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自主模式 破解资助育人“两张皮”困点难点——A学院“青苗益站”学生资助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16
/ 3

创新自主模式 破解资助育人“两张皮”困点难点——A学院“青苗益站”学生资助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林丽敏

南昌师范学院   330032

【引言】资助育人工作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重要环节。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高校贫困学生的资助与帮扶工作,多次对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党的十九大报告同样明确指出要“健全学生资助制度”,这为新时代开展资助育人工作指明了根本方向,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做好资助育人工作对于落实党和国家教育理念,培养红专并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大学生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保障贫困地区办学经费,健全家庭困难学生资助体系。要推进教育精准脱贫,重点帮助贫困人口子女接受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让每一个孩子都对自己有信心、对未来有希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A学院必须进一步深入学习领会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深刻认识新时代做好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意义。

立德树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学生资助工作的根本任务。学生资助的最终目的在于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使他们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和进步的机会。当前,我国高校资助工作中还较大程度上存在重资助、轻育人,资助与育人“两张皮”等问题。

A学院结合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坚决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坚持育人导向,打造“青苗益站”学生资助育人平台,将育人作为资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构建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长效机制,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建构“扶贫、扶志、强能”三维立体型高校贫困生资助的模式,有效破解资助和育人“两张皮”问题。

【关键词】扶贫  扶志  强能  资助育人

一、背景情况

当前,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已经进入了全面提高质量的新阶段,进入了让孩子们上好学的新阶段,进入了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新阶段。2007年新资助体系的实施以来,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额度和资助覆盖面均达到了历史的最高点。2019 年,全国高校学生资助经费支出总额为2126亿元,资助学生1.06亿人次,比 2018 年的 2042 亿元增加了84亿元,增幅超过4%。其中资助普通高校学生4817.59万人次,资助金额1316.89亿元,比上年增加166.59亿元,增幅14.48%,基本解决了高校中入学难、上学难的问题,显然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面临的问题已经由生存型问题转变为了发展型问题。随着我国高校资助工作的不断深入,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基本生活的物质需求得以保障后,学生个人尊重、理解和自我实现等发展性需求逐渐呈现出来,他们更迫切希望得到心理、情感和能力等方面的支持和帮助。然而,高校现有的资助工作模式却不能有效满足学生日益多样的发展性需求。概况起来,当前高校资助工作尚存在以下不足。

第一,资助工作未能有效实现与教育活动的无缝连接。高校资助工作解决学生经济困难问题较为有效,实现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缀学的目标,但目前开展针对性的资助教育活动不够。虽然高校已在教育活动方面进行过探索,但仍存在教育活动与资助管理“两张皮”的现象,既没有把资助工作本身作为一种教育活动来开展,也没有从资助本身来寻求合适的教育方式,资助育人效果有待提高。

第二,资助工作未能充分调动受助学生的积极性。在保障型资助体系中,资助依据以家庭经济困难认定结果为主,许多高校受助学生在资助过程中处于被动资助的状态,资助工作呈现出“静态”运行特征。长此以往,受助学生会养成依赖心理。部分同学认为“我困难,我理所当然获得资助”,甚至出现“等靠要、高消费”等现象,少量同学为获取高额资助,主观地夸大贫困程度,甚至出现“要贫困、装贫困、争贫困”的现象,严重的影响高校资助工作的效果。

整体来看,高校资助工作仍然呈现出按照政策推动设置资助项目的工作模式,片面注重解决学生的经济困难,而对他们的心理、情感、能力等方面关注较少,忽略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发展需要。同时,高校千差万别,地域、专业、学科、民族、文化等各有特色,资助工作针对这些差别设置特色化的资助项目不够。

要满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日益多样的成长成才的发展性需求,高校资助工作就必须努力实现从以资助规模扩张、加大经费投入为主要手段的外延式发展向以资助质量提升、强调资助育人效果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转变。这一转变既是对我国高校新资助体系的充分肯定,也是在新阶段做好资助工作的必然要求。面对这一实现转变,A学院自2017年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抓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核心,在三维发展型资助模式的基础上,融入精准化资助的概念,在保障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同时,重视培养受助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强励志教育、诚信教育和社会责任感教育,并为A学院贫困学生搭建了青苗益站实体育人平台。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国家政策和教育规律为指导,努力从资助工作本身来寻求合适的教育方式,强化资助育人效果;进一步建立发展型、参与式资助工作理念,积极探索资助形式和内容,促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从“被动”接受资助到“主动”寻求发展;进一步加强资助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努力构建和完善以资助质量提升、强调资助育人效果为核心的内涵式资助工作模式。

