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防控视角下国企合同信息化管理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16
/ 2

风险防控视角下国企合同信息化管理研究

王振刚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第一水文地质队    河北省邯郸市      056004

摘要:合同作为国有企业经营活动的关键载体,在国有企业日常经营过程中经常涉及大量的合同,因此开展合同管理应也成为企业日常经营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而基于风险防控的角度,尤其是面对当前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如何高效且高质量的实现合同信息化管理,避免合同管理低效与风险,以更为规范、科学的方式开展合同管理,已逐渐成为国有企业合同管理的重要方向。本文通过对国企合同信息化建设重要意义出发,结合国企经营的特征,进行了基于风险防控视角的国有企业合同信息化管理的研究,提出推进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应用、完善信息化管理机制、统一企业内部合同管理标准等优化策略,以期提升国企合同管理质量与水平,促进国企稳步发展。

关键词:风险防控;国有企业;合同信息化

经济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信息技术在诸多领域中的应用优势也不断凸显。国有企业作为肩负国家科研任务与引导经济发展导向、推动经济民生发展的主体,面对近年来快速发展与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已经经济活动日渐增多的同时,对合同管理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因此实现降本增效,降低合同管理风险也成为对国有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要求。通过合同信息化的管理,能够借助信息技术的方式,实现对合同全生命周期的跟踪与监控,更是依法治企的重要表现。因此面对风险防控的要求,进行国有企业合同信息化管理,提高合同管理水平正成为国企管理工作的重点。

一、国企合同信息化管理的风险类型及意义

(一)国企合同管理风险类型

目前国有企业面临合同管理风险主要包括主体风险、条款风险及制度风险。主体风险是指合同签约对象无法承担合同义务,造成企业陷入风险的情况。例如代理人越权代理、签约法人越权签约、合同主体存在违禁行为等风险,因此在进行合同管理的时候,要注重对合同主体的管理与审批;条款风险则是合同附属条款内容中存在内容表述不清晰、不公平、不完善、存在风险漏洞且未及时发现并签订补充合同,造成合同双方执行过程中出现争议的风险;制度风险是在合同执行过程中出现了违反国家法律要求、缺乏完善风险防控体系,造成合同执行与管理面临风险。

(二)国企合同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意义

合同信息化顾名思义就是借助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手段,构建高效的合同管理系统,进而提升国有企业合同管理效率。随着国家对国有企业转型要求的不断深入实践,国有企业尤其制造业、建筑业等面临诸多的采购与销售合同订单,以往手工或简单excel表格的管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大量且高效管理的需求。因此实现信息技术的运用,基于风险防控的要求,构建合同管理中心,强化对收付款合同的全生命周期的录入、存储与管理等,能够帮助国有企业实现合同立项、寻源、签订、履行、档案、审核等全方位的管理,不仅降低合同管理风险,还能够为国有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支撑[1]

二、风险防控视角下国企合同信息化管理的难点

当前国有企业正朝向更为多元化与综合性的方向发展,并且国有企业通常组织结构较为复杂,子分公司较多且较为分散,多遍布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尤其是海外业务的激增,对国有企业合同管理工作带来了越来越多的困难。目前国企合同信息化管理面临几个较为明显的困难:一是国企组织结构复杂,层级较多,合同的授权与审批流转日渐困难;二是各子分公司较多,合同管理人员较多,但人员素质不同,难于管理;三是集中采购要求高,但是竞争企业多、采购数量多、要求较高等使得国有企业合同管理也日渐复杂;四是国有企业对合同对象的资质要求严格,因此加强对合同主体资质的审核与管控,提高招投标审核的严谨性也成为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五是合同流程管控日渐复杂,因为国有企业复杂的等级制度与精细化和风险管控的要求,合同审批流程通常很长,影响合同管理效率;六是由于子分公司多,如何追踪执行情况与风险应对情况也日渐困难,使得风险防范管理难度逐渐增大。

