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地办学“1+3”模式下新校区思想政治工作与校园文化一体化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28
/ 2

异地办学“1+3”模式下新校区思想政治工作与校园文化一体化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孟新翔

青岛农业大学 山东省青岛市 26600

摘要︰在高校“1+3”异地办学的背景下,新校区校园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载体,其传承与发展面临着挑战)。在新形势下积极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相融合发展的出路,能够为丰富校园文化内涵,加强新校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造有利条件。

校园文化是由广大师生共同创造和传承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是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1】,是辅导员、班主任等思政工作队伍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提高学生对学校和学院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陶冶学生情操以及展现学生精神风貌。但是异地办学“1+3”模式(大一学年在新校区学习、生活,剩余时间在校本部)下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着挑战。

一、异地办学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物质文化建设薄弱,受新媒体影响较大

长期以来,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新校区建设的巨大投资使办学经费问题更加突出。新校区除了教室、体育场、宿舍和餐厅等学习、运动和生活区外,没有其他功能设施,新校区功能和物质文化建设较为单一。新生对大学校园的美好憧憬与入学后的现状有所出入,心理落差较大,甚至有部分学生产生“读高四”的感觉,对大学生活期望破灭,导致学生对学校信赖感与信服感较低,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较为困难。同时由于受疫情的影响,课外文体活动较少,小红书、抖音、快手、微信等网络媒体成为学生的“精神世界”,使用频率前所未有,影响着学生的思想与行为。海量网络信息裂变式传播真伪难辨,部分学生容易盲目信从,将生活中点滴不如意的事情在网络上发泄,有时甚至会出现高校的舆论风波,使思想政治工作效果极大被削弱。

(二)校园精神文化感染力不足

新校区实行“1+3”延伸管理模式(大一学生在新校区就读,后三年在校本部就读)。新校区的学生缺少校本部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校园文化精神的激励和熏陶,加上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方式与高中截然不同,新校区的学生平时脱离学院,缺乏学院归属感。课堂上因任课教师两地往返,学生难以与任课老师充分沟通交流,难以感受教师教书育人的风采,难以体会教师格物致知的精神。课下缺少高年级同学的“传帮带”,学生感受不到校本部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的独特的大学精神文化,缺少人文关怀。在异地办学情况下,没有主流校园文化的引领,传统思想政治工作优势丢失。

思政工作注入校园文化不足,难以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

新校区缺乏校本部常年积淀的校园文化底蕴,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以利用校本部优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宝贵资源,加之受驻校工作人员专业化、职业化水平不同的影响,容易出现断层的现象。另外,缺少团委、学生会和第二课堂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难以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

二、关于加强新校区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融合的几点思考

1.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下的顶层设计,加强线上校园文化阵地建设

加强新校区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为新校区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深度融合提供有力保障。一是做好以党建引领的校园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建立校园文化信息化管理服务平台,实现对校园文化活动的平台化管理。二是完善线上校园文化活动教育评价机制,制定线上校园文化活动相关规章制度,将线上公共安全卫生教育纳入校园文化活动建设中【2】。三是加强校园文化管理者的培训力度,增强管理者主动意识,利用网络平台开设个人公众号、视频号,搭建有效的线上师生交流、沟通平台,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等技术手段,开展校园网络名师计划,培养学生意见领袖。四是开展典型教育,通过典型宣讲、优秀事迹报告会等活动牢牢占领网络文化活动阵地,牢牢把握线上校园文化教育阵地的主动权。

2.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下的育人功能,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在新校区文化建设中,将重大节日融合到学校文化之中,丰富校园文化,开展学生广泛参与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群众性文体活动,结合全国消防安全宣传教育日、世界卫生日等重大节日开展安全卫生教育,丰富学生娱乐活动的同时提高安全卫生意识。结合新校区实际情况,打造有新校区建筑标识的、有文化涵养的文化品牌。做好新生入学前教育,给每名新生寄出“致新生的一封信”,从进校前就开始培养学生认同学院精神文化的意识。军训阶段,举行有学科特色的军训主题教育,培养新生顽强、拼搏、进取精神和良好作风习惯,日后融入到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共创优良学风、校风。大力开展有学校、学院特色的知识竞赛、主题征文等活动,引领学生更加认同学院精神文化。

继承和发扬军训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3.做好书院制下驻楼辅导员队伍建设巩固高校宿舍育人文化阵地

后疫情时代背景下,新校区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主要集中在生活区,大部分时间是在宿舍内度过。宿舍是大学生思想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之一,设立以书院为单元的学习和生活社区,构建师生共处的新型育人平台,以学生的生活社区为单位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学生日常管理和服务过程之中【3】,加强学生日常管理,对学生进行思想、学习和生活方面的指导,做好班级学风建设,做好早、晚自习和早操的监督。探索新校区校园文化、班级文化和宿舍文化的融合机制,通过优秀宿舍评比、宿舍文化节系列活动等方式推动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打造一批宿舍学风好的“积极向上型”的“学霸宿舍”、“考研宿舍”等宿舍文化品牌, 发挥其示范作用,提高环境育人功能。

新校区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要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断厚植校园文化,增强学生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总体目标,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融合。

参考文献:

[1]郭贵春.着力建设更具先进性的校园文化[J].中国高等教育,2002(Z2):16-17.

[2]曲长海.后疫情时代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挑战与应对[J].边疆经济与文化,2020(09):87-89.

[3]刘佳.书院制下驻楼辅导员队伍的实证调研与制度初探[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8(02):76-80+57.

作者简介:孟新翔(1994年2月),男,汉族,山东临沂,硕士研究生,职称:助教,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