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技术在统计信息化中的运用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16
/ 3

大数据技术在统计信息化中的运用分析

白波澄

赞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 710065

摘要:在大数据时代下,传统的统计工作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同时也进一步加快了信息化建设力度。统计工作要积极利用大数据技术优势和特点,不断创新统计模式和方法,改革统计工作流程,有效解决统计难题,以此创建一体化的网络体系。

关键词:大数据技术统计局信息化运用

引言

近年来,互联网、物联网以及云计算技术发展迅速,各行业、领域数据体量呈现爆炸式增长,引起了新一轮变革。信息技术和人们日常生活的联系越来越密切,涵盖了购物、出行、政务业务等多个方面,每项活动都会产生海量数据,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行业发展现状。比如每年的“双十一”购物节,广大消费者会在各大电商平台购物,很多电商平台第二天就会公布消费者的消费时间、金额、倾向、年龄等信息,大数据优势十分明显。为了更好应对时代发展趋势,各地区统计局也应不断创新,国家也出台了《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的相关文件,对大数据发展战略进行了统筹规划。新时代背景下,社会企业、商业机构所发布的数据已经慢慢渗透到公共领域,给统计局带来一定影响。如何解决大数据时代下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是统计工作人员需要思考和关注的重点。因此,对大数据技术在统计信息化中的运用进行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1大数据时代完善信息化统计工作的认识

1.1信息产业下的统计范围

当前信息产业下的统计工作主要包括:信息设备的统计和计算机为载体的制造业统计;以邮电通信业为核心的信息传输业统计;以信息、咨询、计算机应用为核心的信息服务业统计。

1.2信息化指标设置的相关原则

(1)信息化指标需要以国家的信息化发展总体水平和趋势为依据,根据国家信息化发展相关政策、方针来明确权重和统计方法,并根据国家信息化发展相关要素来制定指标体系,比如信息资源、信息网络、信息技术、信息产业、信息人才、信息政策等。(2)信息化指标需要确保全面性,信息化统计指标体系需要覆盖国家多个地区,可以有效体现各地区信息化发展水平。(3)信息化指标体系需要具有对比性,其要符合我国国情,便于和其他国家、地区信息化发展情况进行对比和分析,对比标准和参照数值都需要以国外部分地区的信息化发展水平为主,以此确保对比结果更加真实。(4)信息化指标体系需要可靠、易操作,便于人们进行数据采集、数据分析、数据核算等,以此规范数据统计过程和流程,以此确保统计结果的精准、无误。(5)信息化指标体系需要具有预见性,可以有效推动信息化产业的发展,推进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并有效培养信息人才,开发和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以此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6)信息化指标体系需要遵循动态性原则,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信息网络的创建、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人才的培养、信息产业的发展、信息政策和法规的明确。

2统计部门信息化管理的优势分析

2.1保护性

传统纸质档案极易被损害,且丢失、恶意涂改的风险较高,久而久之,档案便失去了使用的价值。统计部门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电子档案能够逐步替代原始纸质档案,并采取多样化载体与形式供给利用者使用,在这一过程中使用者不会接触到档案原件,有利于保护档案,保护优势较为明显。

2.2效率

在统计部门档案信息化管理中,利用各种信息技术的优势,可以有效利用档案。同时可以主动发挥加密功能,完成加密查询,实现网络中的机密传输。久而久之,就可以建成“横到边,竖到尽头”的信息系统。对用户而言,在需要时,可以根据自己的权限从指定平台检索、查询、查阅相关档案,为相关部门或单位的战略决策提供可靠参考,促进档案主动发挥作用。

2.3密集度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统计档案越来越多,其中以纸质档案居多,往往需要标准间来存放这些档案。同时,档案管理人员往往需要根据档案使用的需要,科学合理地设计空间,存储难度可想而知。对于统计档案的信息化管理,纸质档案可以完全转变为电子档案,可以利用U盘、光盘、硬盘等常用载体进行有效保存。具有容量大、易保存、体积小等优点,可有效整合各种档案资料,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物理存储空间不足的问题。

2.4规范

统计部门实行档案信息化管理。可以采用电子档案,按照权限主动传输、借阅和使用档案。由于其安全性高,可以有效避免档案被篡改、提取、替换等问题,可以有效保证档案的完整性和真实性,提高档案管理的规范化水平。

3大数据时代统计局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第一,涉及范围广、配合度不强。当前信息化年报工作对象包括工业、零售业、住房和餐饮、建筑业、服务业等多个专业领域,其中服务业统计工作重点包括培训、审核、验收、上报等,但是这些专业相互独立,有自身一套独立的工作体系,联系不紧密,配合力度不强。第二,指标专业性不强、不严谨。在具体填写报表时需要精确到网站的数量等信息,需要根据相关制度要求做好以下几点工作:网站需要有独立的域名;不同的IP地址域名相同的网站只能进行一次计算,域名不同、功能相同的网站也需要进行一次计算;对于网站设置,应具体以企业本身为主;在计算时只需要计算网站、外网。一般在国外注册的网站,其专业性要求不高,需要进行系统化地培训,确保工作人员严谨处理相关信息,避免出现失误,确保填报数据符合制度要求,以此保证数据的质量和数量。第三,混合专业、混合模式,增加了统计难度。近几年来信息化表报指标越来越多,程序设置覆盖多个表和多个模式,比如:表中规定的每周需要使用计算机的人数、次数指标,财务表和工作人员工资总数、工作人员数量等指标都需要进行关联性审核。在具体统计时会发现各种问题,需要企业及时进行修改,对财务表和人员工资总额进行修改,该要求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财务表的审核难度。