二、主要做法

资助育人是新时期资助工作的新使命。在推进教育改革和国家脱贫攻坚战略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下,学生资助工作的重点转变为精准资助和资助育人。为了提升对贫困生的资助实效,学校创新资助方式,转变工作模式,集全校之力,培养受助学生的自律、自强、自信、自主精神,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特成立“青苗益站”资助育人平台。

随着学校“五青”思政工作体系建设的深入,青苗益站一方面,依托青蓝讲坛、青风学堂、青雨润堂、青烛讲堂、青影艺堂,邀请校青蓝之师、青蓝学者、青蓝明师及知名校友为青苗学子开设人文、社科、红色基因、专业技能、美育、健康、心理等多领域、跨学科的专题讲座,发挥五青思政的育人作用,提升和拓展学生的眼界,引导学生去感受文学之美、思维之美、管理之美、创新之美及生活之美,以他们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人生。另一方面,A学院坚持以人为本,以需为源,立德为先的育人理念,以青苗,青玉,青云为培养层次,从学生的生活,学习,兴趣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出发,通过“益生”“益心”“益德”“益智”“益志”的系列工程,搭建志愿服务平台、创业平台和勤工助学平台,为青苗学子全方位,多维度的打造个性化的资助育人模式。

(一)育人理念——以人为本,以需为源,立德为先。

在青苗益站育人模式的培养过程中,A学院坚持以学生的需求为原则,从他们的生活需求,学习需求,兴趣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出发,以“五益工程”(益生、益心、益德、益智、益志)和“五力课程” (文字能力、沟通能力、思辨能力、领导能力、创新能力)为实施路径,以提升学生的四自精神(自律、自强、自信、自主)为目标, 以“青云”,“ME计划”等系列品牌项目为活动载体;以创新创业平台,志愿服务平台,勤工助学平台为实践基地,实现“解困一育人一成才一回馈”的四维育人目标。

(二)育人模式——“扶贫、扶志、强能三维立体型资助模式

1.招收对象: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资助育人质量提升的有关要求,对于贫困学生,A学院不按成绩,不设门槛,打破学科、专业和班级的限制,动员吸引学生参加,不因学生起点差异而区别对待。

2.培养层次:青苗益站学生培养分为青苗、青玉、青云三个层次。

(1)青苗层次的培养目标是扶贫与扶志,基于学校“五青”思政工作体系,落实立德树人要求,实行动态管理。但凡参与学校“五青”项目活动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均属于青苗学子,青蓝讲坛面向青苗学子传播人文科学精神,青风学堂面向青苗学子传承红色基因,青烛讲堂面向青苗学子提升党性修养,青影艺堂面向青苗学子培养审美情趣,青雨润堂面向青苗学子开展公益课堂—— “五力课程”(文字能力、沟通能力、思辨能力、领导能力、创新能力)。

(2)青玉层次的培养目标是强能,基于创新创业平台、志愿服务平台、勤工助学平台,面向青苗学子展开项目制锻炼。青玉学子的培养主要结合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规划、性格、兴趣、能力等进行不同项目锻炼,进行职前体验。

创新创业平台——明德创新创业实践中心,采用“实体化、企业化、基地化”的运营模式,以“明德”品牌系列创业实体(明德印社、明德书屋、明德时光、明德设计),各经济实体在学生工作部(处)的指导下实行独立核算。项目成员80%以上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前期从创业实体的项目设计、市场调研论证、草拟创业计划书、场地设计、筹备开业、原料采购到日常经营、管理各方面由学生全程参与、全权负责,在实施环节上学校把握方向和给予适当指导,学校主要负责场地的提供。由学生自主创业、自主经营管理,董事、经理、店长和员工全部由学生担任,实行晋升机制,充分同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带动更多学生参与创业实践,形成良好“学生创业-学生就业-学生创业”的循环。通过自主经营实体的实践锻炼,实现提高对学生的物质帮扶、能力拓展和精神激励的资助和育人目标,真正实现学生的自立自强。明德创新创业实践中心除学校提供20%的财务支持外,其余款项由学生团队筹集。项目整体从2019年底开始已基本达到收支平衡。截至目前共收入三万余元,明德系列各经营实体显示的盈利总合扣除成本后已实现了六千余元的净盈利,营业额和服务客户数量增长势头明显。明德创业创业实践中心自成立起已先后帮助了23名学生(19名学生为申请学校助学金的家庭贫困生)获得锻炼岗位,共支付的劳动报酬达八千余元。目前已有12名学生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培养有自主创业想法的学生2名。

