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占时期沈阳站建筑文化风格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18
/ 2

日占时期沈阳站建筑文化风格研究

陈睿

沈阳建筑大学,辽宁省沈阳市,110000

要】沈阳早期城市规划处在复杂的伪满时期殖民背景下,受到了多方政治的影响。其中满铁附属地(今沈阳站及周边建筑)在城市规划实践上和建筑形式上与日本近代建筑思想同步。作为由日本人独立规划并设计的满铁附属地在单体建筑设计上均受到“辰野式”建筑样式的影响。本文以沈阳殖民文化为调查背景,阐述并分析“辰野式”建筑风格的发展及其特点,并对这类特殊时期的历史建筑提出更新保护与再利用的方式。

【关键词】满铁附属地;沈阳近代建筑;“辰野式”;历史文化街区保护


1. 日占时期文化入侵下的建筑样式

日本殖民者将长春选为新京后提出了“五族协和”“新满洲”“新国家”“新型号”的口号,建筑形式开始将中国传统建筑与日本传统建筑的结构和细部进行融合,也就是强行使中国接受日本文化的过程。以满洲氛围作为目标建造的建筑实际上并未完全遵循建筑设计理念的合理性,尽管利用了很多中国传统建筑的元素,不过是用来掩饰日本殖民者完成其对中国的掠夺和侵占的一种手段。

日占初期的建筑主要是多层住宅和低层别墅,建筑样式完全不同于东北既有建筑风格。建筑高大而厚重,外墙壁布满浮雕装饰以及具有光影效果的壁柱。而东北传统的建筑多为平矮房屋,外观和材质单调,灰土烧的砖是这些建筑的主要材质。日本传统建筑文化想要在殖民地占主导地位,形成以日本传统建筑文化为中心融合西方古典艺术和新艺术风格的建筑样式。

2.“和洋折中”影响下的“辰野式”风格的发展

在明治维新后决定西化的日本,其建筑风格和思想自然也同样发生转变。在这个特殊时期,由乔塞亚·康德所推动的“和洋折中”思想开始成为新的设计主流,而在这其中,又以辰野金吾作为第一代建筑师以“辰野式”设计对后世日本建筑设计产生深远影响。

“辰野式”建筑的主要风格为:以英国建筑师理查德·诺曼·肖所惯用的“安妮女皇风格”作为模板。去除其原本带有的强烈非对称、不规则并且轻快自由的装饰风格,转而结合文艺复兴所拥有的秩序性较强和中轴对称的特性,将两者平衡结合。并在建筑主要部分设立独特穹顶及其所主导的大空间,增加强调建筑中轴核心。这种处理手法仍有较强的装饰意味,与正统的古典主义建筑相比缺乏刚健。辰野式建筑既保留了折衷主义建筑强烈的表现力,又同时强调了来自古典主义和文艺复兴建筑的秩序性和庄重感。色彩上多采用红白相间的明快色调,材质则多用红砖和花岗岩作为主体。是多个建筑风格达到较强平衡结合的产物,也成了辰野金吾较为特色的设计风格,并在当时受到较多追捧。“辰野式”建筑同时也考虑了日本作为地震多发地的特质,在材质上选用条石堆砌手法,在保持美观的同时增加建筑本身的稳定性,使得建筑本身带有独特的安定感。

3.沈阳站及其周边附属建筑所体现的“辰野式”设计手法

3.1建筑整体风格

沈阳站旧建筑整体为二层建筑,结构形式为砖混结构,平面呈“王”字型。以中心入口严格遵循中心对称。整体色调采用红白相间的形式,以红砖和白色带状装饰组合成为建筑整体。同相同时期日本东京兴建的东京站一样,有着明显“辰野式”建筑风格的色彩。建筑立面由三座楼阁分为三段,横向也严格分为三段,以强调古典主义的三段式做法。三座楼阁建筑均采用英国自由古典主义装饰形式,以断裂山花和纵向线条代替柱式强调纵向关系。山花内有明显新古典主义的檐部装饰,山花中心则有精细边缘装饰的时钟。两侧角楼为折衷主义风格,顶部设有多层装饰的圆窗,两侧设立密集檐部装饰。这种形式也多见于新古典主义时期的巴黎建筑,但整体简化了装饰。也正是“辰野式”建筑主要的设计来源之一。

