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临床中活血化瘀法的应用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28
/ 2

中医内科临床中活血化瘀法的应用研究

臧汝霞

青岛市即墨区移风店卫生院 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 266224

摘要】目的探究中医内科临床中活血化瘀法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定2020年8月至2021年2月期间在院收治的116例血瘀证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是对照组(58例)与研究组(5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研究组采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自身免疫水平及不良情况发生率。结果对照组治疗有效率70.68%,研究组治疗有效率89.65%,两组数据差异明显(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免疫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数据均呈良性降低,研究组效果更为显著(P<0.05);对照组不良现象发生率18.96%,研究组不良现象发生率3.44%,两组数据差异明显(P<0.05);结论 活血化瘀法治疗血瘀证患者效果显著,提升了患者的免疫水平,治疗期间不良现象发生率较低,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活血化瘀发;中药治疗;免疫水平

血瘀证是我国临床病史中较为常见的内科疾病之一[1],主要指人体血液流通度降低,血管内部发生血液堆积的情况。临床症状多见于头痛、乏力、心悸等,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心健康[2]。针对血瘀证的治疗,常规西药作为主要治疗手段,其治疗效果并不乐观。由于西药刺激性较大,其药物本身对患者身体会造成一定程度损害,并且在经西药治疗后的血瘀证患者通常复发率较高[3]。因此,在中医内科临床中如何有效治疗血瘀证的相关探索尤为重要。旨在探究中医内科临床中活血化瘀法的应用效果,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定2020年8月至2021年2月期间在院收治的116例血瘀证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是对照组(58例)与研究组(58例)。对照组最小年龄21岁,最大年龄76岁,平均年龄(40.02±1.55)岁。其中头痛/胃痛患者20例,心悸患者28例。研究组最小年龄22岁,最大年龄78岁,平均年龄(40.32±1.07)岁。其中头痛/胃痛患者22例,心悸患者26例。两组患者基础信息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规则:符合血瘀证诊断标准;排除规则:语言或肢体存在严重障碍。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由主治医师指导患者服用西药治疗,例如硝酸酯类药物等。服药后通过影像学检查技术制定后续治疗走向。

研究组采用中医活血化瘀法治疗,即服用中西药剂进行活血化瘀,通脉止痛。具体药物成份为:元胡、赤芍、丹参、当归。具体方解为:元胡活血止痛、当归益气补血、丹参止痛化瘀、赤芍营血化瘀。将上述药剂熬成汤状,直接服用。服用频率为3次/天,单次药量控制在180ml左右。连续服药30d,多药同时服用,以达到清热活血、解毒止痛之疗效。

1.3观察指标

(1)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将治疗效果分为无效、一般、较有效及痊愈四个等级。

(2)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免疫水平,具体对比项目为免疫球蛋白A、免疫球蛋白M、免疫球蛋白G。

(3)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现象发生率。对发生WBC值下降、恶心、感染及头晕乏力的病例进行计数,计算发生率。

1.4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22.0工具做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用x2检验。若P<0.05,则说明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比

对照组治疗有效率70.68%,研究组治疗有效率89.65%,两组数据差异明显(P<0.05);详见表1。

1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对比 [n(%)]

组别

例数

无效

一般

比较有效

痊愈

治疗有效率

对照组

58

6(10.34)

11(18.96)

24(41.37)

17(29.31)

41(70.68)

研究组

58

1(1.72)

5(8.62)

28(48.27)

24(41.37)

52(89.65)

x2

-

-

-

-

-

6.273

P

-

-

-

-

-

<0.05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免疫水平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免疫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对照组IgA、IgM及IgG指数(g/L)分别为(3.42±0.38)、(4.13±0.62)、(17.62±2.70)。研究组IgA、IgM及IgG指数(g/L)分别为(2.04±0.06)、(3.02±0.18)、(15.35±2.24)。两组数据均呈良性降低,研究组效果更为显著(P<0.05);详见表2。

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免疫水平对比 [( x±s);g/L]

组别

例数

IgA

IgM

IgG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对照组

58

4.68±0.15

3.42±0.38x

5.29±0.38

4.13±0.62x

18.51±3.75

17.62±2.70x

研究组

58

4.72±0.08

2.04±0.06x

5.17±0.12

3.02±0.18x

18.20±3.36

15.35±2.24x

t

-

0.251

2.587

0.232

3.175

0.325

3.011

P

-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注:与治疗前比较,xP<0.05

2.3两组患者不良现象发生率对比

对照组不良现象发生率18.96%,研究组不良现象发生率3.44%,两组数据差异明显(P<0.05);详见表3。

3两组患者不良现象发生率对比 [n(%)]

组别

例数

WBC值降低

恶心

感染

头晕乏力

发生率

对照组

58

2(3.44)

5(8.62)

1(1.72)

3(5.17)

11(18.96)

研究组

58

0(0.00)

1(1.72)

0(0.00)

1(1.72)

2(3.44)

x2

-

-

-

-

-

8.361

P

-

-

-

-

-

<0.05

3讨论

活血化瘀法自我国古代医学书籍中有详细记载[4],中医作为诸多治疗手段中较为特殊的治疗手段,其治疗理念更注重于内养外修,对症用药。通过多年中医治疗内科疾病的临床总结中不难发现,中医治疗内科疾病的效果较好,疾病复发率较低,其药物本身的刺激性较小,药性柔和,在内科疾病的临床治疗中应用愈加广泛[5]。本次对116例血瘀证患者的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治疗有效率70.68%,研究组治疗有效率89.65%,两组数据差异明显(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免疫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数据均呈良性降低,研究组效果更为显著(P<0.05);对照组不良现象发生率18.96%,研究组不良现象发生率3.44%,两组数据差异明显(P<0.05);结果表明:活血化瘀法有效提升了血瘀证患者的自身免疫水平,治疗效率较高,并降低了治疗期间出现不良事件的风险,应用价值较大。

综上所述,中医内科临床中活血化瘀法的应用效果较好,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朱国弈,徐世文.活血化瘀法外用治疗肛肠科疾病患者的临床效果[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20,13(29):59-61.

[2]李锐.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临床治疗应用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8(15):178-179.

[3]张彩芬.浅析中医内科医疗中活血化瘀疗法的临床应用[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8(04):153-155.

[4]浦齐芳.活血化瘀法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效果探讨[J].当代医药论丛,2020,18(02):183-184.

[5]王巍.活血化瘀在中医内科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体会[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62):224-225.

作者简介:姓名:臧汝霞(1987.09);性别:女,民族:汉,籍贯:山东省 青岛人,学历:本科;现有职称: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中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