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农村小学课后服务提质增效路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28
/ 3

“双减”背景下农村小学课后服务提质增效路径研究

陈一聪 ,王笑,刘茜文

临沂大学教育学院 山东临沂 276000

【摘要】 2021年出台的“双减”政策,突显科教兴国的战略目标,聚焦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建立高质量的课后服务体系提供了新的目标导向和价值追求。课后服务的实施具有增强教育服务能力、促进教育公平的意义,但当前农村小学课后服务在实施过程中存在政策失真、课后服务资源匮乏等问题,使得农村小学课后服务的实施结果与政策之间出现现实和理想的割裂。为此,我们应找寻课后服务提质增效的新路径,改善农村课后服务的现状,满足学生多元化成长,促进农村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关键词】 “双减”;农村小学;课后服务;提质增效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同期,教育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明确表示“在义务教育阶段全面推行‘5+2’的课后服务模式”。因此,在“双减”重磅政策之下,迅速聚焦课后服务的高质量达成,实现教育的提质增效显得尤为重要。

课后服务的意义

解决实际问题,增强教育服务能力

“双减”政策之下的课后服务是为了解决学生放学后,家长不能按时接管学生,且教育培训机构良莠不齐等现实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学生家长因“双减”而产生的焦虑,解决实际性问题。山东省出台的《山东省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工作规范(试行)》中有关“弹性确定课后服务时间、可选择课后服务时长、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收服务费”的规定,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特性,增强了教育服务能力。

缩小隐形差距,促进教育公平

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和课后服务工作的有序开展,学科类辅导机构被依法关停取缔,家长无法再安排子女进入学科类辅导机构,而公益性的课后服务活动则合理填补了学生放学后“做什么”的空缺,缩小了因“家庭经济情况”而出现的学生课后生活安排的“隐形”差距。课后服务在实施过程中,将“教育公平”作为政策执行的标准,保障学生在课后时间内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1],“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参加课后服务免收服务费”的规定也保障学生不会因家庭经济情况而放弃课后服务,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公平。

农村小学课后服务现状

农村小学家长的教育观念落后

大多数农村家长仍存在“唯分数论”的观念,家长让子女参加课后服务并不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是希望孩子能“多在学校呆一会”,希望通过参加课后服务来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部分学校会将学生成绩作为教师绩效考核的主要部分,因此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而采用“题海战术”,并在课后服务的时间里安排过多的作业,变相增加了学生的课业压力。

缺乏明确指导,存在城乡差距

当下,部分农村小学虽然已开展课后服务,但在实施过程中未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管理策略,缺乏明确指导,导致农村课后服务始终停留在书面文件层面,没有落实到具体教学中。课后服务是针对小学“三点半”放学的问题而提出的,但农村小学与城市小学的放学时间并不相同。课后服务的相关文件中并没有对此情况的明确指导,导致农村小学对课后服务存在“理解差异”。部分农村小学为了迎合规定,将课程表中的第七、八节改成“课后服务”,但也仅是课序的变化,学生依旧照常上课,存在政策表面化现象;部分农村小学将课后服务作为课堂教学的附属品,教师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布置过量的作业,增加学生的作业负担,存在政策替换现象;部分农村小学将课后服务视为“托管”工作,仅提供看护和作业辅导,忽视了政策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规定,存在政策缺损现象。

教育资源匮乏,阻碍有效推进

农村学校在课后服务的师资配置、硬件设施、软件资源、经费保障等方面都较为落后,学生的教育选择非常有限,能够享受的教学服务质量也无法和城市学生媲美,长期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使得我国农村地区课后服务存在的问题愈发严重[2]

首先,农村小学的师资匮乏。农村教师数量少,部分教师往往身兼数职,教学任务繁重。其次,农村小学一直面临着基础设施不完善、场地不充足等情况,因此课后服务会出现课程内容单一、特色课程缺少等问题。同时,农村小学的课后服务经费资源不足。《山东省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经费保障办法》中虽对于课后服务经费的支出作出明确规定,但课后服务经费大都用于参与课后服务教师绩效工资分配,致使课后服务建设的资金占比较少,从而使得农村小学无法开展兴趣课程,从而不利于满足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成长。

农村小学课后服务提质增效路径

加强家校合作,实现多方共赢

为有效落实“双减”政策,促进课后服务顺利开展,学校应当加强家校合作,做好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实现多方共赢。在家校合作背景下,教师扮演着家长的指导者、合作者等多重角色[3]。现在农村中大多数的家庭教育关注点落脚在孩子的学业成绩上,从而忽视家庭教育最根本、最有效的德育职能,背离了家庭教育的初衷

[4]。因此,政府及学校可为教师开设家庭教育指导课程,让教师具有专业的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能力,对家长进行指导的同时强化家长责任意识、树立科学教育理念。为促进农村小学家校合作的有效开展,学校应多开展家长会、家访等活动,让家长真正理解课后服务的意义,引导家长摒弃“唯分数论”观念,强化家长对家庭教育和家校合作重要性的认识,调动家长参与家校合作的积极性。

