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抑郁症的理论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16
/ 2

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抑郁症的理论探究

李水清 张慧慧

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精神病医院 273406

【摘要】抑郁症主要是指包含多种精神症状与躯体症状的复杂的情感性精神障碍,此疾病会导致人们对正常生活失去兴趣。现代医学一直没有放弃对抑郁症的研究,不过我国中医文化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战国就已经开始对抑郁症展开研究。不论是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都对抑郁症的治疗有着丰富的经验与手段。

【关键字】抑郁症;现代医学;传统医学

抑郁症主要是由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情感性精神障碍,临床表现为情绪低落、寡言少语、反应迟钝,除此之外可能伴随认知功能损害,可能出现食欲不振、失眠、头痛等不适症状,甚至在病情发展严重时可能出现精神病症状,出现自杀情况。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都从未放弃对抑郁症的研究,传统中医药理对抑郁症有着独特的认识与治疗经验,现代医学从人体组织、情感多方面认识与治疗抑郁症,本文就针对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抑郁症的理论展开分析,具体报告如下。

1传统医学中的抑郁症理论

1.1传统中医对抑郁症的认知

在中医理论中抑郁症属于“郁证”范畴,在古代医书典籍中胸协通、肝郁、梅核气、百合病等病证都属于抑郁症。中国中医文化发展久远,历代医家都通过不同角度对抑郁症有着详细的论述,在《灵枢·素问》中有言:“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指出:“人有五脏化生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在《金匮要略·妇人杂病》中提出:“脏躁”以及“妇人咽中如有炙”等症状,实质上这些都是郁证的主要临床表现。

1.2传统中医对郁证病因的认知

我国传统医学认为七情过极,刺激过于持久,使机体无法进行自我调节,造成情志失调,尤其悲忧恼怒是致病的关键。怒则伤肝,肝失调达,气失疏泄,而致肝气郁结。气郁时间较长则成为火郁;气滞血瘀则为火郁;忧思过度,久郁伤脾,脾失健运,食滞不消而蕴湿、生痰、化热等,则根据病情发展可成为食郁、湿郁、痰郁、热郁。体质也是造成抑郁症的重要影响因素,如果肝旺或者体质素弱,加之情志刺激,肝郁抑脾,食欲减退,生化泛源。长此以往会出现血气不足,心脾失养,或者郁火暗耗营血,阴虚火旺,心病及肾,导致心肾阴虚。

在包丰源[1]等人中医情志疗法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应用的研究中明确了不同疾病与情绪之间的对应关系,形成了经由情绪处理实现身心状况改善的科学方法,展现出中医情志疗法治疗抑郁症的长远价值。

1.3传统中医对郁证病机的认知

1.3.1因情而郁,气血失调

传统中医认为因情而郁,气血失调是郁证病机的关键,早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就有提出“思则气结”、“惊则气乱”,“惊则心无所依,虑无所定,神无所归”, 充分说明了气机失调是影响抑郁症发病的重要因素。同时在《灵枢癫狂篇》中有言:“狂始生,先自悲也,喜忘苦怒善恐者,得之忧饥”,提出精神疾病的发病原因与饥饿有一定联系,首先提出了情志内郁致病的想法。《灵枢·本神》指出:“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指出了“五气之郁”这也可以看出引发抑郁症的主要原因是情志失调,其疾病病机是气机郁滞,运行不畅。

1.3.2因郁而病,五脏受损

在中国古典医术《黄帝内经》中指出人的精神活动与五脏功能有着密切联系,在《灵枢·本脏篇》中有言:“五脏者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在《素问·灵兰秘典大论》重点强调了心、肝等对人精神、意识思维、情志活动的影响,如“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肝者将挥之官,谋虑出焉”等。在《黄帝内经》中着重强调了心在情绪活动中的作用,阐述了人的思维活动实在心在主导下,由五脏六腑相互协调完成的,并且与人的各种精神活动有着密切联系[2]。在陈平[3]等人的抑郁症肺肠合治理论探讨中指出抑郁症属于中医学“郁病”等范畴,基本病机是因情志不遂导致的气机郁滞,目前多从心、脾、肝、胆、肾论治。但郁之为病,见症多端,涉及多脏腑间的功能失衡,提出以“肺肠合治”法治疗抑郁症的新思路。

2现代医学中影响抑郁症的发病因素

2.1神经递质代谢异常

①单胺类神经递质:主要包括5-羟色胺(5-HT)系统、多巴胺(DA)系统以及去甲肾上腺素(NE)系统,这三类单胺类神经递质代谢异常是导致抑郁症发病的重要因素,5-HT一般情况下分布于下丘脑及边缘系统结构中,其中下丘脑是与人体情绪变化有着密切联系,覆盖人体情感、记忆、食欲等多个功能。氨基酸类神经递质:主要包括乙酰胆碱(Ach)、Y -氨基丁酸(GABA)、谷氨酸(Glu)等,其中Glu对人体神经元具有普遍的兴奋作用,在大脑皮质、海马、小脑和纹状体中的含量最高;Ach作为中枢胆碱能系统中最重要的经递质之一,主要作用是保持意识的清醒,能够保证人体正常的生活与学习等;GABA是人体大脑内最重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分布区域较广,主要包括小脑皮质、伏隔核、黑质等区域中。单胺类受体:此项研究主要以5-羟色肢受体为主,研究表明此受体至少有7种类型,其中每个类型又分为若干亚型,而大多数与不同的G蛋白偶联。少部分与离子通道型受体偶联,通过不同的受体亚型启动不同的信号通路,同时伴随着不同的生理反应,机体5-HTR水平在抑郁症的发病与治疗机制中都有着重要意义。

在汤继聪[4]的重度抑郁症患者血清谷氨酸能神经递质、 NR1亚基mRNA水平表达及意义中表明重度抑郁症患者存在血清谷氨酸能神经递质水平紊乱。

3总结

综上所述,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从不同方面阐述了对抑郁症病因的看法,各有不同又相互联系,在今后的抑郁症研究与治疗中,需要将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理论相结合,辩证看待,寻找最有效的治疗方式,缓解患者痛苦。

参考文献

[1]包丰源,招辉.中医情志疗法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应用[J].江西中医药,2022,53(08):17-20.

[2]周苗苗,张明宽,韩穆轩,等.从五脏化五气理论认识抑郁症[J].辽宁中医杂志,2022,49(09):65-68.

[3]陈平,孙孝忠.抑郁症肺肠合治理论探讨[J].光明中医,2022,37(17):3092-3094.

[4]汤继聪.重度抑郁症患者血清谷氨酸能神经递质、 NR1亚基mRNA水平表达及意义[J].医学理论与实践,2022,35(18):3101-3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