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住宅冗余空间更新设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14
/ 2

后疫情住宅冗余空间更新设计

张澎

(湖南工程学院设计艺术学院,湖南湘潭,411104)

摘要:为了改善后疫情住宅空间需求的多样化,采用延展性、前瞻性、动线重构的更新设计方法来满足现阶段及未来的空间功能需求,归纳整体设计思路,赋予空间更多的韧性、弹性使城市住宅更新设计成为可能。研究结果表明:系统性更新设计方法的提出迎合了人们快速提升的健康、安全、美观的空间要求。同时,有助于完善空间设计中多用户的使用要求。

关键词:冗余空间、更新设计、后疫情、多变性

  1. 住宅冗余空间设计文献综述

“冗余”这一术语源自 1918 年美国通讯工程师中香农创立的信息论,是指信息多余、重复、赘沉之意。在布劳恩·劳森《空间的语言》中,有关于冗余理论与建筑空间的结合的理论记载,描述空间形态时,通过较为直观的语言阐述了建筑与人之间会存在着“空间的语言”用来交流。在国内方面,也有对于冗余空间的理论研究,比如唐建、宋奕辰的《建筑冗余空间的形态及生成研究》,在国内最早把信息论中冗余概念引入到建筑空间之中,利用人的感知方式和空间的不确定性去探索冗余空间的生成及形态。从建筑学、建筑室内、信息论的相关内容上去理解冗余空间的形成方法、建构逻辑。如基于《空间中的冗余现象》(韩笑,欧阳尚海,西部皮革,2019)中,空间应具备更多使用属性,丰富空间组织形式,随时代发展需求的变化而变化;如基于《浅谈高校教学楼交通冗余空间设计》(张萌,高深,四川建材,2017)中作为一种手段能够成为缓冲与安全的保证。

  1. 冗余空间设计思路

通过前期的设计实践与调研,发现现阶段的城市住宅在疫情的特殊时期存在一些问题,特别处在高风险、高密度社区的人们问题尤为突出,对于住宅冗余空间的重新定位与使用将是未来住宅设计的重要考量部分。疫情后的高密度城市住宅空间的设计研究将会使得住宅冗余空间功能规划产生本质的改观,更加完善整体使用功能。当下对住宅空间的研究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随着时代的变迁还有很多内容等待我们去探索,因此本研究是以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矛盾点以及本人的研究兴趣“室内空间创新设计”为基础,从设计的角度来探讨如何改善。本研究以问题为导向,利用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展开研究。

整体思路为:问题的提出→基础理论→构建研究模型→实践案例研究→量化研究成果,详细思路如下图1-1。如图1。

模型图

图1 城市住宅冗余区整体设计思路

  1. 冗余区域的更新设计方法

在新冠疫情不断变化的当下,我们需要为空间提供不同选择余地以此来应对不同时期对空间的需求。日常生活中,对于提供保护功能较弱的住宅空间,在满足日常居住需求但鲜有考虑疫情背景的居家、办公生活方式。当疫情再次发生时,我们应该提供更多的隔离和防护空间,创造适时且更具韧性、变化的空间,以此应对特殊时期生活、办公交汇的可能性。从19年至今,人们的卫生安全意识增强,许多卫生防护方式变为常态,这不仅是身体上的保护,也是获取安全感的重要方式。在此背景下,住宅区提高卫生防护,满足特殊时期无接触居家、办公空间需求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结合空间中的冗余场所,满足功能实用、审美需求、绿色健康下,赋予空间更多的韧性、弹性使城市住宅更新设计成为可能。如图2。

电商系统演化架构(2)

