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末梢血与静脉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意义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25
/ 2

 对比末梢血与静脉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意义

马玉香

哈尔滨市中医医院检验科 黑龙江哈尔滨 150076

摘要目的:对比血常规检验中末梢血与静脉血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20年5月~2021年5月在本院行血常规检验的患者80例,按采血方法分组,末梢组与静脉组各40例,末梢组检验时采集末梢血,静脉组检验时采集静脉血,对比两组检验效果。结果:静脉组Hb、WBC、RBC、HCT、PLT、MCV检测结果均显著高于末梢组(P<0.05)。结论:血常规检验中,静脉血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明显高于末梢血,临床意义重大。

关键词血常规检验;末梢血;静脉血

临床诊治各类疾病时,血常规检验为常用的辅助方法之一,通过观察血红蛋白(Hb)、白细胞计数(WBC)等指标的检测数据,可将重要的参考和依据提供给医生,利于医生尽早明确诊断、尽早实施相应治疗。尽管血常规检验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但在临床实践中发生,采血方法不同时,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会存在一定的差异。目前,血常规检验开展过程中,末梢血和静脉血均为常用的血液样本采集方法,这两种方法各具优缺点。为分析血常规检验中末梢血和静脉血的临床价值,本研究以在本院接受血常规检验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比两组采血方法的检验结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20年5月~2021年5月在本院行血常规检验的患者80例,按采血方法分组,末梢组与静脉组各40例。末梢组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20~71岁,平均(53.67±5.46)岁;疾病类型:呼吸系统疾病15例,泌尿系统疾病10例,心脑血管疾病8例,消化道疾病7例。静脉组中,男21例,女19例;年龄20~69岁,平均(53.75±5.41)岁;疾病类型:呼吸系统疾病17例,泌尿系统疾病11例,心脑血管疾病6例,消化道疾病6例。两组资料比较后无明显差异(P>0.05)。

纳入标准:(1)生命体征稳定,无病危征象;(2)具有良好依从性;(3)沟通、交流能力正常;(4)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1)合并血液疾病、传染性疾病、免疫系统疾病;(2)心肝肾伴严重功能不全;(3)合并抗凝治疗。

1.2方法

两组均行血常规检验,末梢组采集末梢血,静脉组采集静脉血,具体方法如下:(1)采血方法:①末梢血:采集血样前8h,嘱咐患者禁食禁饮,清晨起床后,空腹状态下完成血液采集,采血时,先在患者指尖部位适当按压,让其充分充血,接着在指尖部位进行常规消毒,之后向着指尖内部刺入采血针,进针2~3mm后将采血针拔出,待出血后,需擦去第1滴血,从第2滴血开始采集,共采集20μl,采集后将血液样本放置在EDTA抗凝管中,适当摇晃让其充分混匀,待检,患者伤口利用无菌棉球按压。②静脉血:同样在清晨空腹状态下采集血液样本,采血时,先进行采血部位皮肤消毒,之后向着采血部位的静脉刺入采血针,将采血针末端连接血常规试管,开始采集血样,共2ml,完成后拔出采血针,针眼部位理应无菌棉签按压止血。(2)检验方法:检验仪器采用sysmex-900i型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具体操作按照工作流程规范及相应说明书严格进行。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血常规检验结果,具体检验指标包含Hb、WBC、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比容(HCT)、血小板计数(PLT)、平均红细胞体积(MCV)。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2.0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及计数资料分别利用t和检验,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静脉组Hb、WBC、RBC、HCT、PLT、MCV检测结果均显著高于末梢组(P<0.05),见表1。

表1 静脉组和末梢组血常规检验结果比较±s)

组别(n=40)

Hb(g/L)

WBC(×109/L)

RBC(×1012/L)

HCT(%)

PLT(×109/L)

MCV(fL)

静脉组

129.76±16.24*

6.82±0.30*

3.95±0.47*

0.59±0.23*

240.08±12.49*

87.19±6.33*

末梢组

99.14±13.18

5.17±0.28

3.11±0.15

0.29±0.17

103.18±12.95

76.06±4.85

注:与末梢组相比,*P<0.05。

3讨论

临床检验中,血常规检验为必不可少的项目,可将血液中WBC等成分的水平检测出。血常规检验时,首要的工作即为采集血液标本,动脉血、静脉血、末梢血为主要类型,其中较为常用的是静脉血和末梢血。末梢血采集的特点包含操作简单、痛感轻微等,但因以毛细血管为主要血液来源,导致血量不足现象容易出现,造成延长采集时间,增加凝血风险,进而影响RBC、PLT检测结果[1]。静脉血的特点体现在一次可大量采集血液样本,且具有重复性,采集中可避免组织液渗入血液样本中,提高样本符合机体血液的程度[2]。与末梢血相比,环境等因素较不易影响静脉血,且静脉血具有更大的流动性,可将机体实际情况更好的反映出来,促进提高检验准确率。

白细胞属于机体免疫细胞,具有清除外界病毒的作用,机体免疫力评估时,WBC为重要指标。行血常规检验后,如果WBC水平超出(4~10)×109/L,提示血液系统疾病存在,或炎症状态较为严重,若处于(4~10)×109/L内,应考虑发热、贫血、病毒感染等情况是否存在[3]。机体运输氧时,红细胞参与其中,通过RBC检测,可判断贫血情况是否存在,并能根据具体检测值评估贫血严重程度。血小板的作用为凝血,当现实降低PLT水平,需考虑造血功能障碍是否存在。本研究发现,静脉组Hb、WBC、RBC、HCT、PLT、MCV检测结果均显著高于末梢组(P<0.05),说明静脉血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要明显优于末梢血。分析原因[4-5]:①末梢血采集时,因血量较少且流动性差,需对采血部位做适当挤压,此过程容易使空气、组织液进入血液中,从而影响末梢血,同时一旦挤压力度过大,则会破坏血小板,损伤红细胞,导致检验结果出现假阳性;②静脉血采集较少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且采集后放置时间较短,可避免血液凝固,利于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综上,血常规检验中,末梢血、静脉血均是常用采血方法,但静脉血检测结果的准确性要比末梢血更高,更有助于医生准确诊治患者,临床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刘莉.末梢血和静脉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1,15(18):245-247.

[2]刘明彦.末梢血与静脉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对检测结果的影响评价[J].医学食疗与健康,2021,19(16):189-190.

[3]田楠楠.比较静脉血和末梢血进行血常规检验的临床应用价值[J].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学报,2021,42(06):463-465.

[4]王真真.血常规检验中静脉血检验与末梢血检验差异比较[J].中国卫生工程学,2021,20(02):299-300.

[5]焦红霞.用末梢血与静脉血进行血常规检验的准确性及稳定性分析对比[J].山西医药杂志,2021,50(05):845-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