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16
/ 4

疫情下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朱笑颜1,王孟昭2,梁慧慧3,张浩然4

1.唐山师范学院 美术学院 河北 唐山 063000

2.唐山百川创新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河北 唐山 063000

3.唐山学院艺术系 河北 唐山 063000

4.河北大学 宋史研究中心 河北保定 071000

摘要:目前,全国新冠肺病疫情防控任务已经获得了过程性大胜,步入常态化防控时期,将受宏观经济的下行压力与全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双重叠加作用,社会就业局势将会越来越复杂与多变,也会给全国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造成显著的负面影响与打击,这种影响可能是长期且深远的。后疫情时期,院校将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突破应届大学生的求职难点,以实现"稳求职"目标:第一,加强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教育;第二,运用新型职业评估工具协助学员全面认识自己;第三,由传统的"大水漫灌"式向"精准滴灌"形式的就业指导方式转化,精准扶贫,以减负保企扩就业机会;第四,多管齐下齐发力,积极拓展应届大学生新思路;第五,借助平台,增强线上就业服务力量;第六,压实学生就业工作责任,加大政策督促力度,引导毕业生就业创新;第七,短平快措施,强化学生就业服务促进力量;第八,针对学员实情提前规划,线上线下共发力。

2022年度河北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科研合作课题 课题编号:JRSHZ-2022-01014

关键字:疫情防控;就业;创业;政策;帮扶;新趋势;政策;精准;互联网;危中有机

前言:每个毕业生都要面对就业抉择及问题。这牵动着学生、家长和高校三方的心。大专院校学生是我国重要的人力资本,也是非常关键的就业人群。推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就业创业,既事关全体学生的一切权益,又事关人民基础日常生活,也是推进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键支撑,一直以来都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问题。为统筹促进新冠肺炎的有效防治和经济增长,中国国务院明确提出了扎扎实实抓好"六稳"管理工作和完成"六保"各项任务的总目标,当中,我国就业情况被列入"六稳"和"六保"之列。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怎样把握疫情危机中的机遇,搞好学生的就业管理工作,是高等学校急需探索研究的实际课题。

一、疫情防控常态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困境

(一)毕业生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

市场招聘需求下降,导致毕业生就业压力逐步攀升。受疫情影响,作为学校吸纳毕业生主阵地的小微民营企业经济效益明显下降,职工生活更加艰难,尤其第三产业中除新兴经济产业以外的其他服务业用工需求量都有不同程度下降,尤其是在旅游服务、餐饮娱乐、营销商贸等服务行业,而此类金融机构也往往是"招人用人大户"。这些企业多是劳动密集型,公司人力生产成本占比高,使得许多公司被迫降低招工。再者,因业务量下降,导致部分岗位工资降低,达不到毕业生的心理预期。疫情给中国国内的对外贸易、旅游、航空等行业带来了很大负面影响,导致企业招聘人员数量下降。国际贸易规模在中国GDP的份额已经达到了三分之一,与之密切相关的就业问题也必然存在着严峻考验。

(二)招聘阵地由"线下"转战"线上",效果不佳

受疫情影响,不少线下人才平台没有恢复到疫情以前的正常经营状况,不少人才集市没有充分对外开放,线下招聘会也是小规模举办。"线上"招聘会已由以往线下现场招聘会的辅助形式,一跃作为主流招聘会形式,逐渐变成了高校毕业生求职的主要渠道,不过对许多高校毕业生来说,在观念惯性和观念认知上更加关注并习惯线下招聘会,"线上"招聘明显水土不服。

由于线下招聘人员受限制,大多数企业将面试改为来电或视讯面谈等方式。同时由于在线备考经验少,使得部分高等院校应届毕业生短时内无法适应。另外,相对于线下人才会,网络招聘会提高了公司"选择成本"和毕业生"判别成本",因而提高了各院校"精准求职"的艰难程度,无法迅速做到"精确推送、精却对接、精确匹配"。综上,导致"线上"的求职效率远低于以往。

(三)出国留学暂缓导致求职就业人数增加

受疫情影响,部分发达国家的领事馆停止普通签证手续的办理,同时部分发达国家也开始实施入境限制政策,这也导致部分原计划出国深造的院校学生,无法成功获得签证,暂时放下学习事宜,投向国内求职领域,使得需要求职的学生数量大大增加。

