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递爱,收获爱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18
/ 2

传递爱,收获爱

简彩翠

东莞市南城阳光第三小学   523000

摘要: 当今社会,关爱教育已成为德育教育的主旋律。“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教师本着这样的出发点,去关爱每一个学生。教师爱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那一个赞赏、一句鼓励,甚至是一丝怜悯、一次宽容都包含着老师无私的爱,都能让学生倍感温暖、倍受鼓舞,心中激发起前进的动力。 “传递爱,收获爱”,孩子需要爱,我们要给予关爱。爱需要赞赏,它是奋进的催化剂;爱需要鼓励,它是前进的动力;爱需要宽容,它是师生之间友好的润滑剂;爱也需怜悯,它能创造奇迹。

关键词:   关爱  赞赏  鼓励  怜悯  宽容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教育需要爱,爱就是教育,孩子的心像广袤的土地,播下仁爱的种子,便会收获希望。正如著名的教育家巴特尔说的:“教师的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教师的爱是融融春风,即使冰冻了的感情也会消融。”  

当今社会,关爱教育已成为德育教育的主旋律。“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教师本着这样的出发点,去关爱每一个学生。教师的这种爱是无尽的,爱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那一个赞赏、一句鼓励,甚至是一丝怜悯、一次宽容都包含着老师无私的爱。

一、爱需要赞赏,它是奋进的催化剂。

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一文说:“一个好老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与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曾是个孩子。”是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从孩子走过来的,我们知道孩子需要什么,他们需要关爱,需要信任,需要赞赏。

新接了一个班级,早听说这个班孩子比较活跃,自我约束性很差,不遵守纪律。带着这样的心里准备,我严肃而庄重地走进教室,没想到教室里鸦雀无声,孩子们端端正正地课桌旁等待我这位新老师的到来。我心中一阵释怀,感到很欣慰。我微笑着对孩子们说:孩子们,很高兴见到你们。你们是那么的可爱,那么的守纪,给老师留下美好的印象,老师真高兴有你们这样的学生。这时我看到学生的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突然,一个学生站起来大声说:老师,我们也很高兴见到你。其他学生也跟着活跃了起来,惊喜的是他们活跃而不乱。这是我与孩子们的第一次见面,赞赏的微笑、鼓励的语言创造了活跃而融洽的气氛,拉近了我们的距离。从此以后,我每一次走进课堂第一句话就是微笑着对学生进行赞赏,有时是赞赏所有学生,有时是一两个表现的好的学生,有时赞赏他们坐得端正,有时表扬他们课前准备得很充分,或者桌椅摆得很整齐等等,凡是能表扬的尽量找出来表扬。接班以来,我并没有看到他们不遵守纪律,反而看到的是活泼、上进而守纪。

在批发作业时,我总不忘批上几句话,如“你的字真漂亮”、“很认真”、“很棒”、“进步了,继续努力!”等赞赏的语言,然后画上一个美丽的笑脸,给予肯定的评价,使学生受到鼓舞,增强前进的动力。对于完成效果不大好的学生,从细微之处发掘孩子的亮点给予称赞,比如:“这个字写得真漂亮”或“这道题写得真好”同时也在完成得好的题目旁画一个小小的笑脸。孩子从老师欣赏的态度、赞赏的语言中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理解和关爱,让学生看到希望的曙光。赞赏便是学生奋进的催化剂

二、爱需要鼓励,它是前进的动力。

常言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教师温馨的话语,诚恳的教诲,亲切的动作,哪怕只是摸一下头、拍一下肩膀、鼓一下掌,都会让学生倍感温暖、倍受鼓舞,心中激发起前进的动力。

新接了一个班,从原来的班主任那里了解了学生的情况:思思是一个接受能力不强的、自觉性又差的女孩,学习成绩在班上是倒数的。接班后第一语文作业真没法看,正确率低,书写还差,我只在作业本上批了“已阅”。课后我找她谈话,鼓励她说老师有看到她的进步,希望以后能看到她更多的进步。第二次作业虽然正确率还是不高,但书写好了一点,我在作业本上批了“有进步”,慢慢地我在她的作业本上批的从“C”到“B”再到“A”,这给了她很大的鼓舞。在学期结业典礼的那一天,她早早来到学校,便在我的办公桌上放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敬爱的老师,谢谢您!这是我几年来第一次在期末检测中拿到了“A”。看到这一张纸条,我心中感慨万千:我给她的仅仅是多一些的鼓励、多一些的耐心而已呀!她却对老师表达如此的感激!这便是播种爱而收希望啊!

