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代学位服创新设计方案略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28
/ 4

我国现代学位服创新设计方案略谈

郝蕾

西安工程大学 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陕西 西安,710048

摘要:学位服是我国高等教育毕业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授予毕业生学位制度中的一种特殊着装。作为整个学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位有形的、可见的重要标志之一,在表现一个国家、地区的经济、教育和文化水平方面等起着重要作用。我国的教育体制在世界范围内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学位制度已经趋于完善,但是与之相应的学位服的设计体系相对不够完善,目前国内所普及的学位服,基本是西方国家的舶来品,而西方国家的文化以及人文特征等因素决定着这一舶来品并不完全适应于我国的国情。另一方面,纵观西方各个区域乃至各个高校,每个区域及高校都有特属于该区域及院校的独有因素,而纵观我国的学位服,自1994年我国实行了新标准后,虽全国运用了统一的学位服饰,但与之相应地也出现了全国上下各个院校样式统一、单调等问题,这就使得国内的学位服一方面缺乏本民族特色,另一方面每个院校缺乏独特性。而关于学位服创新的相关研究自二十一世纪初至今从未停止。

关键词:我国;现代学位服;创新设计

引言

学位服是用于体现学位制度的特殊服装之一,是学位等级的外化表现。我国高等院校的学位服形制多是按照1994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的《学位服简样》和《学位服着装规范》,现阶段学位服一般由学位袍、绶带、学位帽以及流苏四部分组成。学位服标准的制定使学位服设计从款式到学科色彩区分均遵循国际惯例,标志着我国学位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树立正确的学习观。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兴学科领域不断涌现,各国都在根据本国实际,制定研究本国的学科分类的体系和标准。我国学科门类划分现已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从1983年~1989年的10大学科门类,到2021年增至14大学科门类,新设立的专业型学位服与学术型学位服之间并无区分,失去了学位服应有的学位区分的功能。我国现行学位服源于西方,款式上一直延用西方形制,缺乏与我国传统服饰文化和教育历史之间的结合;以颜色进行六大类学科区分,无法适应目前的学科门类,导致一些学科难以找到本学科的颜色类别;缺乏学校地域特色,无法很好地传递学校办学特点;学位服多为租借,缺乏纪念性。

1中国学位服的起源及发展

虽说学位服的起源是伴随着学位制度的确立而出现的,但在我国这两者却存在着更为复杂的关系,一方面早在我国古代就已经存在类似于现代的学位制度的形式,且“学士”“硕士”“博士”的称谓古已有之,虽与现代的含义有所不同。另一方面在新中国成立后,虽学位制度得以确立,但与之相应的学位服体系却并未同步发展。

刘公望对我国古代早已存在的“学士”“硕士”“博士”的称谓所代表的含义做了详细研究。学士、硕士与博士称谓在我国历朝历代基本皆有其官位及称谓的存在,只不过不同朝代所代表的职位及意义有所不同;梁惠娥等对于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及科举制度下的士人服饰与现代学位制度与学位服的共同之处做了研究。起源于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通过乡试、省试及殿试而产生的“秀才”“举人”及“进士”,被在华耶稣教领袖利玛窦(1552-1610)主张视为西方的学士、硕士和博士。不难看出,虽我国古代没有现代意义的学位制度,但与之相应的学术体系却客观存在并为西方人士所认同。

目前在国内关于学位服研究的相关文章中,一致认为中国近代的学位服完全是“舶来品”,在马玖成,李军所著的中外学位服研究、徐强的影响中国学位服设计的因素分析等众多文章中皆有陈述,早在17世纪初,西方传教士便陆续来我国兴办教会、传播教义随之也带来了他们的僧侣服即后来的学位服。鸦片战争后,中西文化进一步交融,在国外获得学位的留学生带回了他们的学位服或学位服照片,人们对于学位服有了进一步了解。20世纪20年代中期,我国出现了借鉴西方学位服造型的新式学位服,由于来华的传教士多为美国人,因此该款学位服是在美式学位服的基础之上改良而成的。