二、危中有机多管齐下应对疫情防控常态化高校毕业生就业新趋势

(一)加强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教育

职位价值观是人们在评估和挑选职位时,最注重的准则、规范和品质。职业价值观直接驱动了人们的职业选择。美籍学者米尔顿洛特克(Milton Rokeach)在其作品《人们价值观的实质》中,认为成功、风险、独立性、收入与财产、安全感、自主成长等十三种价值观。校园、家长、社区三方都是影响孩子职业人生观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慢就业、不就业、低跳槽频率高等问题,在全国高校毕业生中已逐步凸显。疫情造成了就业压力,这是客观事实。但是,也使一些新业态应运而生,诸如互联网营销、在线教育、云端办公等。疫情防控常态下,学校要在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方面做文章,强化对广大学生集体主义价值观培养和艰苦创业精神教育,引导学生用客观的眼光看待形势变化,综合看待暂时与长远,适时调整就业期待。学校还需要利用在抗疫斗争中涌现出的先进事迹、人物等鲜活材料,调动他们的爱国力行责任感,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正面教育,使学生正确处理自身要求与父母期望、社会需要、祖国成长需求之间的关系联系。引导他们面向基层一线就业创业,奉献百姓,

报效国家,让青春之花绽放在最需要的地方。

(二)运用职业测评工具帮助学生全面认识自我

帕森斯人职匹配理论认为:就业选择的顺畅与否,不在于人们最后选定的岗位,而在于人们最后选定的岗位是否适应于自身的特点。所以,助力学生不断了解自我的兴趣 爱好、能力倾向、性格等,360度认识自我是非常重要且具有指导性的。

疫情防控常态下,学校就业指导服务需要逐步前移,在学生培训的新阶段就要开始强调毕业生先上岗后择业、先积淀后成熟的战略性职业发展理念。先就职,再择业,也是让自己找到更好更适合自己工作的办法;其次,面对后疫情时期,防控常态化的发展趋势,原来确定时限和地点的作业方式逐步被颠覆,必须适当培育无界限职业生涯观念和超越界限生存意识。它有助于学习者充分了解自己,针对自身的优势,挑选理想的职位,降低就业时的盲目性。

(三)由过去"大水漫灌"式向"精准滴灌"式求职指导转变,精准帮扶,减负稳企扩就业。

第一,传统"大水漫灌"式的求职导向教育模式已不能满足当下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需要和学员的工作需要,我们需要对所带学员进行"精准滴灌"式求职导向,结合学员的实际状况,实现社会化和个性化的有机统一。疫情防控常态下,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生自身有什么?是否具备某个岗位所要求的技术与能力?我们要针对用人单位的需求进行画像,并围绕能力的三要素(知识、可转化专业、自我管理专业技能)建立学生的胜任力模型,并将胜任力建模指标分解融合到教学过程与日常训练中,以协助学生提高自我职业核心能力,达到对目标职业能力的需求,从而达到精准就业率,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就业率与就业品质。

第二,在校学生中需要重点关心的困难人群,包括贫困家庭、少数民族毕业生等。因此,应着力实施"一对一"精准扶贫措施。建议进一步健全服务联系与互动制度,定向投放职业信息、职业指导等信息资料。同时教育部门与人社单位还应加强对已离校未就业院校学生的服务衔接合作,进行实名服务,支持学生开展实习教育,以提升就业援助水平。

第三、积极引导毕业生主动创新,做好大学生创业政策宣讲,积极引导和帮助毕业生主动创新,实现创业促进就业倍增目标效果。一是充分发挥政策融资导向功能,建立国家级的高校学生创新就业项目指导资金,将支持领域拓展到引导大学生创新的青年企业;二是通过优化学生贷款经办程序、完善办理操作流程,促进学员获得优惠快捷化;三是为提高授信扶持精确度和有效性,设定诚信"绿灯通行",针对创新型群体产品设计差别化放贷额度,着力解决大学生自主创业融资难问题;四是全方位推动税费减免,在现行补偿规范基本上,给予创新大学生更多房租、水电力等补偿。

