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手语文,让数学课堂耳目一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18
/ 2

牵手语文,让数学课堂耳目一新

周全军

浙江省温岭市松门镇中心小学 

传统的数学观将数学看成是一个已完成的严密的数学结论体系,教师的任务在于忠实的教教科书。这样的教学严重脱离实际,学生只知道思考、解答老师提供的问题。抽象的数学概念和枯燥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想象力被塑封在一个固定的框架内。随着新课改的普及,教师们纷纷开始重视起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但对于如何加强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却较少顾及。数学是一门抽象性较强的学科,很多学生认为数学枯燥、乏味,并对它产生厌恶的心理。语文是百科之母,也是一门比较综合,有活力的学科。若能将语文中的一些教学方法,思维方式融入到数学教学中,使之成为数学的一种新颖的辅助教学方式,那将会给数学教学开拓一个广阔的空间。

一、故事让学生对数学兴趣愈趋愈浓

课堂上经常出现这样一种现象:不愿意学习的学生常低着头,任凭你老师在上面讲得激情四射,他仍不为所动。当你说我们讲个故事吧,他们马上就来劲了。数学几乎是抽象的代名词,枯燥的讲解使得抽象的数学更加的无味。数学故事教学引进了语文课程的形象思维与表达的活水,与数学联袂出现,将数学知识融入到故事中,利用故事吸引人的特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思维碰撞,也将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性。

笔者在教学五年级上册《循环小数》一课时,考虑到学生经历了小数除法一系列的计算,有点计算疲劳。如果再以一道商是循环小数的小数除法计算开始导入,难免会调不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考虑到这些因素,在课的导入部分我引用了故事教学。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先讲一个故事。话音刚落,只见原先趴在桌子上的几个学生,马上挺直腰杆,两眼放光,坐得端端正正。故事的内容是:从前有一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和小和尚,一天,老和尚对小和尚说。还没等我说完,学生在下面迫不及待的接着往下讲:从前有一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和小和尚,一天,老和尚对小和尚说……我故作惊讶,问:你们怎么知道我接下去要讲什么呢?一学生说:老师,这个故事我们早听过了,它很特别,其实故事就只有一句话。只是这个故事的内容在不停的重复。这样的一则小故事,它蕴含了循环的知识,学生这样一分析,我顺理成章的导入了循环小数的教学,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一下子激发了出来。

二、品读让学生对数学文本入脑入心

说起阅读,人们马上会想到语文,很少想到数学。有人认为数学教学就是题海战术,做多了自然就会,从而不屑于数学的阅读。实际上,小学数学涉及到大量的文本问题,像一些数学概念,数量关系通常是含蓄,隐藏的,字数不多,却体现了很强的逻辑性、事理性、叙事性,每一句都包含了一定的事理,分量很重。如果对新出现的数学定义、数量关系不咬文嚼字,忽略或省去任何一个不理解的词汇,就可能导致不理解所读的数学材料,无法开展思维活动,或者曲解所读材料,获得不准确的数学信息,更不能体会其中的数学思想。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让学生对文本进行品读,指导他们对文本进行反复推敲,以帮助学生逐步弄清文本所蕴含的信息。

笔者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的《比例的意义》一课时,通过计算两个比的比值相等引出的比例的概念,当时板书了概念,还让学生背了概念,心想着他们应该理解了,但让学生任意写出一个比例时,半数同学呆坐着了。我知道他们对这一概念的感知还停留在表面,于是,在接下来的课堂教学中,我借助语文的品读教学。如何品呢?首先,让学生再读一遍概念,然后问什么样的式子叫做比例?接下来,我不做任何的引导。学生通过刚才的读,基本上能概括出比例的概念隐含着两个比比值相等两个关键字眼。此时,我再抓住这两个关键词让他们深入了解其在概念中所处的作用,从而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比例这一概念的弦外之音。要构成比例,必须满足两个条件,其一:必须由两个比组成。其二:比值必须相等。经过这样的反复阅读,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了比例这一概念,也为下面利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是否成比例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打比方让学生对数学学习有滋有味

每一个数学问题都有一定的抽象性,都有一定的独特性。有些数学现象,从成人的角度来看就很容易理解,站在儿童的角度来看,却是很复杂的内容。如何将这复杂的内容让学生明白?不妨引入语文课堂常用的打比方。打比方是一种很好的说明、解释问题的方法。在数学课上适当的运用打比方,可以生动、形象的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把抽象变为具体,把枯燥变为有趣,把复杂变为简单,把沉闷变为活跃。

我校一位低段数学老师在教学两位数减两位数中,教师让学生交流如何用竖式计算50-27老师故作惊讶:我们已经将数位对齐了,究竟该怎么算呢?有人说,先算个位也有人说,个位0不够减。于是,孩子们开始议论纷纷。个位0不够减6,可以借向谁借呢向十位借1老师顺势接过话题:我们日常生活中向别人借东西是记在心里,而数字之间借出是给被借的数带上一顶小圆帽,提醒我们已经借走了

1,明白了吗?

这个教学内容原本比较抽象,教师通过打比方不够借一借,还得记一记使学生对数学退位减法的认识、理解和掌握运用,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与支撑作用。

四、缩句让学生对题意渐明渐了

缩句,就是把枝稠叶茂的长句子,缩短为只留主干的短句子,并且不能改变原句的主要意思。在数学练习中,常常见到一些题目较长的应用题和玩文字游戏的文字题,学生完成较为困难,其中很多是因为不理解题目含义,抓不住题目的主要成分,所以,想方设法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尤为重要。我们不妨采用语文教学中的缩句方法,找出句子的关键词语,舍弃一些比较次要的非关键性词语,将原先的数学语言缩短成更简练的句子,题意有时就明明白白的显示出来。

例如,解答文字题4乘以510的和,积是多少?很多一部分同学是走一步说一步,一看4乘以5马上列出4×5然后再加上10,这显然是错误的。为了不伤害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利用语文的缩句法来进行教学。我在黑板上写了这样一句话我吃了妈妈买的苹果。然后带领学生通过缩句找出句子的主要成分,即:我吃了苹果。接着马上质疑:能不能看前半句就理解成我吃了妈妈。?学生们听我这么一说开怀大笑,连忙说不行,应该全面理解句子的意思。这个句子可以缩成4乘以和,积是多少。最后是求积,所以最后一步肯定要计算乘法,那么4乘以和,这个和是谁加谁。这样先抓住关键词,再缩句,从而找到解题途径,有利于提高解题的效率。

总之,将语文知识融入数学课堂,效果真是妙不可言。抽象的数学知识用形象的语文知识给与解释,既能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又能给数学课堂创造气氛。我们的数学课堂,如果能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不断汲取各科的思想精髓;各位老师如果能广泛的猎取各科的知识,钻研教材,那么我们的教学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