3.2细部处理手法

沈阳站的两侧楼阁和正门上都设有穹顶,其中主穹顶为绿色铜皮穹顶,上设有连续12个天窗,为建筑内提供充足光照。两侧楼阁侧也设立带有小穹顶的角楼,但不同于日本东京站的设计,只在一侧设立有角楼。略带跳跃感的同时也保持了建筑立面整体的稳定性。

相较于东京站而言,沈阳站整体略为简化,弱化了辰野金吾本人在建筑立面上大量使用横向线条的做法,转而使用纵向线条。在建筑正面入口处使用了古典山花作为主体符号,这在辰野金吾本人的作品中是很难见到的。由于太田毅本人与当时的德国派建筑师妻木赖黄有过合作。因此沈阳站与东京站最大的不同便是并没有采用辰野金吾常用的英式风格屋顶,转而采用了文艺复兴屋顶与穹顶进行设计。这些现象都说明建筑师本人意图脱离原建筑形式的束缚,但并没能达到突破性效果。亦可以理解为沈阳站是基于辰野金吾已经成熟的符号语言下进行了提炼、组合及再创作。

总而言之,沈阳站整体的手法是采用新古典主义与文艺复兴风格的折衷处理。与辰野金吾本人追求的英国自由古典主义与文艺复兴风格结合的方式略显不同,但主体风格仍属于“辰野式”建筑的延伸。也许是其学生在不同形式融合上的又一尝试。

4. 保护建议

4.1存在问题

在对沈阳站为中心点的原满铁附属地的现状调研中发现现存的“日占”时期建筑所存在的问题主要分为两个方面。

首先对建筑本身功能置换过程中对建筑面的破坏。沈阳站内部由于现代功能使用需要,如建筑设备及建筑扩建带来的空间问题对建筑原有内部装饰破坏较大,例如墙体本身的线脚断裂处理。周边历史建筑中由于现代功能置换使用的装饰方式并没有对建筑本身的内部环境进行还原。

其次是建筑立面修复修补再利用过程中对原有形式、样式、颜色的破坏。沈阳站在后期扩建及修复过程中对于建筑本事体量、秩序、形式均有不同程度的破坏,如原本一,二层通高的壁柱在后期一层修缮过程中被取消。

4.2修复重点

从三类方式恢复历史建筑的建筑立面及其在街道中的意义。

建筑色彩:沈阳站立面的红白砖及绿屋顶的应用的精细化设计考虑。

建筑样式:沈阳站及其周边建筑的建筑样式整体以“辰野式”为主的第一次和洋折衷主义建筑,且里面元素引用内容及年代种类较多,在修补过程中对于原有建筑样式或特定位置的历史符号需要有系统的图例研究来帮助修缮。

建筑材质:原有建筑的砖混结构带来的立面肌理在先如今修复手法中被漆料及刻线代替,缺少了材质的真实表达,外表皮材质及建筑内部材质的维护与修缮因从其材料本身出发。

5.结语

对“日占”殖民时期建筑的更新、保护、与再利用对于研究沈阳市近代城市规划和日式建筑风格变迁有着很重要的历史意义。同时也是研究近代殖民历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把殖民时期强制性引入的文化产物既建筑看作是历史节点的现存反应,使其变得具有真实的历史意义和爱国主义教育意义。同时可能会存在的问题是人们对于历史性建筑的适应性会产生对于标签后的历史建筑的美学依赖感和文化带入。因此在对待历史建筑时必定要对历史建筑发生背景及其建设目的有更为详尽的历史信息介绍,从而赋予其新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藤森照信,近代日本の洋風建築·開化篇[M].東京:筑摩書房,2017.

[2]藤森照信,日本の近代建築(上)——幕末·明治編[M].東京:岩波書店,1993.

[3]张俊峰,曲占峰,长春“满洲式”建筑的产生背景和不同历史阶段的使命[J].安徽建筑,2020,27(11):12-13.

[4]周韬,鵜飼哲矢,“和洋折中”思想影响下的日本近代建筑样式考察——以乔赛亚·康德的建筑为例[J].当代建筑,2020(11):92-96.

[5]周韬,陈启泉,鵜飼哲矢,日本近代建筑师辰野金吾及“辰野式”建筑[J].世界建筑,2019(08):127-131+141.

[6]刘猛,沈阳近代满铁附属地建筑样式与立面构成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5.

[7]刘忠刚,张腾龙,董志勇,沈阳历史建筑保护规划与实施策略[J].规划师,2014,30(S1):80-85.

[8]曾繁忱,沈阳市中山路历史街区保护规划策略探讨[J].城市住宅,2016,23(08):4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