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与管理措施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16
/ 2

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与管理措施分析

马跃

陕西光泰项目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陕西 西安 710000

摘要: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满足国家安全需求,可以改善农村耕地环境,进一步提高种植户效益。有鉴于此,文中分析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内涵,探讨如何做好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与管理工作。

关键词: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管理措施

近年来,高标准农田已成为我国农业的一个重要指标,开展优质耕地建设,提高耕地质量,提升农业用地比重,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发展新农村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对保障粮食安全至关重要。

1高标准农田建设内涵分析

1.1高标准农田内涵

高标准农田主要是指耕地连续性好,有规律的土地平整,配套基础设施齐全,使耕地粮食产量高,产量稳定,周边生态环境良好,自然灾害抵御能力强。由此可见,高标准农田的建设内容和目标均高于基本农田。高标准农田不仅包括原有基本农田改造后的耕地,还包括改造后被划分为高标准农田的耕地。

总结高标准农田的若干内涵特征:一是高标准农田必须是与当地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相关的动态项目;二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核心是提高土壤肥力等级和土壤质量;三是高标准农田建设应从项目布局结构、有效空间、基础设施到生态建设,确保项目稳定可持续发展;四是高标准农田建设要求农业要跟上科技发展的动态创新;五是实施措施要发挥应有作用,实现稳定、高产、高效耕地,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

1.2耕地质量提高与管理的重要性

目前,我国部分地区耕地建设尚存在较多的问题,特别是数量和质量问题。数量上,城市发展占据了大量的耕地,虽然有平衡用地和补偿的政策,但不可避免的是占多补少。质量上在占用与补偿的关系中,补充耕地的质量无法得到保证,这间接导致了耕地建设整体质量的降低。另外,农药污染、有机生产资料的利用都是耕地质量下降的原因,单位面积耕地产量减少,威胁到粮食总产量。因此,必须保护耕地,提高耕地质量,加强管理,保障基础物资,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1.3高标准农田建设效益维度分析

衡量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效益主要有: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1)经济效益。经济效益是项目建设中最直观的效益,也是项目区受益者最重视的效益。经济效益指标主要通过每亩平均新增产量和每亩平均新增产值2个三级指标进行衡量和体现。

2)生态效益。生态效益是指项目对项目区资源和环境的影响和效益。生态效益的二级指标通过植物结构优化、每亩水平均节水时间和生态条件改善3个三级指标进行衡量和反映。

3)社会效益。社会效益是指项目为满足项目区域受益者的社会需要而带来的效益。社会效益二级指标通过项目支持度、设施改善、村民效益和项目满意度4个三级指标进行衡量和反映。

2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与管理问题

2.1多方投入资金,缺乏统筹规划

一方面,农业综合开发部门、农田水利建设部门、土地利用规划部门、土地整治项目部门都参与到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高标准农田持续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各部门建设农田水利相关工程侧重要求不同,没有统一标准对所有建设工程进行规范化管理,资金和工程缺乏统筹规划,难以实现农田建设的高标准,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2.2规划目标单一,未综合考虑

一是前期规划设计未按照因地制宜原则采取不同的建设方式和工程措施,部分编制规划设计单位的方案套用文字模板和公式。二是设计缺乏实地勘察和全面论证。没有对设计方案的合理性进项验证,导致建设规划设计、建设方案、实施方案的科学合理性欠佳。三是确定建设目标没有综合考虑目标效益。工程实际中没有充分考虑土地、灌排、道路、环境、生态等条件,没有利用已建或现存的设施设备。