三、爱需要宽容,它是师生之间友好的润滑剂。

苏霍姆林斯基说:“爱,首先意味着奉献,意味着把自己心灵的力量献给所爱的人,为所爱的人创造幸福。为了教育,老师要奉献自己的时间,奉献自己的精力。为了教育,有的时候还需要老师的宽容甚至是妥协。宽容,其实也是一种严格,一种特殊的严格。教学实践证明:如果能够巧妙地对孩子或学生适当宽容一点,有时会收到比严格更好的教育效果。

有一年,我带的是五年级的一个班,班上有一个极为懒散、极为傲慢又特别爱幻想的男孩。有一次,男孩在自己的作文本上写下了这样一篇作文《幻想事件》,大概内容是一个小学语文女老师……(省略部分是外貌描写,我知道他描写的就是我。)每一天,这位小学女教师与一位小学男教师一起上班、下班, 在上班、下班的途中,会发生什么呢?或者会找个僻静的地方……(省略号可怕的省略号)或者某一个星期天,他们来到郊外幽会、谈恋爱……(又是一个省略号)。

一个小学生怎么能有如此的想象?看到这篇文章之后,我气极了,但我什么也没说,只是叫他放学之后来找我。他来到我身边,只见他神色慌张,我想他知道我留他下来的原因。我说:“你能把上次作文的内容大概说说吗?”只见他立刻狡辩地说:“我写的不是你。”从他的回答中,不就明摆着是在写我吗?我更生气了,但我还是压抑着心中的怒火,用平静的语气说:“你的想象很丰富,但偏离了主题,内容不够积极向上,幽会、谈恋爱的事不应该是小学生关心的话题。”他好像挺委屈似的哭了起来,大声说:“这是幻想事件。而且,我怎么写是我的自由。”一个极为不恭的态度,好一个傲慢的学生啊!虽然我心中窝着火,但是,波普曾说:“错误在所难免,宽恕就是神圣。” 不要对他追根问底了。最后我还是耐心的对他说:“老师尊重你的自由,但是希望今后在你的作文中看到一些美好的东西。”男孩低着头离开了,这次交流也就这样结束了。

男孩离开时虽然没有向老师承认自己的错误,但我想他心里一定后悔自己不应该这样写。不过还好,后来学生的作文中确实多了一些美好的东西。而且常常一下课就来到我身边向我问这问那,好像也少了几分傲慢。师生之间反而变得融洽了许多。如果依着一个人的性子,看到那样的作文之后,不能对学生宽容一些,那后果必定是学生与老师杠上了,这并不是我们教育者所要的教育效果。原苏联.苏霍姆林斯基说:“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

四、爱也需怜悯,它能创造奇迹。

达尔文小时候在学校功课差极了,老师说他的智力有问题。看上去,孩子的确有些沉默寡言,他可以一个人坐在屋前的花园里看着花草小虫很长时间。他的父亲教训他:"除了打猎、养狗、捉老鼠以外,你什么都不操心,将来会有辱你自己,也会有辱你的整个家庭。他的姐姐也看不起这个学习成绩平平、行为怪异的兄弟。他在家庭中是一个不受欢迎的人。但是他的妈妈支持他去花园,还让他的姐姐也一同去。母亲耍了一个小心机,她对儿子和他的姐姐说:“比一下吧,孩子们,看谁通过花瓣先认出是什么花。”儿子总是比姐姐认得快,母亲每次都吻他一下。

对于母亲的做法,父亲始终觉得不可理喻。父亲认为那种对儿子的放任是无助于成长的,除了暂时麻痹他的心灵之外,根本毫无益处。但是,就是这位醉心于鸟虫花草的孩子,多年后成了生物学家,创立了著名的“生物进化论”。

(以上摘自网络《达尔文的童年》)

母亲的爱是伟大的,母亲的怜悯与包容是不可多得的。因为母亲的怜悯与包容,使达尔文的兴趣得以支持。最终成为19世纪英国最伟大的博物学家、生物学家。

作为老师,我们每天面对的是几十个孩子,我们对学生要平等,但也要承认他们的个性差异。特别是对待后进学生,老师更应该心生怜悯。怜悯不是施舍,而是发自内心的对学生的爱,作为教师抱有怜悯之心,才可能设身处地地为孩子着想,体谅学生的处境,理解学生的难处。学生才有更多的机会看到希望。

上海医科大学青少年卫生研究中心调查表明,目前中小学生学习困难发生率20%。在导致学习困难的原因中,真正由于低能和学习无能所致者仅站7%左右,绝大多数学习困难学生的智商属于正常范围。由于“成绩几乎没有好过”,内心十分自卑,这是学困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摘自《北京市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指导手册》第二章《走进学生心灵》)

对于这类学生,我们要心生怜悯,要给予足够的耐心去挖掘他们的潜力,增强他们的自信,促使他们发展自己,创造奇迹。

开学已经一个多月了,在批改作业时发现威威同学出现了很多错误,许多之前已经会的问题都给忘了。本想好好训他一顿,可我看到其他同学都利用课间好好休息、游戏,而他正坐在教室写作业时,一阵怜悯之心油然而生——他正在努力,我怎么能忍心去责备他呢?于是,我轻轻地走到他身边,帮她一题题地讲解,并告诉他,以后遇到不会的题目就来问老师。从那以后,我身边又多了一个爱问的学生。眼看他一点一点的进步,我感到很欣慰。虽然他的成绩暂时还不够好,但是努力便是他成功的基石,相信他能一步步走向成功,创造奇迹。 

1989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就已经提出21世纪教育的主题是学会关心。关心每一个学生,给予他们赞赏、鼓励、宽容、怜悯。因为老师的赞赏而温暖了一颗颗幼小的心;因为老师的鼓励而激发了孩子前进的动力;因为老师宽容而变得亲切,孩子才会奋进;因为老师的怜悯,那些幼小的、脆弱的心灵才能看到希望,才能创造奇迹。

参考文献:

[1]李永龙.施爱有道 师爱无瑕[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1(26):4-5.

[2]吴宝席.师爱——教师永恒的同一首歌[J].教书育人,2013(1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