加强师资建设,构建优质课程

1.扩大师资力量

农村小学教师队伍中“老龄化”现象严重,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吸引优质年轻教师加入农村教育建设中,同时注重培养专业艺术教师和全面型教师,例如加大教师津贴、增加编制名额、加大吸收公费师范生的力度等。课后服务课程一般以本校教师为主要承担者,为了减轻教师负担,扩大师资力量,学校可以吸引高校学生志愿者、组建家长志愿团队,鼓励他们发挥专业特长或职业优势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5];学校也可以充分挖掘教师的特长、优势及爱好,来解决“兴趣课没有任教老师”的问题,真正实现学校、家庭协同育人。

2.完善教师绩效考核方案,加强对教师的培训

学校在制定教师绩效考核时应做到全面概括、合理赋分,在制定相关方案时应从教师师德规范、教学过程、教学成果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教师是课后服务的主要承担者,是具有内生力和能动性的人力资源[6]。因此,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培训内容应包括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师教学技能的培养。在教师培训过程中应将教师原有的“分数观”、“人才观”转变为“学生中心观”、“全面发展观”;培训前应对教师的特长、优势及爱好进行充分挖掘以便于对相关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培训过程中要注意明确“双减”政策的要求、明确课后服务原则、规范课后服务时间和流程,贯彻落实课后服务政策。

整合多种资源,促进多样发展

1.融合各类教育资源

农村小学可以利用各类资源,灵活开展多样化的课后服务活动,促进学生多元发展。首先,农村小学应充分开发校内资源,利用体育场地、器械等开展太极、乒乓球等体育类课后服务活动,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充分利用实验教具,开展有趣的生活实验,让学生在操作中感受实验的乐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能力。其次,农村学校可以将文化、艺术、科普等社会资源应用于课后服务中,利用“直播”等方式来带领学生线上参观科技馆、艺术馆等场馆,加大对此类资源的利用,开拓学生的视野。再次,农村学校可以根据所处地理位置的“环境资源”,开展“植物课”“生物课”等课程,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丰富学生课外知识。最后,学校可以利用“家长资源”,借助家长所处的不同职业领域,开展不同主题的宣讲活动,为学生开展科普活动,增强课后服务活动的多样性。

2.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

农村小学的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收集优质教育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组织学生在线观看名师的教学视频,让学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提升农村课后服务的质量,让课堂扩大到全国各地,促进农村小学课后服务多样化发展。同时,农村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与城市小学学生连线,通过线上交流互动,了解彼此的学习、生活状况,来实现教育的跨区域性发展。农村中小学教师应该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教育层面的优势,实现农村小学的教育信息化,逐步缩小城乡学校之间的教育差距,开阔农村学生的视野,提高课后服务的质量和效果。

扩大资金来源,保障顺利开展

山东省课后服务教育经费供给是政府补助、学校支持、家长分担、社会资助型的供给模式[7],为了增加课后服务建设的资金,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小学课后服务的投入建设,帮助农村学校开设特色课后服务课程。除政府资金支持外,政府及学校应鼓励社会机构捐赠器材或教具,帮助学校进一步开展课后服务工作。另一方面,政府应当整合区域教育资源,促进校际优质均衡发展,解决农村小学的教育资源问题;同时学校应当向任职教师、社会及家长进行募捐活动,所得资金用于建设学校课后服务工作。

结语

课后服务作为实现“双减”工作目标的必要方式,应该保证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当下,全国中小学课后服务工作正进行得如火如荼,农村小学的课后服务更应该立足于实际的教学情况,针对课后服务存在的问题,制订科学合理的策略,丰富各类教育资源,创新课程特色,让农村小学的学生能够拥有更多的教育选择,享受更为优质的教育资源。为此,农村小学应紧紧把握时代趋势,发挥互联网平台的优势,丰富农村中小学的教育资源,形成系统化的课后服务管理体系,扩大资金来源,保障课后服务顺利开展。以科学合理的管理策略和优质的教育资源来改善目前农村课后服务存在的问题,提高农村小学课后服务的质量,促进农村教育事业向着更高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顾艳丽,罗生全.中小学课后服务政策的价值分析[J].教育科学研究,2018,(09):34-38.

[2]付卫东,郭三伟.“双减”格局下的中小学课后服务:主要形势与重点任务[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24(01):68-76.

[3]王淑清.《家庭教育促进法》视域下家校合作的问题与对策[J].中小学管理,2022(01):46-49.

[4]边玉芳,张馨宇.“双减”背景下如何做好家庭教育指导[J].中国电化教育,2022(05):8-12+34.

[5]纪元,孙百才.“双减”政策下中小学校课后服务的诉求、难点与突破[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42(26):18-21.

[6]罗枭,黎佳,侯浩翔.我国中小学课后服务经费的供给模式研究[J].教育与经济,2022,38(03):60-66.

[7]郑香花.“双减”背景下中小学课后服务:价值取向、存在问题及优化路径[J].教育科学论坛,2022(29):44-4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临沂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训练项目“‘双减’背景下农村小学课后服务提质增效路径研究”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陈一聪,女,山东泰安人,临沂大学教育学院2019级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
王笑,女,山东临沂人,临沂大学教育学院2022级小学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
刘茜文,女,山东德州人,临沂大学教育学院2022级小学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