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视域下的绿色建筑设计实践探索—以南京江宁G58地块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18
/ 2

双碳目标视域下的绿色建筑设计实践探索—以南京江宁G58地块为例

蒋文浩, ,曹博乐 

南京工程学院    211167

[摘要]:绿色建筑是当下建筑业的发展方向。深入发掘绿色建筑的内涵、综合利用绿色技术,深化建筑设计与规划在建筑节能减排方面发挥的作用成为建筑师的职责,本文中的设计案例突出绿色建筑技术的应用,即地下空间利用、雨水收集利用、通风循环、绿植设计四方面,旨在打造“自给自足”的生态社区,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绿色建筑设计方法。

[关键词]:绿色建筑;生态社区;规划;技术

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的相关报告,建筑行业消耗了全球将近40%的能源且排放了总二氧化碳排放量的36%。2021年我国建筑业的碳排放已达全国占比的51%。由此,我国提出了“双碳目标”,这一目标将会在推进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优化产业结构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以下将以南京市江宁区G58地块绿色建筑设计方案为例来探讨绿色建筑未来发展的可能,寻找减少建筑碳排放、优化人居环境的方法与对策,以期为我国建筑业绿色发展提供借鉴。

1 背景分析

南京G58地块基地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周边植被丰富、景观秀丽,生态环境、气候条件良好。在对基地现状、受众需求以及现有绿色技术进行综合分析后,方案设计包括办公楼、酒店、住宅三类建筑,层数在8-24层不等,整体绿化率达40%,以求构筑一个环境友好、绿色低碳的生态社区,在保证土地有效利用的同时最大程度发挥绿色建筑的效能。                                     1 总平面规划图

2 规划设计                                              

规划设计是设计的开端,也是增强节能减排能力,实现生态化、绿色化发展的首要步骤。从建筑的选址开始就应将节能减排的设计理念引入到规划中。因此本方案从整体出发,将绿色低碳理念融入到规划和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力求实现规模化、层次化、体系化的节能减排和绿色发展。

2.1空间规划布局

方案依据地形和周边现有建筑的布局,进行功能分区规划,同时为回应周围景观,场地内部形成两条景观主轴,并以此串联景观。在建筑布局上,方案根据综合日照、通风、功能需求来确定建筑的位置和朝向,形成了错落有致的视觉效果。地块东北侧的商业区建筑体量较大,通过色彩和流动线条丰富外立面,突出建筑的活力和生命力。地块西南侧的居住建筑为南北朝向,结合裙楼的设计形成围合感,向内的一侧形成安静的区域,并将最大的景观区域置于其中,创造了有生态特色的居住环境。方案中广场和绿化面积较大,利用建筑的交错和景观设计引导人流和视线,创造多样化的步行路径和休憩场所,借鉴传统园林手法形成了新颖的交互空间,并利用人类行为和环境之间关系提升整体空间设计的品质。

2.2道路交通设计

由于地块周边为城市的主次干道,因此在进行路网设计时,最大程度保证了与内外交通的契合,同时设计景观步行绿色廊道和辅助支路构成一套完整的道路系统。方案沿城市道路和规划道路设置了三个主要出入口。其中人行主入口直接与景观区域相连,借助于景观廊道使建筑可达性良好。居住区内部的环形干道构成了路网系统的主体,既联通着主要建筑,也满足了消防安全的需求,并充分利用地下空间来保证地面交通的畅通,同时使景观区域更为开阔宜人。

2.3生态景观创新

方案邻近麒麟中山公园具有天然的地理景观优势,通过线性乔木、灌木阻隔道路,使地块内的空间环境自成一体,有效避免了外界的影响。内部除了设置常见的周边绿化、庭院绿化、屋顶绿化之外,还在拓宽的大阳台中合理布置了绿化,并且根据植物的生长季节、色彩、高低大小、养料需求、绿化功能等生态特征分别种植在合适的区域,营造出多元丰富、和谐共生的生态系统。合理的空间结构配置和科学种类搭配尽可能地减少绿化的养护成本,形成稳定的植物群落和景观,持续发挥减碳、降噪、美化等作用。