新中国成立以后受到政治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导致我国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自己的学位服,直到1980年2月12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于1981年1月1日起施行。至此新中国的学位制度才正式建立,但在这一制度实施之初,学位服的问题并未提及。到80年代末,一些校园内出现了自行设计或仿制的学位服。直到1994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布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关于推荐使用学位服的通知》,我国才正式拥有了第一套统一规范的学位服,但其蓝本依旧是在西方学位服的基础之上演化而来。

2完善学位服制度的多重意义

2.1完善学位制度、强化学位管理

学位服作为一种独特的服饰文化,是学位制度的重要内容。20世纪80年代末,在一些大学校园里出现了自行设计或仿制的学位服。1994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印发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关于推荐使用学位服的通知》,审定通过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自己的学位服样式,并决定将其作为统一规范的学位服,向全国学位授予单位推荐使用。学位服的统一使用,完善了国家学位制度,学位服的规范要求对于强化学位授予管理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

2.2促进文化认同,培育学术风气、塑造大学精神

学位是衡量人们相应学科的知识、能力和学术水平的重要证明,也是表现一个国家和地区教育与文化水平的重要指标。学位服是学位有形、可见的重要标志,是人才身份的象征,在高等教育学位授予等重要的仪式中,学位服成为凝聚集体文化记忆、培育校风与学风、塑造大学精神的文化符号。

2.3推动社会教育,树立崇尚知识、尊重人才的导向

学位服的符号特征及象征意义已经成为社会共识。由学位服及相关礼仪所表现及传播出来的学术形象代表知识分子的荣誉与尊严,对于激发学生继续攻读学位的学习积极性,营造崇尚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发挥了重要导向作用。

2.4促进交流合作,推动学位互认、促进人才流通

目前我国已与50余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学历学位互认协议,出国留学人员遍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来华留学生源地国家和地区200多个。中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国际间交流合作,符合世界惯例及各国实际的学位及学位服制度为国际间学生流动提供了便利,搭建桥梁,为中外学生在更大范围内进一步深造和就业提供了保障。

3我国学位服的现状及问题

根据国务院《关于推荐使用学位服的通知》,不同学位的学位服有不同的服饰颜色,其中,博士服的黑、红两色中黑色是主色调;导师服主色调是红色;硕士服是蓝与深蓝两种颜色。后来在实际应用中又衍生出学士服、校长服。其中,学士服是黑色,校长服是红、黄两种颜色。当前我国学士服的垂布颜色根据文、理、工、农、医、军事6类学科设置成了粉、灰、黄、绿、白、红六色。然而实际应用中却没有明确的色彩标识,也没有对使用色号进行统一规范。然而当前我国已经有13个学科的学位授予,传统的6大类学科的垂布色彩的适用性开始逐渐减弱。随着当前高校都在追求自身学校特色的个性化学位服,传统的学位服已经不再适应当前社会发展趋势。

4中国学位服的设计原则

遵循中国传统服饰特色。设计属于中国的学位服饰系统,自然要遵循中国传统服饰的特色,然而却不能只复苏汉服制度,这需要通过对中国传统礼服设计进行学习,然后进行现代化的礼服设计,展现中国学士服的特色。首先,要根据传统设计无袖头的长裥衫,展示中国上衣下裳的古制,即裥衫制,象征学子传承中国优秀的学习精神,并保持终身学习的谦虚态度。第二,采用传统的五行色进行学位服色彩方案设计。五行色显示了中国古代的五行时空观念,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黑)、中央是蟾(黄色)。此五色作为正色表示高贵,在设计时,注意颜色与习俗礼服相冲的地方,如白素与丧服颜色相冲,可以替换成金色。同样,领缘或袖口纹饰都有较深的设计内涵,要体现出学问、礼仪、不浮夸的特色,以显示中国文人的精神风貌。由此,可以将领缘、袖口的纹饰设计成“梅兰竹菊”,象征学子的不同气节,如梅象征博士的顽强,兰象征硕士的优雅潇洒,菊象征学士的不为百花凋零,竹象征专科生的韧性。同样的,对于半臂、绦带、霞帔也有其设计内涵,对裥衫加入半臂,能增强学位服的传统感。绦带则显示了学位等级。学位帽的改制,学位帽方形代表书本面板,是以流苏颜色来区分授予学位的等级的,应该体现中国传统官帽的内涵。

