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心理护理干预应用于糖尿病肾病护理的效果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14
/ 2

临床心理护理干预应用于糖尿病肾病护理的效果观察

高洁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 安徽 芜湖 241000

摘要:目的:探讨病发糖尿病肾病后施以临床心理护理对患者不良情绪的影响。方法:以本院2021年9月至2022年9月期间收诊的60例糖尿病肾病患病对象作为研究依据,在随机分组模式下,对照组与观察组各取30例为病患基数,前组辅以常规疾病护理实施干预,后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取临床心理护理实施干预,对组间护理后依从性水平及病患焦虑、抑郁情绪展开统计学计算。结果:观察组护理期间依从性水平均更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护理前病患存在的焦虑、抑郁情绪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均在入组干预后,组间情绪有所改变,观察组测的分值更低(P<0.05)。结论:临床心理护理的应用,能有效调节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不良情绪,从而使患者依从性水平提升。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临床心理护理;护理效果;依从性;不良情绪

前言

糖尿病肾病作为中老年群体常见的慢性终身性疾病,易给患者生活带来多种不适。从而引起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产生[1]。在护理工作中,需重视患者情绪状态,通过采取临床心理护理,调节其心态、纠正错误认知、提升治疗依从性,才能有效控制疾病发展。对此,本研究将探讨临床心理护理用于糖尿病肾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本院2021年9月至2022年9月期间收诊的60例糖尿病肾病患病对象作为研究依据,在随机分组模式下,对照组与观察组各取30例为病患基数,前组辅以常规疾病护理实施干预,该组抽取的病患男性含16例、女性14例,年龄抽取范围在50-78岁(66.85±4.36)岁;后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取临床心理护理实施干预,该组抽取的病患男性含14例、女性16例,年龄抽取范围在49-78岁(66.35±4.44)岁;两组糖尿病肾病患者基线资料水平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疾病常规护理实施干预:(1)健康指导:为患者普及糖尿病肾病的相关知识,让患者知晓血糖的正确监测及控制方法,养成定期监测血糖的习惯。(2)用药指导:为之讲解降糖药的正确使用方法,规范用药剂量和用药时间,使其明确正确用药的必要性。并展开胰岛素使用的教学,让患者正确把握胰岛素的使用剂量与注射期间的注意事项。(3)饮食指导:依据患者的饮食习惯,贴合其病情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少吃高脂肪、高热量食物。

   观察组在上述护理基础上采取临床心理护理实施干预:与患者积极沟通,鼓励其家属多陪伴患者,共同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使患者能在家庭及社会群体的陪伴和关心中,降低自身的焦虑及其他不良情绪。多鼓励患者,告知其不要受疾病影响,主动参与到与朋友的交往当中,避免患者的社交断裂。让其明确良好的情绪对疾病治疗带来的促进作用,帮助患者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配合治疗。

1.3 观察指标

(1)干预依从性比较:将病患依从性划分为4个评价等级,涵盖5项内容,即饮食控制、合理用药、正确运动、定期监测、定期复查。总分>22分表示依从性较好,<22分表示依从性差,对患者依从率予以统计。(2)焦虑、抑郁情绪比较:以护理前后作为病患情绪变化观察时间段,对其存在的不良情绪(焦虑、抑郁)展开分值评价,分别选取SAS、SDS自评量表,前者按50分作为评分中线,后者按53分作为中线,测得分值若超出中线范围则表示存在焦虑、抑郁情绪,超出范围越多则表示越严重。

1.4 统计学方法

将本次研究所涉及的数据均在SPSS22.0中精准录入,组间计量资料应用()予以表述,经t检验获取结果;计数资料应用(%)予以表述,经χ²检验获取结果,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干预依从性比较

观察组护理期间依从性水平均更高于对照组(P<0.05)。由表1所示。

表1 干预依从性比较[n(%)]

组别

例数

饮食控制

合理用药

正确运动

定期监测

定期复查

观察组

30

28(93.33)

29(96.67)

30(100.00)

29(96.67)

28(93.33)

对照组

30

22(73.33)

24(80.00)

23(76.67)

22(73.33)

20(66.67)

χ²

-

4.320

4.043

7.925

6.405

6.667

P

-

0.038

0.044

0.005

0.011

0.010

2.2焦虑、抑郁情绪比较

两组护理前病患存在的焦虑、抑郁情绪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均在入组干预后,组间情绪有所改变,观察组测的分值更低(P<0.05)。由表2所示。

表2焦虑、抑郁情绪比较(,分)

组别

例数

SAS

SDS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观察组

30

56.81±4.82

23.24±4.15

60.23±3.04

22.18±4.95

对照组

30

56.79±4.68

48.17±4.79

59.78±3.20

40.39±5.59

t

-

0.016

21.545

0.558

13.358

P

-

0.987

0.000

0.579

0.000

3讨论

随着近年来社会经济水平的提升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改变,使糖尿病发病率不断增多。糖尿病肾病作为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发展较为迅速且病程较长,复发率较高[2]。患者在疾病影响下,会出现尿毒症、肾功能障碍等,对其生命安全带来严重威胁。临床开展疾病护理干预时,大多以控制饮食、展开疾病用药管理、健康宣教为主要方向[3]。而忽视了对患者心理情绪的调节,所导致护理效果并不理想。在常规疾病护理工作中开展临床心理护理,能帮助患者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改善自身不良情绪,以积极的态度配合治疗,从而提高护理效果。将临床心理护理用于观察组疾病护理中,该组患者依从性水平更高,焦虑、抑郁情绪明显下降,突出了临床心理护理应用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临床心理护理的应用,能有效调节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不良情绪,从而使患者依从性水平提升。

参考文献

[1]孟蕾.心理护理在糖尿病肾病护理工作中的临床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21,19(05):206-207.

[2]李铃,王静.心理护理结合健康教育用于糖尿病肾病患者护理中的临床价值[J].糖尿病新世界,2020,23(18):158-160.

[3]邹云莲,徐亚青,郑建娣,等.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在糖尿病肾病患者中的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9,57(19):154-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