第四,从企业角度出发,精确帮扶,减负稳企扩就业机会,从根本上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首先需帮助中小微观民企突破困局,稳民企才能保商机。一是缓解我国税收、用能、投融资、用工等生产成本压迫,支持中小微民企尽快复工复产。指导要点商业银行公司采用信托贷款、有价证券等方式手段投融资,通过预收款方法向上下游段服务顾客提供现款,降低上下行段公司资金流压力和资金生产成本,鼓励商业银行利用应收账款、仓单和商品质押业务模式进行融资。二是制定相关财政政策,在社会保险费用的降低、就业补助等层面逐步增加企业对高校大学生的规模。扩大小微公司招用大学生补助。

(四)多管齐下齐发力,拓展毕业生出路

疫情防控常态化,需要催生出一批以"共享经济社会"、"零工经济社会"和"宅经济社会"为概念的、相对时间和空间制约小、加入壁垒低和雇佣成本小为特征的全新职业发展形式。这种崭新职业发展途径,不但能够减缓高校毕业生就业负担,有效地破解学生"慢求职"的难题,还能够充分解放新生代人群的潜力,为经济社会奉献更多价值。学校还应成立就职工作领导组织,建立全部老师参加就业管理工作的体制,充分发挥"三全育人"的体制特色。除此以外,学生们还需要积极撬动身边的人才,比如利用校友企业资源、对接实践平台、校企合作等,深度发掘物网络、大数据、5G、人工智能等与实体企业深度结合所带来的机遇,从而主动拥抱社会变革,积极拓展学生就业道路,引导学生获得多途径职业机会。

坚持深化落实"中西部行动计划"、"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新城乡义务老师等基础公共服务工程,促进大学应届大学生多路径求职。更进一步扩大相应职位招募数量和规模,相同要求下全优录用我省高等学校应届本科生,在原来补偿基本上增加超额补偿,激励吸引更多人员到基层单位立业。加强国家公务员、选拔生、事业机关、国企人员的录用管理工作,把服务事业机构空缺人才作为重心专门招录本省高等学校优秀毕业生,努力创造服务更多面先应届学生的公益性职位,并策划定期举办针对本省高等学校学生的专项考试活动。

(五)借助互联网平台资源,增强线上就业服务能力

一是构建我省高校应届本科生"网络+求职"的智能服务平台:提供招募、入职、在职、跳槽、外延五个模块,完善在线服务的相关接口,并增加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系统招聘的联系和资源共享,引导大学生与用人单位通过互联网实现供需互动。

联合公司和高校,互通资源,利用线上登记,建立用人单位招工岗位信息库和毕业生职业能力信息集合库,将毕业生和公司招聘求职信息进行精准匹配、实时推送;推广应用电子合同,简化线上签约流程;建立岗位测评体系,为求职毕业生提供岗位信息反馈,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效率。

二是通过开通、共享网络求职精品课程和就业宣传视频,配合举办网上面试等技能训练项目,包括线上网络招聘会、就业指导课程等,以提高并充实学生的就业技能。打通厅、地、学校三级就业服务网络,积极引导大学生参与各类网上考试项目。

(六)压实就业工作责任,强化政策督促力度,鼓励毕业生就业创业

支持高等院校应届生留冀求职创新发展,一是暂保毕业生应届生身份,促使我省用人单位将2022届应届毕业生列入下半年秋招范围。二是加强毕业生安居保障,在落户、租赁补偿等方面加强力量。大大降低普通高校本科生毕业落户门槛等硬性条件,大力度地解决高校应届生房屋实际问题,为在本省工作的我省高校本科生提供居住补偿,多渠道、大力度地推进人才公寓住宅建设,就业机会乃民众根本,要打好与政府的"配合拳",以稳定学生求职保障民生。三是积极采取措施处理突发状况,从多渠道推动学生就业,对"离校暂未找到工作的学生进行实名登记,对已登记的毕业生,定期回访,掌握其实际就业动态。对有就业或创业意向的应届大学生,开展职位指南、资讯、档案保管和调档咨询服务;对有创业意愿的应届大学生,开设创新创业服务,推行创新创业支持优惠政策;对有意愿进行职业培训的应届大学生,组织开展职业培训、专业技能鉴定咨询等服务;对有实习需要的应届大学生,组织开展就业实习,帮助其累积经验等。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稳定。

(七)采取短平快措施,加大就业促进力度

特殊时期,使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还需要采取一系列短平快的具体措施。除采用市场化引进方式,鼓励企业扩大吸纳数量之外,还需要出台多项拓展高校学生就业渠道的有效举措。