遵循统一化与个性化相协调的原则。要从国家角度进行学位服的统一性设计,显示中国学位服的设计特色。个性化是根据个别学校、专业甚至是个别学生的要求进行学位服的创造性的个性化设计。在模块中设计元素有多个,在设计模块之间并非必然连接。由此,可以在统一性中进行个性化的元素组合,但是要遵循组合规则,这是有条件的个性化组合设计。

遵循系统相对开放原则。这里的“相对开放”指的是系统中的模块以及设计内容可以在相对条件下进行变换,如出现新的等级学位时,就需要进行新的设计元素的筛选。由此,要将系统设计模块进行开放性设置,方便后面进行等级学位添加和完善设计。

5中国式学位服创新设计

学位服在学位授予仪式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此,亟需通过创新高校学位服色彩设计、现代审美与庄重内涵的协调、凸显高校所属地域特色,强化学位授予的仪式感与重要意义。创新色彩设计方面,需充分挖掘我国传统古典色彩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并结合传统印染开展色彩设计,增强学位服设计的文化底蕴,对于我国传统色彩文化、传统手工印染技艺的传播、保护、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现代审美与庄重内涵协调方面,可通过创新款式造型、细节设计等得以实现,如选用环保、高档的面料,并辅以姓名识别系统,实现学位服的定制化与个性化。强化高校所属地域特色方面,高校的办学背景、办学特色都与其所处的地域有密切联系,对学位服的设计在保留学校传统文化的同时需兼顾所属地域特色。

5.1创新造型设计

以中央美术学院的学位服为例,其在继承传统服饰造型的同时做了适当改良。帽子在我国古代社会统称为“冠”。古代男女都是蓄长发的,成年后需要用冠来梳理头发。在此次学位帽的设计中,则是参考了明代的四方平定巾并对细节进行巧妙的改良。长袍选用的版型源自汉族礼服——深衣。在古代传统社会,深衣的上衣和下裳缝合在一起,使身体深藏不露,给人一种雍容典雅的感觉。这种独特的服装版型使其在礼法森严的古代传统社会大受欢迎。选择具有丝绸质感的面料,在结构上简化连接,使服装整体端庄得体,凸显个性化艺术设计效果。披肩则以汉族服饰文化中的云肩为原型,在此基础上进行演变,整体形态由简至繁,增加层次感,营造出独特的服饰美感,蕴含深邃的文化哲理。门襟处扣数不一致,随学位的高低而不同。学位不同,披肩整体颜色也不一样,学士学位的披肩颜色为淡雅的浅橘色,硕士学位的披肩颜色则是略显稳重的灰蓝色,博士学位的披肩颜色则是敦厚的棕红色。

5.2结合传统服饰色彩

传统服装饰品的颜色受制作工艺和社会制度的影响,具有较多的文化内涵。故设计学位服时,从色彩着手,或许能出奇制胜。以中国美术学院的学位服为例,服装的色彩选择与搭配就非常精妙。金木水火土对应传统的五色,院长服是金白色披肩,寓意“自强不息”,襟怀十六扣。学士学位服是竹绿色披肩,寓意“如木在林”。硕士学位服为玄青色披肩,寓意“如水在渊”。博士学位服则是朱砂色披肩,寓意“如火在野”。门襟扣数分别为四枚、七枚、十枚,分别表示在校园度过几载春秋。导师服是土黄色披肩,寓意“厚德载物”,襟怀十二扣。通过使用不同的颜色和门襟扣数来区别学位,使服装有多种表现形式,改变人们对学位服的刻板印象。