4大数据技术在统计信息化中的运用策略

4.1拓宽信息采集渠道

统计局的日常工作流程如下:将纸质文件转化为电子表格,随后将数据录入到数据库中,再由统一的平台进行处理。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利用了现代化技术,但是没有从根本上转变统计工作形式,无法满足社会各界对统计数据的多元化需求。为了提升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成效,一是应当对结构化数据、非结构化数据展开深入分析,根据不同类型数据出台相应的归类标准,让数据衔接更为密切。二是拓宽数据采集渠道。互联网具有很强的开放性特点,政府部门已经不再是“一家独大”的数据垄断者,人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和手段来获取信息资源,也有不少大型企业建立了专属的数据库。政府部门除了通过特定的手段来获取信息之外,还会向企业或机构购买,建立合作关系,实现数据共享。这种方式有助于拓宽统计局的数据采集渠道,保证信息资源的多样性与全面性。

4.2做好顶层设计,创建大数据信息平台

在大数据时代,需要做好顶层设计,科学规划,创建大数据信息平台,将其和政府平台进行连接,以此在线上进行报送,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实施传输。但是因为电子商务领域有关法律法规的缺失,无法保证网络信息安全,且容易受到各种影响。对此,需要政府部门和统计部门加强合作、探讨,以此创建具有政府性质、行业性质的电子商务平台,直接在该平台上发布上报数据、相关信息、产品交易、企业推广等。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规范线上工作行为,促使统计工作更加便捷、安全、稳定的进行,此外,在信息数据平台上也可以简化上报流程,为统计部门提供完整的原始数据资源,便于其挖掘和利用各种价值数据。在该平台上促使各部门积极交流、紧密合作,便于多个部门从多个渠道搜集相关信息,以此准确把握企业信息化统计工作发展情况。

4.3制定与更新档案信息化管理标准与规范

对于统计档案信息化管理而言,健全与完善的标准与规范有利于保证档案工作顺利开展,如果没有规则与标准进行指导,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开展便会无章可循。所以,统计单位档案管理部门应结合国内外及行业标准规范,基于统计工作现状制定针对性、可操作的档案信息化管理制度及业务标准,确保档案信息化管理均能够在制度的指导与保障下规范开展。档案管理部门可从如下几点着手制定相关标准与规范:(1)进一步完善档案管理整理与收集标准,要求各部门在日常工作开展过程中所出现的档案信息资料及时传输到相关共享系统中,档案管理人员第一时间整理信息,确保档案归档与收集各项工作能够在制度的规范下真正落到实处,将传统被动的档案管理模式转变为借助信息技术主动收集与整理档案信息的管理模式;(2)在现存的《文档形式一体化制度》《数字档案归档秩序》《网络验证识别制度》等一系列规章条例的基础上制定激励约束机制,把档案管理人员工作情况同薪酬绩效挂钩,并进行相应的奖励与惩罚;(3)制定与实施各部门联动机制,有助于档案管理人员全方位跟踪收集各部门所产生的档案资料,促使原始信息档案资料收集渠道更加通畅,并且能够对各部门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有效监督。

4.4提升数据采集效率与质量

传统数据采集方式具有明显的局限性,而且在数据层层上报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效率与质量得不到保障。信息时代背景下,统计部门应当对数据采集技术展开深入分析,加强与企业、专业机构的合作,通过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进行数据信息收集,对每个节点的信息进行严格管控。在数据录入系统之后,可自动进行分析、处理、审核与上报。将高质量数据作为统计局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如实反映出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为其他政府职能机构制定决策提供可靠的数据参考,也可让企业经营活动开展更为顺利。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统计局应当简化数据处理流程,创新统计方式方法,保证各系统数据接口的统一性。标准化采集完成之后,实现数据来源的多轨制,让数据相互验证,这是提升数据效率与质量的关键。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到新常态的背景下,统计局也应当顺应时代发展趋势,不断创新,将能源、生态环境、人口、就业等指标纳入到统计工作范畴中,提升平台功能的多样性,确保数据采集效率。

4.5树立大数据意识

统计工作人员需要树立大数据意识,全面认识大数据时代下的发展机遇,明确统计工作信息化建设方向和目标,根据实际情况整合业务数据,积极采用各种信息技术,创建信息化平台,提高风险识别意识,与时俱进,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在具体工作中,国家统计局需要发挥自身的引领作用,统一规划、安排统计工作,各企业统计部门也需要制定目标,创新统计工作方法,学会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处理各种数据信息,以此保证统计工作质量。

结束语

总而言之,当前我国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统计局工作的信息化发展也是必然趋势,应当充分意识到大数据在统计方面的应用优势,提升信息处理、分析、发布、共享效率。准确把握现代化发展为统计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找准大数据和统计工作的融合点,打造共享开放的平台,提升服务水平,深入挖掘数据背后蕴含的价值,真正意义上做到“取数于民,用之于民”,推动统计局的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葛树荣.大数据环境下统计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9(01):133.

[2]廉雪莲.统计信息化建设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措施探析[J].现代营销(经营版),2018(12):44.

[3]张帆,能力验证统计技术及其信息化工具研究.北京市,中国标准化研究院,2018-11-30.

[4]郭政琪.信息化技术在统计工作中的应用探讨[J].山西农经,2018(18):106.

[5]赖瑞云.人口统计信息化建设探究[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8(06):181-182.

作者简介:白波澄(1989.10)男 汉族,出生于陕西省西安市,软件开发高级工程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统计学院在职人员高级课程研修班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