近年来持续开展鼓励应届生到农村到基层从事“三支一扶”工作,扩大基层就业规模和招募选调大学毕业生既可为基层提供高素质工作者,又能为毕业生找到干事创业的机会;扩大招生和入伍规模,研究生招生和军人入校是分流高校应届本科生数量、减少求职压力的有力措施;增加就业见习规模,大学生见习培训既为其在工作上累积经历和专业技能,又方便招聘人才对他们进行考核和留用,是促进大学人才就业的一个重要政策措施。支持中小企业、政府部门对中小企业、研发项目设置实际业务工程项目,并对疫情因素中断学习的可适当增长补助时限,对学习期未满与专业学徒订立劳工合同的进行激励,适当暂缓招生接收。大学毕业生就业是一个大型综合性工程,包括报到接待、文档转递、落户办理等众多事宜并有时限制约。对已离校但并未求职成功的应届本科生,提出二年的用户档管理服务,其间可以根据应届生成绩进行相应考核、录取,就业后,按照规定为毕业生补办相关手续,这些实打实的政策将为毕业生们提供更大空间。

(八)针对实情提前策划,线上线下共同共发力

虽然常态化防控时期提倡使用互联网及其他信息手段开展招工与应聘,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病毒造成的冲击,不过线上招募的时间较长,招募成效尚有待考察。所以各单位都要提前计划,按照各地疫情危害范围,分地区有步骤促进人才市场线下招聘项目的恢复。一旦疫情基本消除后,要尽快组织发动各级各类公益就业服务组织、社会公共服务组织,密集开展专业性、特色化的专场招聘会项目,线上线下齐动员,合力推动高校学生获得更全面更高效的就业机会。

一是发挥互联网等新型传媒资新媒体优势,广泛传播高校学生就业创业、招聘、求职策略等资讯,进一步增强大学生对就业知识的熟知度,积极带动和激励大学生回国、回乡就业创业。同时,为进一步促进大学生掌握相关技能顺利就业,积极宣传就业技能培训政策。

二是强化资金支持,夯实创业支撑。为提升大学应届大学生的创新成功率,以"创新技术培训+创新信贷支持+后期金融跟进服务"教学模式为准则,把创新技术培训及信贷打形成大学应届大学生的"实时加油站",对大学应届本科生五年内开办小微公司并正规运营十二个月之上的,给与适当的创新支持补助,为大学应届大学生扫除流动资金短缺这块"绊脚石",并定时开展后期的就业辅导及跟进金融服务,以促进我省大学生就业创业管理工作再迈新阶梯。三是建立实习基地,指导和激励尚未就业的高校学生和人员开展职业实习,拓宽他们求职的途径,着力促进高等学校学生的更高效求职。

四是企业和平台的堵点,也需要打通。要减少企业经营成本,减税降费并不是单纯为企业应急的举措,而是应该长期化。同时政府也要把"稳就业"概念融入投资环节的评估之中,不管新建设或者旧基建,都首先要评价究竟某个投资项目可以增加哪些就业机会。

五是通过加强"互联网+就业"的智慧平台数据的有效传递,以提高学生就业质量,其中大数据将涵盖各个院校的学生数量、学生人数,并具体至高校毕业生中的高校、院系、学校,以及各个专业的学生毕业数量等,以促进学生实现高效就业。

结论:综上所述,疫情危中有机,研究高校毕业生就业如何应对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新趋势,并提出创新措施具有重要意义。经过本文分析可得,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当就业遇上疫情,要想正确利用危机中机会,打赢这场就业战"疫",实现稳就业目标,就要坚定信心,众志成城,多管齐下,多措并举,压实工作责任,强化政策力度,提前谋划形成合力。

参考文献:

[1]后疫情时代实现高校毕业生“稳就业”路径.刘银华.搜狐网辅导员说

[2]论新形势下高校社科联工作对策建议[A]. 杨文博,郭莹.第九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经济管理与人文科学分册)[C]. 2012

[3]刍议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成因与对策[J]. 时筱淞. 中国大学生就业. 2021(19)

[4]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探析[J]. 陈国欢.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2021(01)

[5]新冠肺炎疫情下提升高校就业指导服务实效性的若干思考[J]. 田爽.科教文汇(下旬刊).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