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背景下中职机械类专业课程教学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18
/ 2

校企合作背景下中职机械类专业课程教学探索

陈福利

重庆市荣昌区职业教育中心 402460

摘要:在国民经济水平高速发展的同时,教育成为人们的关注重点,企业对人才需求标准也在不断提升。中职教育经历过多次改革,教学质量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升,但也存在某些弊端,特别是忽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中职毕业生个性化思维能力差,在实际就业方面低于预期目标。面对现状,人们应从教学开始反思,创新教学方法就是现阶段最好的对策,创造性教学因此成为机械专业教学者关注的重点。

关键词:校企合作;中职机械课程;教学策略

引言

校企合作育人,就是通过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共同培育符合企业、社会需要的人才。机械类专业属于应用型学科,选择此专业的最终目的是掌握一项技能,使学生走向社会时能够更好地就业与工作,企业作为学生步入社会后的工作起点,理应与学校共同担起培养新时代复合型人才的重任,以此实现产教融合的最终目的。

一、校企合作在中职机械类专业课程教学中的意义

目前,中职机械类专业教师多数以提升自身理论知识水平作为主要工作目标,在实操活动方面的探究稍显落后,对于教师的实践能力提高存在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在素质教育理念日渐普及的当下,中职教师应以扎实的理论知识为基础,不断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增强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校企合作模式的开展与实施为中职教师提供了诸多机会,教师在参与实训活动的过程中,将自身所掌握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融合,增强了自身的知识理解程度,提升了自身的综合能力,为日后教学工作质量的提升提供了基础支持。由此可见,校企合作模式的应用有助于教师自身综合能力的提升,对其教学水平的增强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伴随着校企合作模式的持续完善,中职教师也会随之不断进步,逐步解决教师与教学岗位脱节的问题。针对学生而言,校企合作有助于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增强与提升。中职学校以培养学生技术能力为主要目标,尤其是机械类专业的学生,是否能够成功就业取决于学生专业能力的高低,想要提升学生就业率,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机械专业人才,中职学校应将校企合作模式作为开展教学的组成部分之一,为学生专业操作能力的提升提供有效保障。同时,校企合作模式的实施促使合作企业对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实操能力有着更直观的了解,从而针对学生的薄弱处制定培训计划,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由此可见,校企合作模式的应用对学生存在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自身实操能力的提升,对于机械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也更为简单。

二、校企合作背景下中职机械类专业课程教学探析

(一)革新教学理念

要想确保校企合作模式发挥其真实作用,为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提供保障,中职机械类专业教师应以教学理念的革新作为落脚点,根据当前社会对机械类专业人才需要设立教学目标,为学生专业能力的综合发展提供基础支持。中职院校应加强实践教学在机械类专业课程中的占比,切实提升实践教学效率,引入专业能力较强的企业人员进入学校就职,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实践教学课堂。同时,学校也应定期开展专业知识讲座,向学生讲授当前社会对机械类专业人才的需求,增强学生对实践能力重要性的认知,从而更积极地学习专业知识、参与实践活动,凸显校企合作模式对机械类专业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促进作用,普遍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进而确保中职院校机械类专业学生就业率的上涨。

(二)拓展教学模式

关于教学模式,首先,中职院校应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以传统的讲授式、实验式教学为基础,新增拓展式教学,实现多元化教学模式的构建。在开展拓展式教学时,校方可以邀请合作企业的精英员工来学校讲课,与学生讲述企业的发展史与企业文化,激发学生的向往之情。其次,校方也可要求企业定期派遣技术型员工进入学生的实训教学课堂进行现场指导,解决学生操作过程中产生的疑惑,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第三,校方可以挑选一部分学生进入合作企业中培训,让学生提前感受岗位职责与任务,熟知企业各项岗位的工作安排,为日后的实际就业奠定基础。最后,企业也应选派员工参与到职业院校的理论知识课堂中,根据自身的实际工作经验与学生进行探讨,在夯实自身理论知识基础的同时,向学生渗透有关于工作的实践操作,实现企业与学校的知识共享,借此凸显校企合作的真实效用。

(三)调整课程设置

校企合作模式最为显著的特征即教学来源于企业,又应用于企业,同时,这也是中职院校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根据,为了满足这一实际需求,中职院校应有计划地调整机械类专业的课程设置,采取分层、分结构的方式为机械类专业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奠定基础。比如,中职院校在设定机械制造学科的专业课程时,可以根据合作企业对相关技术的实际要求,进行文化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区分制定。以文化课程作为基础,主要负责培育学生社会共同知识,专业课程则可细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专业理论知识课程,第二类则是专业实践操作课程,其中专业实践操作课程又可分为专业综合实践课程以及拓展专业实践课程两部分,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操作能力,以及在遇到拓展性问题时的解决能力,充分满足了合作企业对人才的培养需求。

(四)充实课程内容

中职院校在对机械类专业的课程进行调整后,也应适当充实专业课程内容,在设置专业理论知识课程时,应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考量。中职生的文化课基础较差,在学习新知识时难免存在认知困难,况且机械类专业知识的理解难度也较高,校方应遵循内容的显性原则,降低专业知识的理解难度,避免因专业知识难度较高导致学生产生学习压力,从而丧失学习兴趣。而中职院校主要是以提升学生就业率为主要办学目标,所以在选择文化课程内容时,校方应打破语文、数学、英语等基础学科的教学框架,以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等技能作为教育核心,凸显课程内容设置的广泛性原则。此外,在制定专业实践操作课程的内容时,校方应注重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以专业理论知识作为主要驱动力,促使学生掌握相当程度的实践知识,通过理论知识的不断补充拓宽学生实践操作的范围,结合相关企业开发适宜的校本课程,以此确保校企合作模式的成功构建。

结束语

综上所述,校企合作模式的实施与应用为学校与企业双方都带来了极为可观的效益,中职院校实现了自身课程体系的改革,通过与企业的商议制定出更符合企业需求以及时代发展的专业课程,使中职院校机械类专业开展教学活动时更富有针对性,在提升自身整体教学质量的同时,为学生日后的就业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实现学校、企业双赢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杨国庆.校企合作下中职机械类专业课程改革分析[J].黑龙江科学,2022,13(3):132-133.

[2]朱丽丽.培养机械工程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实践教学探索[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7):81-82.

[3]陈丽丽,陈世国,刘万松.论校企合作背景下的中职电子类专业课程改革[J].职业,2021(15):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