志愿服务平台——大学生综合服务中心是学生工作部(处)下属集教育、管理、服务于一体的“一站式”学生事务服务平台。中心始终坚持以学生需求为导向,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提供细致服务、温馨服务,努力将中心建设成为教育的阵地、咨询的窗口、办事的平台,为学生打造“一站式”“一条龙”的贴心服务,全力打造为“学生之家”。中心秉承“立德树人,管理科学,服务至上”的工作思路,坚持帮助学生成才、解决学生困难、方便学生办事、维护学生权益的目标,注重全方位服务、全过程育人”,通过优先招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培养学生工作责任与感恩意识和反哺意识,促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现从“他助”到“自助”再到“助人”的转变。此外,志愿服务平台于2019年7月3日至6日,在辅导员黄聪的带领下前往吉安市吉水县桑园村开展以“资助育人,助学筑梦”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勤工助学平台——大学生勤工助学服务中心,由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提高”为主的勤工助学服务中心,在尊重个人意愿的前提下,把青苗学子安排到各职能部门和院系参与勤工助学,多岗位、多渠道锻炼和培养青苗学子的写作、管理、沟通能力。在全校范围树立了勤工助学品牌,培育了勤工助学文化,营造了勤工助学氛围,培养出了一批有自信、有社会责任感、有实践技能的优秀学生。截止2019年底已有270名青玉学子在勤工助学活动中表现优秀、成绩突出,责任意识强,获得用工部门的高度肯定。

(3)青云层次的培养目标是在青苗、青玉的培养过程中培育出一批自立自强之星和典型示范人物。发挥自立自强之星和典型示范人物的示范引导作用,是A学院开展资助育人工作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发挥自立自强之星和典型示范人物的模范榜样作用,引导全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们自律、自强、自信、自主,进一步促进学校良好风气的形成,培养学生的四自精神。当前,A学院已涌现出一批自立自强之星和典型示范人物,例如:潘颖已荣获2018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称号和2018年度“江西省大学生自强之星”称号;罗小庆获评2019年江西省“最美大学生”称号。

(三)育人保障——组织保障、经费保障、场地保障

1.组织保障——青苗益站学生培养委员会。成立由校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及校内外专家组成的青苗益站学生培养委员会,以加强对青苗益站的领导和统筹管理。

2.经费保障——青苗益站专项、青苗奖学金、青苗助学金。学校每年设立青苗益站专项经费15万元,此外还为全校青苗学子设立奖助学金。

3. 场地保障——青苗益站、明德书屋、大学生服务中心。2017年至今,学校为青苗益站育人实践活动先后开辟了三块实践场地,三全育人实践中心——青苗益站,明德书屋,大学生服务中心,共400平方米。

三、经验启示

(一)学校全面统筹、高度重视是保障

A学院党委与行政高度重视青苗益站资助育人项目,成立了以学校党委书记为组长的项目组,设置了青苗益站资助育人项目专项经费,全面统筹青苗益站资助育人项目的规划与实施。“扶贫、扶志、强能”三维立体型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涉及多个部门,多方面的资源调度,学校的全面统筹和高度重视,全员参与是A学院开展资助育人工作实践的有力保障。

(二)贴近学生,完善服务的拓展机制是关键

在“扶贫、扶志、强能”三维立体型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的过程中,应充从以下两方面,贴近学生,以完善服务的拓展机制。首先,面向学生进行政策宣传,尤其是在学生入学前、报到时、入学教育时,进行有针对性的发展性资助教育,务必使得每一个学生了解到政策的相关内容;其次,要努力搭建一个良好的服务平台,如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志愿服务平台、勤工助学平台,对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组织社会实践等形式,通过学生自主选择、主动参与来推动实施,使得学生在实践锻炼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其综合素质

(三)构建自助的工作机制,让学生成为资助育人活动的主体是根本

资助育人活动的开展要构建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主体的工作机制,全面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激发学生的自立自强之心。从学生自身的多样化发展需求出发,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思考解决方案,遵循学生的现实处境和心理特点,精心设计学生喜闻乐见、乐于接受的文化活动内容和表现形式,并在活动中实现自我成长和相互成长。学生要成为资助育人活动的主导,成为真正组织者、参与者和建设者,教职员工只是指导者、服务者和保障者。以学生为主体的资资助育人活动的开展会形成强烈的文化氛围,对学生产生熏陶浸润的影响作用,引领着学生的行为风尚,吸引着学生在“知行合一”中增知识、长才干。

课题来源:南昌师范学院校级课题,课题名称:高校资助工作内涵式发展研究,课题编号:22XJSK02

课题来源:南昌师范学院校级课题,课题名称:高校资助工作内涵式发展研究,课题编号:22XJZX29

林丽敏,1992年4月,女,汉族,江西广丰,研究生(硕士),讲师,南昌师范学院大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副主任,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