三、风险防控视角下国企合同信息化管理优化策略

(一)推进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应用

鉴于以往合同管理效率低下、质量不高等弊端,以及国有企业组织结构较为复杂的实际情况,一些国有企业正在陆续推进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建设与应用,旨在借助信息技术的方式实现对合同的信息化流转与管理但是在信息化管理平台推进过程中也遇到了信息化程度不高、定制化与个性化矛盾、线上审批与线下流转杂乱等问题[2]。因此应当进一步加大对国有企业合同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建设力度,通过不断的实践优化,构建符合国有企业特色的合同信息化管理平台。

一方面,针对国有企业组织结构复杂的问题,在信息化平台中要注重对审核流转角色与权限的配置管理,通过合理审批流程的建设提高合同审批效率。国有企业应当结合自身的组织结构特点与合同流转要求,结合风险管控的要求,基于合同立项、签署、验收等全流程加强管控,做到合同流转过程全留痕通过清晰的职责权限的分配,有效提高合同管理的效率;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关键风险节点的管控

基于风险防控的视角,立足企业自身风险关注点进行信息化的监控与限制,有效降低合同管理的风险。例如对于合同编号,采用系统与规则相结合自动生成的方式,避免出现合同编码混乱,便于事后查找。对A类企业名录中企业资质,充分借助大数据,实现对长期合作企业资质的实时监控,便于及时发现风险并提前预防。借助线上信息流转,提高数据利用率,实现对合同资金的高质量管控,保障合同履约管理。

(二)完善信息化管理机制

在国企合同向信息化管理转变的过程中,要对以往的合同管理制度进行及时的优化与完善,确保信息化管理具有合理的依据。结合国有企业合同信息化管理的实际要求与工作特点,明确国企内部部门职能职责,重新对合同管理中的立项、招投标、执行、验收、变更、资质等各个方面的要求梳理,基于风险防控与信息化管理的角度重新建立合同管理制度。同时要更加注重对合同管理的事前预测、事中监管、事后评价的全流程管理的思想,以信息化为手段,基于企业发展战略的导向,加强合同的风险防范与管控。例如对于合同范本要进一步完善,尤其是对一些业务类型相似的合同,要注重对合同范本内容与条款的更新,降低后续合同履行过程中面临的风险。

(三)统一企业内部合同管理标准

面对国有企业子分公司众多,合同审批流程不同,多层级管理困难的问题,最重要的就是要加强企业内部的标准化管理。要想实现国有企业高度的合同信息化管理,提高合同管理的规范性,降低合同管理的风险,就应当构建统一、规范的管理标准体系,借助标准化手段实现国有企业纵向组织结构上带来的管理困难,达到横向职能部门之间信息流转的管理需求[3]。首先对结构化的数据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数据标准,尤其是对各部门、各层级的管理中,要明确合同管理的标准流程,统一口径,为信息化管理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数据支撑,保证各部门、各子分公司之间能够实现数据共享打通企业内部的数据流转,通过标准接口的方式,做好信息基础;然后对于合同内容等非结构化数据,也要逐渐构建一套标准化的管理体系,通过合同制式化、考核统一化等方式,加强对合同内容管理;同时还应当逐渐构建国有企业内部全流程的线上合同信息化管理,实现线上审批与线上流转相结合,真正能够通过无纸化的方式提高合同管理的效率。

结语:

面对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与精细化管理要求的不断提高,国有企业在进行内部风险防控的要求下,进行合同信息化管理已是大势所趋。国有企业作为国家调节经济民生、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重要组织,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通过合同信息化的管理逐渐提高对合同的管理水平,确保国有企业能够降低经营风险,做到依法合规经营。

参考文献

[1]王祎,钱冠秋. 刍议企业合同管理信息化建设及成效[J]. 投资与创业,2021(01):134-136.

[2]徐蓓蓓,刘恒等.企业合同管理精细化及信息化研究[J].案例分析,2021(19):33-36.

[3]郭文清.国有企业合同管理信息化建设初探[J].全国流通经济,2018(21):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