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供排水不平衡现状分析及对策(以关中平原中部城市为例)

/ 2

城市供排水不平衡现状分析及对策(以关中平原中部城市为例)

王紫玥,姜学明

单位:西安理工大学 省市:陕西省西安市邮编:710000

近些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城市面貌焕然一新,生态环境更加优美,工业发展经济实力大幅跃升,然而城市水功能的承载能力相继下降,突显出供水与排水不平衡,制约城市高质量发展。

一、现状调查

城市供水量与排水量(污水量)比例不平衡是各城市存在的普遍性问题,理论的供排水量平衡关系应是城市供水量大于污水量,排出污水量应为城市供水量的70%-85%,然而显现的不平衡则是日污水处理量大于或远大于日供水量。以调查关中平原中部某城市为例,区域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地表水资源开发利用难度大,城市供水主要采用市政自来水和开采地下井水,2019-2021年城市日均供排水量约4万吨,而污水处理厂日均处理污水水量约11万吨,供排水量极不平衡,导致污水费收支极不平衡,增加区域财政负担。

二、不平衡分析

城市供排水量不平衡实际上是在未完全有效统计城市不同供水方式下供水量与未分检污水中的雨水、地下渗水而形成的混合排水量情况下进行对比产生的现象不平衡,有时只是简单的统计了城市自来水与城市污水处理量进行了表面性对比,形成了供排水“不平衡”的观点,但这种不平衡而是普遍存在,只是供排水不平衡的差异程度各有不同。主要表现在供水量统计方面:未有效统计隐藏于城市中的自备井用水量、外来桶装水用量、酒店洗浴外来热水等用量。排水方面:随着城市污水管网及污水厂的不断完善扩充建设,城市的污水收集率基本达到95%,然而城市的部分雨污分流管网及企事业内部雨污分流管网建设不彻底,雨水进入污水管网;在地下水位较浅而污水管道材质和接口较差或污水管网老化破损等情况下,地下水渗入;工程降水排入污水管网,及城市内自然沟渠水收纳污水管网等现象均增加了污水量,形成供排水量极不平衡现象。

污水费收支不平衡:供排水量的不平衡导致污水费收支不平衡,水量不平衡差异程度越大,污水费的收支差异就越大,政府财政负担就越重。具体原因分析:城市的污水费单价均含在自来水费单价中,针对生活与工业企业所含单价不同,均从自来水费中代收取。因供水量的不完全有效计量,因此污水费未能足额收取,存在差额。区域城市的污水处理厂的建设模式不同,政府支付污水处理企业的污水费单价不同,支付特许经营运营的污水企业的污水费单价较高,政府投资性污水厂支付费单价相对较低,但相比自来水中含有的污水费单价,支付污水厂污水费单价较高,例如调查城市自来水费单价中含污水处理费单价,生活用水每吨0.35元,工业企业、第三产业用水每吨0.95元。但区域城市的污水处理厂均以特许经营模式(BoT)建设运行,需财政支付污水处理单价均在2.5元/吨。统计年财政污水费收入约400万元,而污水处理费支出约1亿元。供水量未能有效计量,污水费不能足额收取,雨污分离不清,非污水混入,增加了污水处理量,收支污水费单价差异较大,故造成区域污水费收支不平衡现象较为严重。

三、反映出的问题

(1)、现代城市发展迅速,人居生活日新月异,用水需求不断提高,区域水资源短缺,在无丰富可取地表水资源或可用再生水资源及城市单一的市政供水方式下,工业、三产服务业与人居生活用水难以实现分质使用,工业生产用水挤占生活用水比重大,用水高峰季节缺水现象时有发生。工业生产使用的自来水增加企业生产成本,易诱发企业钻井私采地下水,而且隐蔽、难以监管、排查和有效统计。

(2)、外来水未得到有效统计,特别是服务业,外来热水未得到有效管控,缺失污水费收取。

(3)、未形成有效的工程降水管理办法,工程降水周期长、水量大、随意排放未得到有效计量和使用,造成水资源浪费。

(4)、城市雨污管网建设滞后,污水管网建设维护不到位,污水口错接、混接、及地下水渗入现象较多。大中企事业厂院内,未实现雨污分流或分流不彻底,造成雨污合流,增加污水量及污水处理厂运行负荷。

(5)、污水处理费的调价机制及倡导和指导高耗水企业生产使用再生水机制不健全,节水意识不强,污水厂产生的再生水资源循环利用率低、未形成有效补充区域水资源和服务社会发展。

三、解决措施

严格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管控城市区域偷钻井私采地下水现象,有效统计自备井水量;加强服务业外来桶装水、热水的管理,从城市桶装水经销商、酒店洗浴行业等部门有效统计外来水量,增收污水费;出台工程降水管理办法,在工程降水方案中突出降水的计量和有效使用,避免水资源浪费;系统摸排城市排水管网雨污错接、混接,即查即改,制定管网维护管理措施,对老城区逐步实施雨污分流管网建设,在新城区或工业园区发展建设时全实现雨污分流,指导企事业单位自主实现区域内雨污分流设施建设;大力倡导和指导高耗水企业生产使用再生水,特别是在工业密集区或工业园区配套建设再生水供应管网,建立合理的再生水利用价格体系,出台再生水激励机制,在重点用于工业生产和可适用的水质条件下不断拓宽利用领域和规模,从而积极有效的缓解区域水资源短缺,实质性缩减了供排失衡矛盾。

                         2022年10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