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创融合下高校创新创业生态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08
/ 2

专创融合下高校创新创业生态研究

赵羚

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湘商学院,湖南长沙,410000

摘要:创新创业教育对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探讨了高校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应该更全面地加以研究,并利用其取得的成果和经验在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发挥作用;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要从外部环境中获取资源;并从生态系统的角度,通过各种方式加工各种资源,实现大学生培养目标,保证创新人才培养的有序运行,对人才培养总体目标的实现起到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专创融合;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大学生创新创业

基金资助: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19C0124)

现状——理论研究中的创新生态系统发现,创新生态系统的概念与国家创新系统和区域创新系统没有足够的区别,创新生态系统的概念似乎是充满希望的,而不是完全实现的;在创新中寻求成功的生态系统是人才、研究人员、企业家和促进制度、企业文化、资本和良好的监管环境。WallnerMenrad(2011)评论了文化方面,指出创新生态系统运动背后的系统思维不够系统化;在这些线性表示中,社会文化方面被认为只是影响比率的一个因素;但创新活动的方向并没有被视为一个变量,一个与创新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

尽管社会机构通过其成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抗拒变革,但它们从先决条件变成了成功的指标,沃纳和门拉德说,生态系统不是普通的机器定义的投入产出比。在常用的研究中,许多专家认为,作为一个长期的商业化指标(副产品的数量,许可收入),高校的创新是不可靠的,以发展一个充满活力的生态系统。

首先,许多构成因素在创新游戏中都有利害关系,并赋予不同的机构不同的价值,无论是工作、财富、生活质量、交通条件或其他。其次,系统的性能较少受到泰勒主义策略的影响。泰勒主义策略允许人们更快地工作,用资本取代劳动力,并通过不断识别参与者之间的联系来缓解瓶颈。最后,成功取决于领导层的出现、人的发展、政府支持创新的意愿以及创新政策的制定。

分析——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创业教育对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意义;高校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根据高等教育的特点,未来应对就业型创新人才的培养进行更全面的探索和研究,取得的成果和经验将为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发挥作用;在创新生态系统的思维下,未来中国高校将培养就业型创新型人才。具体的培训模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 职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跨界融合,现在中国最流行的一个词是“互联网+”,这里提到的“+”是跨界的,是改革开放的,是最终重塑的融合。专业教育敢于跨界,创新教育的基础才能更扎实;当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协调时,创业教育的群体智能化将得以实现,高校从研发到产业化的路径将更加垂直;特别是最近中国政府刚刚再次提到,今年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重点是增加本科项目入围比例,强调大力发展应用型本科和职业化本科建设,强调完善高校本科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本科学生的教育需要更加符合当地经济产业的发展,因此要更多地体现本科教育与服务当地产业经济融合的优势和实力,培养的人才类型要务实适用,注重人才培养的差异化,注重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融合。

(2)以组合的、整体的、有序的“创新生态系统”思维,检验学生的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分析处理问题、团队合作等能力,展示教育教学效果,指导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充分发挥竞争促学促教的示范和引领作用。提高我国高等教育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水平。

(3)中国高校应优化大学生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实现自身与外部环境之间的资源、能量和信息的输入与输出;完成培训目标,保持发展势头。要保证人才培养体系的存在和发展要能够适应环境,从外部环境中获取资源;用系统的视角处理各种资源,通过各种方式实现目标;系统观应能有效地组织和协调各种关系,以实现总目标为总目标,确保活动有序运行;系统的视角应该能够保证参与者的积极性和公众价值的认同和肯定。

(4)从创新人才培养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三个方面进行优化。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应以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为基础。培养模式应以个性化、多元化、定制化发展为导向。旨在建立一种动态的、可持续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促进高校人才培养纵向衔接、横向融合。构建有机融合、风格一致、模式衔接的一体化教育体系。进一步推进中国高等教育建设进入新阶段,优化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改革创新生态系统。

    结论——1.只有系统研究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找出构建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关键要素。运用“创新生态系统”的系统思维,构建中国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

2. 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是中国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人才培养是高校创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创新型科技人才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为了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人才,必须从中国高校的特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微观环境、介观环境和宏观环境三个维度,构建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综合考虑个人因素、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等因素,提出了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保障策略。

3. 中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主要围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必要性、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三个方面展开。虽然有少数学者从生态系统的角度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进行了相关研究,但大多停留在大学生培养创新生态系统建设的理论层面,缺乏结合创业实际情况的研究,目前还没有从中国大学建设的角度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构建进行研究。通过微观环境、中观环境、宏观环境三个维度,构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生态系统。研究成果将为学院和高等院校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提供政策建议、管理对策和理论参考,丰富高校人才培养的理论体系。大学生创业的环境被视为一个社会生态系统。强调制度对大学生人才培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重要性,拓宽大学生人才培养的研究视角,丰富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 张秀娥,张宝文.基于GEM创业生态系统的大学生创业机制构建研究[J].经济纵横,2017(02):37-38

[2] Deog-Seong Oh, Fred Phillips,Sehee Park, Eunghyun Lee.Innovation ecosystems: A critical examination[J].Technovation,54 (2016): 1–6.

[3]王伟楠,吴欣桐,梅亮.创新生态系统: 一个情境视角的系统性评述[J ].科研管理,2019(9):25-35.

[4]习近平.在全国两会上的讲话.[R].2018.

[5]教育强国.托起明天的希望[N].人民日报.2017.10.2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