文案录入并做好文物宣传介绍。

(2)上层重视并统一活化利用专项规划。上级应加大力度投入基础设施配套与旅游开发建设,在保护的基础上植入新业态,带动当地第三产业发展,并规划好当地旅游开发与新业态植入的进程,加强建设相应基础设施与宣传。

参考文献

[1]郑岳柱.潮州古城区传统民居改造策略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7.

[2]林平.追寻潮汕民居的足迹——浅析潮汕民居的建筑布局及其文化渊源[J].重庆建筑,2004,3(4):21-24.

[3]蔡易秀.潮州古城街区空间设计研究——以潮州义兴甲历史文化街区改造为例[D].广州:广州大学,2019.

[4]卓晓岚.潮汕地区乡村聚落形态现代演变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