图2 城市住宅冗余空间更新设计方法

3.1合理布置动线,重构居住空间布局

家庭成员的行为习惯对于动线的布置有重要影响,只有以实际需求为基础,针对性开展设计实践才能构建体验感良好的生活环境。从广义上,可以将住宅分为私密空间与非私密空间,其中私密空间以卧室、书房、卫生间等为主,而非私密空间以具备社交属性的客厅、餐厅、观景阳台等为代表。空间转换带来功能变化,更多的是家庭成员对于功能空间使用的习惯切换。比如回家后,有人喜欢先在客厅沙发休息片刻,有人倾向于先去卫生间完成个人卫生需求。因此,不同人会有不一样的行为习惯,这就要求空间中的动线布置要做到因人而异。在后疫情时期,因将个人卫生、安全纳入动线布局之中,将空间布局打破重组,成员之间的生活、学习、工作、娱乐进行合理、有序规划,满足基本需求的同时让日常生活合理开展。

u=2890694941,3260092171&fm=253&fmt=auto&app=138&f=JPEG.webpu=2843141058,4016322392&fm=253&fmt=auto&app=138&f=JPEG.webp

图3 住宅的空间及动线重构             图4 住宅空间的洄游动线

3.2增强空间应变性,兼顾多场景需求

从家庭人口结构来看,大体分为幼、少、青、中、老年不同年龄层次构成,其中幼年+中、老年以及青年+中年年龄层次构成的家庭居多。家庭年龄层次构成的差异使之家庭生活习惯存在差异性存在。低龄人空间需求更倾向于学习、娱乐、中年人多趋于学习、娱乐、办公、老年人则更多为休闲生活,在一个普通的、有限空间内兼容不同人的空间需求,这就要求对住宅空间进行合理规划,增强内部空间彼此的联动及灵活性。随着疫情的影响,以往的生活习惯也发生了隐性的嬗变,学习、办公演变出线上、线下混合式模式,同时在特殊情况下要满足隔离防疫、健康安全的特定需求,目前住宅空间显然缺乏对这方面问题的思考,很难适应当下的特定需求,因此,满足多场景、多样化需求的住宅空间设计方法是增强空间应变性的重要举措。比如,在住宅设计中要有前瞻性考量,留有发展和改进的余地,增强对冗余区域的使用,模糊功能区域之间的界限等。总之,要补足住宅空间中应变性、延展性方面的欠缺。

  1. 结语

后疫情时期对于城市住宅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通过更新住宅区域的设计方式,满足用户对于功能延展性、可变性的多样化场景需求,提升用户的舒适度及身心安全感是当下住宅设计中可持续、绿色健康的发展要求。恰当的利用冗余区域可进一步增强空间的人文关怀,丰富生活内涵,同时体现了住宅设计中多元化发展趋势,为当下和未来设计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刘小杨,侯珊珊,潘莹莹.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弹性[J]. 城市建筑,2022,19(14):52-54.

[2]周建军,桑劲. “冗余空间”:城市应急空间规划与管理思考[J]. 规划师,2020,36(06):36-39.

[3]韩笑,欧阳尚海. 空间中的冗余现象[J]. 西部皮革,2019,41(18):138.

[4]梁晨,朱佳波,俞志成,张乘风. 室内空间的可变设计研究[J]. 家具与室内装饰,2018,(02):108-109.

[5]周新欣. 众创时代下“传统型孵化器建筑”空间可变设计研究[D].深圳大学,2017.

[6]李家流. 基于空间使用的住宅可变户型设计研究[J]. 建筑与文化,2017,(06):136-137.

[7]张萌,高深. 浅谈高校教学楼交通冗余空间设计[J]. 四川建材,2017,43(02):65-66.

[8]李建成. 住宅可变空间设计初探[J]. 福建建设科技,2013,(03):52-56.

[9]罗敏杰. 空间界面视角下的可变剧场建筑设计研究[D].清华大学,2013.

[10]宋奕辰. 建筑冗余空间的形态及生成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

[11]林林,唐建. 冗余——一种空间的生成方式[J]. 华中建筑,2008,(10):58-60.

图片来源:

图3:http://nhzs.com/article/687.html

图4:http://news.itunes123.com/a/18101515142818138/

作者简介:张澎(1988-),男,湖南株洲人,毕业于深圳大学设计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讲师。专业方向:环境设计,创新创业教育。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编号:20C0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