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社会学视角下-城市社区医院设计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25
/ 2

医学社会学视角下-城市社区医院设计研究

葛礼鹏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广东省广州市 510000

摘要:社区医院建筑作为提供医疗和护理服务的场所,其特性使已有医院建筑研究与建筑学、医学、社会学等学科密切关联。随着进入全球化时代,当代社区医院建筑置于更为广泛的场域下凝视。本文从医学社会学视角下,探讨城市社区医院与医学社会学的关联性,再结合设计理论实践、当代医疗的社会议题,指出社区医院人本设计面临着社会结构性困境。因此将现象学的方法引入建筑学,从“身体”的角度研究,以理性知觉把握建筑,感性知觉体悟建筑,将隐蔽的建筑认知揭示,以还原更加真实的建筑,对社区医院回归本原设计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和理论意义。

关键词:医学社会学;城市社区医院;设计研究

一、前言

1.从医学社会学认知社区医院

建筑表达了文明,表达了所处的时代。梁思成先生说过:“建筑是一本石滩的史书,它忠实的反映了一定社会至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医院建筑是一种功能性很强的实用建筑、一种与社会多重因素有广泛的建筑类型,也不例外会受到时代和国家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受到与医学相关的社会生活的影响。

由此,医院建筑不仅具有视觉可见的空间形式,一旦与历史和现实的场景相连,与从修建到使用、改造直至扩建中所发生的一系列事情相连,医院建筑就像书本一样,记载时代的变迁的载体。

因为社区医院的社会属性,医院建筑不单纯是专业技术领域的物质产品。当代社区医院建筑出现的问题,其认知和有效解决也超出了建筑设计的专业范围,这是建筑师产生技术无力感的原因。

在当代社区医院建筑的发展与医疗服务提供模式密切相关。随着社会变迁,医疗问题在各国被推上政治舞台,一个医疗决策关乎千万人福祉,相关变革势必引发未来社区医院建筑的转变。而建筑应表达社会价值观,并应超越所处时代。

2.问题提出

在医院建筑领域,西方很多国家的医院建筑与社会发展呈现良性互动的一面,如英国研究现代医疗建筑演进的《五十年来的医疗建筑设计理念》及研究未来医疗建筑的《展望2020:未来医疗环境》,都以社会发展为研究背景;再如荷兰医疗机构委员会的医院建筑模型研究及其催生的“核心”医院和“大爆炸”医院概念,均将医学社会学的发展需求纳入医院建筑设计思考中。

我国的医疗建筑一直以“移植”西方经验为发展基础,本土研究投入严重不足,医疗建筑一直非理性发展,提高医院建筑质量“尚有大量难题亟需解决”;其中医院建筑与社会发展的有限互动引发了诸多难题。为理清医院建筑问题的社会根源,找到”医院建筑-医学社会学“之间的互动关联,需要分析若干不同社会环境中各自医院的建筑特点,找到与这些特点相关的社会驱动因素,进行比较,而串起不同社会环境的纵横两条线索而研究。因此,从医学社会学视角探讨医院建筑与医学社会的关联,为理清当代医院建筑问题的社会根源既具有现实意义又有理论意义。

二、逻辑操作

主要逻辑操作:“医学社会学视角下的城市社区医院设计研究”,将社区医院内外与医学相关的社会生活作为理解医院建筑空间形式、评判医院建筑意义与设计价值的一种路径。

通过医学社会学的“事实来冲击既有观念和框架”探索一种医院设计在满足基本功能向更为综合的社会关怀拓展的理性方式,且探索设计问题有更为广阔意义的解决之道。通过现象学方法的引入,“主客一体的思维模式”即在医学社会学中“理性把握建筑,感性体悟建筑”。

总体上,我国医院面临的社会议题与医院建筑发展之间的关联不那么清晰,通过“医院建筑-医学社会”的关联互动框架,从框架中医院物质形态要素与医学社会要素关联点定位了医院建筑问题的主要社会根源,是综合评判医院建筑需要纳入的主要社会要素;同时也是推动医院建筑及其设计研究发展的社会驱动力所在。

目前,我国医疗建筑相关出版物以指导工程实践为目的的居多,历史与理论的少,其中国内学者对医院建筑的跨专业研究、系统性研究更少,期刊文献方面,热点内容以人性化、绿色、改扩建、康复环境与公共空间设计,功能效率等为主,则本研究为相对跨专业、系统性的对社区医院的研究,深入探讨与其发展关联密切的社会因素,构建“医学社会学-医院建筑”框架(如下图所示),主要包含从社会学视角对我国社区医院的演进进行系统性的研究;除此之外从医学社会学角度研究规划设计与医学社会各要素的关联互动,确定了该类研究的理论框架和范式,对既有研究中散布的社会学思考进行明晰化、体系化与深化,细分如下阐释:

首先,分别对中外社区医院建筑要素的关联性进行研究。论述框架中所涵盖的内容,以及三者之间的社会关联以及演变规律。

第二、通过关联性研究的框架搭建,从中获得医学社会学视角下的社区医院建筑理念。结合已有的理论基础以及思考,以纵、横研究维度对所研究内容进行研究论证。在全球化时代,本土医院建筑在演进过程中对国外文化的“移植”,“同步”国际医院建筑模式,使得国内医院建筑“错位”,“本土文化”缺失问,从而医学社会学视角下对社区医院建筑研究意义彰显。

第三、基于上述构建“医院建筑-医学社会学”关联框架并分析互动机制;产生“人本主义-医学社会学”、“理性空间-医院建筑研究”、“感性空间-建筑社会学研究”,遵循现象学方法原理,理性把握建筑,感性体悟建筑,使得医院建筑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得以良性、可持续发展。

第四、在建筑学角度对研究对象范围的限定,对城市社区医院作出针对性研究,使得研究内容从泛指到特指,从而使研究价值具有精确性。因此,医学社会学视角下的城市社区医院设计研究,实际指导意义更为深远且具可行性。

三、走向关怀社会的医院建筑设计之路

综上所述,本“医学社会学视角下的城市社区医院设计研究”主要将社区医院内外与医学相关的社会活动作为理解医院建筑空间形式、评判医院医院建筑意义与设计价值的一种途径。通过用存在于医学社会学中的“事实来冲击既有的观念和框架,不仅探索一种医院建筑设计在满足基本功能基础上向更为综合的社会关怀拓展的理性方式,还将探索一种医院建筑问题更广阔意义的解决之道。契合时代动态发展,使得社区医院设计应走向通向社会关怀之路,回归“本源”设计,回应人本设计的缺失,这是对建筑产生和使用的方式开展医学社会学层面的反思,基于反思开展建筑设计治理,为后续城市社区医院的研究提供可参考的指导法则。以实现不同的社区医院建筑模式解决不同社会的医疗服务需求。

2、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不仅回应了我国医疗体制极化的问题,也回应广大民众医疗服务需求、解决现实问题,推动回应新医改方向的民生型医院建筑的发展,为后续城市社区医院的研究提供可参考的指导法则。

由于医院建筑专业与医学社会学专业研究领域的知识庞杂,可控性较少。希望在后续研究中可以通过后期评估论证研究的可行性、以及具有普遍性,以及针对社区医院建筑进行专题性研究。

参考文献

[1]荀巍.回归医疗建筑本源-医疗建筑设计的实践与思考[J].当代建筑,2021,05,29-32.

[2]Mauldin Laura,Brown Robyn Lewis.Missing Pieces:Engaging Sociology of Disability in Midical Sociology[J].Journal of Health and Behavior,2021,358.

[3]王凌峰.中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研究[D].东北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