2.3重建轻管,运管制度缺失

一是工程项目管理散、规模小、形式多等特点,无法充分利用有限的水土资源,不能适应现代多元化的种植和规模化的农业生产要求,对发挥农田水利项目作用产生一定影响。二是工程项目后期管护薄弱,存在维护管理责任缺失、维护资金难以保障、管护人员配备不足、设施设备难以修换等问题,导致有些乡镇和村庄农田水利设施损坏或丢失。三是工程项目存在管理滞后,机制不全问题。农田水利工程设施主要是村集体和个人管理,没有明确运管制度,力度弱、责任小、管护差。四是工程项目缺乏对节水方式和技术的创新和使用,农田灌溉方式落后,农户大多采用大水漫灌,也缺少农作物生长周期相应的灌溉定额与次数,导致水土资源浪费,科技含量低。

2.4建设能力不足,部分设备老化失修

一是农田水利项目建设资金县级配套不足,资金供需矛盾突出。二是项目区设施设备的建设年代早,部分工程建设标准不高、配套不全,年久失修,加之长期运行,设施设备老化严重,部分工程已不能正常运行。三是项目设备设施自然损耗严重,设备超过使用期限,地质地貌发生变化,水井或者河道出现淤堵坍塌,地下水位持续下降等不可抗力因素,加之项目维护和技术创新不足等现象也导致工程无法正常运行。

3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与管理措施分析

3.1加强系统性规划指导

在高标准农田建设前,各地需要根据自身区域特点制定科学系统的农田建设规划方案,确定最佳治理顺序与治理重点,科学指导高标准农田分期、分步实现。

第一,对全区域进行规划管理,结合不同区域特点出台有针对性的方案,在规划过程中要综合考虑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第二,加强县域规划。作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具体组织者与管理者,县级政府是落实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的关键,为此需要以县域政府为主导,细化高标准农田建设措施,并在实践中贯彻落实;第三,做好项目规划,项目规划也就是针对不同项目制定计划,要长期、中期、短期规划相结合,以统一建设为标准,科学规范地指导高标准农田建设。

3.2建设生态型灌溉排水工程

首先,建设生态输水渠道。扩建原有渠道,避免大范围重建与开挖支渠,尽可能避免永久性硬化,采取装配式预制砌块。其次,在灌溉工程施工中使用绿色材料,包括生态混凝土等有机材料,建立多功能排水系统。对于使用井点灌溉的地区要使用水泵、机井及排水管网,积极完善配套设施,保证灌溉系统的正常运行。

再次,改善排水沟的设计。对于中沟以上规模的排水沟可以使用原生态土质,对于容易发生水土流失或者容易出现塌方的部分要采取硬质设施实现岸坡保护,而对于中沟规模以下的排水沟要根据不同区域特点,采用生态材料加以防护,尽量不使用混凝土进行浇筑。最后,为了提升农田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可以建设生态型护坡,根据沟渠形态、河道情况以及地区水位情况等采取分层式护坡,结合使用混凝土护坡,建设生态廊道、阶梯式跳板、鱼虾躲藏空间等,为原生态生物提供生存空间。

3.3建立完善管理机制

按照“明晰产权、搞活经营权、放活建设权”的原则,采取承包、拍卖、股份合作等多种方式建设和管理小型水利工程。

工程建成后,积极成立市场化运作的供水协会、农民用水户协作组织,全面实施项目工程产权登记,明晰产权,将工程管理权移交给农民用水户合作组织,全部落实到具体管理人员,形成以用水户管护为主、基层水利服务组织指导为辅的工程管护机制,建立健全工程管护和监督机制,实现工程的长期高效运行,实现工程的可持续运行。

结束语

总之,政府部门高度重视高标准农田项目的建管整合工作,明确农业农村局作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职能部门。对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行统一管理。高标准农田项目进一步提升了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和综合生产能力。希望通过高标准农田项目工作经验交流,共同推进高标准农田项目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涛.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中的农田防护林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管理[J].中国农业综合开发,2022(03):41-42.

[2]刘修明,刘翔鸿.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管理工作探讨[J].建设监理,2021(05):23-25+29.

[3]曹步凯.关于加快构建农田建设管理标准体系的思考[J].中国农业综合开发,2021(04):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