3 建筑技术表达

追求社区整体的生态平衡是设计方案区别于传统住区设计的重要表现。设计方案运用了绿色建筑技术来构建整体系统,即分别从雨水收集利用、地下空间利用、通风循环和绿植设计四个方面来实现建筑的绿色低碳理念,从而减少建筑对外部资源的依赖,获得最佳的节能效果。

3.1雨水收集及再利用系统

在住宅建筑的立面造型上,可以清晰的看到一根“树干”向外延展出数条“枝丫”,直达屋顶,即建筑的雨水收集系统。不同于一般建筑的屋面雨水收集,方案在一部分的绿植阳台中也设置了雨水收集部件,借助于这些阳台组成的“集水绿叶”,雨水收集系统能够收集建筑周围55%以上的雨水,并经由“树干”中部的输水系统和净化系统处理后作为建筑              2 雨水收集及再利用系统

的环境景观用水和冷却循环用水。除满足建筑部分用水,雨水收集系统也会将多余的雨水处理后回灌地下,补充地下水、调节周边的水文环境。              

3.2地下空间的优化设计

与植物根部类似,建筑的地下空间同样也需要自然阳光和空气来为建筑提供“生长”的动力。由此方案在建筑与地下空间的交界处和中央绿地部分设置了大量的半伞状结构可开启式采光窗,在白天光照充足时,这些采光窗基本能满足地下室大部分空间的日照需要,节约了地下室的照明和通风成本。这些采光窗上部也集成了绿化装置,可以借助其来承载盆栽植物,起到美化社区的作用。

3.3通风循环系统

办公楼及酒店建筑的大面积玻璃幕墙使用双层幕墙并与特朗勃墙构造做法相结合,为办公区提供良好的通风以降低能耗。由于建筑群平面形成错列式布局,建筑常年可以保持自然通风。独立新风系统(DOAS)不仅解决了建筑的新风负荷、室内的潜热符合及显热符合的承担问题,也避免了空调回风可能带来的细菌病毒等,这在后疫情时代至关重要。

图3 建筑通风循环模拟示意图

3.4绿植构造设计

方案摒弃了传统单一的绿地土壤结构而采用了厚度达80厘米的土壤种植面与灌溉蓄水系统相结合的自循环绿地土壤结构,这一结构能在实现雨水最大利用率的同时解决地面的排水问题,在南京这一夏热冬冷地区能满足中高乔木的生长需要,而绿地计划种植乔灌木为主,非林下草坪、地被植物为辅,当前的土壤条件、绿色技术能为植物生长提供良好            4 绿植构造设计大样

环境,较低的建筑密度也能为植物生长提供充分的日照。        

4总结

综上所述,通过本次绿色建筑设计的探索可知,从整体出发,依托绿色规划和绿色技术进行探索,例如雨水收集及再利用系统与中水循环系统满足了建筑消防系统用水、绿化用水等需求,极大节约了建筑消耗的水资源;通风循环系统隔绝了建筑外部粉尘、病菌,持续为建筑提供新鲜健康的空气;地下空间的优化设计将自然景观引入地下,让人身处地下也能与自然互动交流;绿植设计使建筑与植物共生,让人与自然相宜的生态系统内嵌于社区当中。绿色建筑是时代发展的趋势,是实现美好未来的基础,希望本设计的探索能助力绿色低碳的理念的推进及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凯,陆玉梅,陆海曙.双碳目标背景下我国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对策研究[J].建筑经济,2022,43(03):14-20.

[2]李张怡,刘金硕.双碳目标下绿色建筑发展和对策研究[J].西南金融,2021(10):55-66.

[3]罗毅.双碳目标下绿色建筑发展前景[J].城市开发,2021(22):72-74.

[4]郁泽君,聂影,王瑶,郁达飞.双碳目标下绿色建筑减碳路径研究[J].住宅产业,2021(10):15-20.

[5]于佳佳,高波,于忠,何婉艺.碳中和背景下“绿色建筑”内涵新思考[J].四川建筑,2021,41(S1):192-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