5.3增强服饰装饰技法

汉服以其款式鲜明、配饰讲究、刺绣工艺精湛而闻名,它的服饰特点是较为宽大,衣袖宽松,交领使用的比较多。同时,在汉服的配饰上,图案光滑平整、刺绣交错立体、金线精致华美,以生动的象征性图案装饰为主,刺绣的艺术特点较为突出,因此能够突出服装本身的艺术性。将刺绣艺术融入学位服设计,能够以精美的具有象征意义的图案设计,体现独特的色阶变化和强烈的光影效果,以较强的工艺美感,彰显学位服饰的深沉和内敛。例如厦门工学院是国内第4个有自己学位服的高校,学院自主设计的学位服借鉴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创新地融入了别样的服饰刺绣手法,领子、纽扣之处都设计有独特的纹饰纹样。设计师根据学术科目的不同,在文科学士服上绣着海洋的纹饰,在工科学士服上绣着山体纹饰,在学位袍上用金丝刺绣技法,将汉服的刺绣图案和当代学子的审美相互结合,并通过现代工艺进行实践,使服装呈现出较强的艺术质感。

5.4提升服饰颜色搭配

汉服受秦代服制的影响,在服饰方面崇尚黑色,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文化形态的丰富,汉服的颜色搭配变得多样化,转变成为强烈的对比色以及色彩艳丽明快的组合色。同时,汉服饰色彩受社会制度的影响,在五大正色(白、青、黑、红、黄)、五大间色(绿、橙、褐黄、淡青、紫色)的组织搭配上,呈现出较强的文化内涵,为此设计师在构建独特的学位服饰上,要立足传统文化的鲜明特色,将汉服的造型、色彩、纹样纳入制作工艺之中,以视觉符号和固定特征,展现学位服装的文化风貌。例如,由中国美术学院吴海燕老师设计的学位服在色彩上进行了巧妙的设计搭配,学士毕业装配黄绿色胸片,蕴涵“如木在林”之意,襟怀四扣,象征四载春秋;硕士毕业装配玄紫色胸片,蕴涵“如水在渊”之意,襟怀七扣,通过颜色的对比协调,使传统的学位服拥有更加多变的表现形式,改变人们对学位服的客观印象,在黑、黄、绿、紫的色调搭配上,形成了鲜明的艺术风格。

5.5融合传统纹样

民族地区的高校学位服设计,则融合了民族特色。例如,设计广西高校学位服时,广西艺术学院设计团队融合壮族传统服饰元素和壮锦纹样来进行学位服创新。本次学位服设计中,整体制式遵循国际惯例,沿用了我国官方制定的高校学位服制式标准。服装创作灵感来源于《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服装形制来源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黑衣壮,从色彩、图案、工艺上着手,大胆创新,进行广西高校特色学位服设计。校长及学术委员服主色为朱槿花红,辅色为黄色;导师服主色为紫色,辅色为丁香紫;硕士服主色为藏蓝色,辅色为钴蓝;学士服主色为藏蓝色,辅色青色。服装色彩呈递进变化,也代表着学术水平的变化。校长及学术委员服灵感来源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标志性的文物铜鼓,提取翔鹭纹、太阳纹、云雷纹等元素。翔鹭鸟向着太阳飞翔在天地之间,具有一定的权威性,有指引全校师生积极向上的寓意。导师服灵感来源于鱼莲刺绣,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象征高洁清雅的师德,水、莲花与鱼,寓意美好。学位服以桂林山水和鱼为元素,寓意老师的指引下,学生自由自在地遨游,鱼跃龙门。设计团队创新性地增加学位帽穗设计,帽穗参照绣球的构成形式,以金属工艺呈现。帽穗的颜色对应学位服的颜色。

结语

学位服是维系与连接学子与高校的纽带,高校的学位服设计要在充分考虑学科专业特点的基础上,强化与凸显高校所处的地域文化特色,在设计中展现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内涵,体现其所蕴含的仪式感与荣誉感,彰显中华优良传统和礼仪文化的时代价值。

参考文献

[1]姚冬青.浅谈现代服饰的流行特点及个性化设计[J].商场现代化,2012(25):76.

[2]张轶.现代服饰形象设计的个性化与时尚化[J].美术教育研究,2011(4):104-105.

[3]韩若梦.我国现代学位服创新设计研究[D].石家庄:河北科技大学,2019.

[4]程涵.中国现代学位服饰设计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8.

作者简介:郝蕾(19861-),女,汉族,陕西西安人,硕士,西安工程大学,讲师,研究方向:服装设计理论及应用

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资助项目:中国学位服饰的发展及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JK0180)

Scientific Research Program Funded by Shaanxi

Provincial Education Department (Program No.20JK0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