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维度培育社区学生劳动精神——以鲁东大学农学院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18
/ 2

四维度培育社区学生劳动精神——以鲁东大学农学院为例

宋慧杰

鲁东大学 农学院,山东 烟台 264025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劳动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大的时代价值,培育大学生劳动精神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鲁东大学农学院为例,尝试探索从目标导引、文化传承、载体创新、实践铸就等四维度着手,培养学生劳动精神,引领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关键词:大学生  劳动精神

一、基本情况

在学生社区的日常管理中,发现部分宿舍,特别是男生宿舍,可以简单用“脏乱差”三个字来形容,宿舍里杂七杂八,走廊上垃圾堆放,卫生间臭气熏天,脏衣服轮流换穿……学生劳动观念非常淡薄,劳动精神缺失。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礼赞劳动创造,讴歌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对要“培育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作出重要指示。加强社区学生劳动教育问题已经成为高校高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迫切需要。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引,我们尝试探索从目标导引、文化传承、载体创新、实践铸就等四维度着手,培养学生劳动精神,充分发挥劳动育人的功能,引领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让青年学生成为劳动教育的受教者与受益者,主动成为劳动精神的弘扬者与引领者,努力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组织实施

(一)目标导引:把准劳动教育思想航向

从顶层设计入手,制定社区学生劳动教育实施方案,研究制定劳动教育清单,客观记录学生校内外参与劳动教育情况,纳入学生综合测评系统,学生评奖评优、发展党员时作为重要参考依据。利用社区学生党员工作站和宿舍学习小组,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开展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观”、当代劳模精神等经典理论专题学习,举办《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书会,组织学生认真研读原著,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研讨交流谈感想,并予以及时正确地引导,促使青年学生进一步领悟“劳动创造世界”的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点。

(二)文化传承:加强劳动精神熏陶与化育

充分利用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体资源,在青年学生中弘扬“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的中华传统美德,倡导“劳动光荣”的主流价值导向,宣传“劳模人物”的劳动价值与精神追求,加强对正确劳动价值观的宣传倡导力度,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形成积极向上的劳动价值观。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学雷锋纪念日、国际志愿者日等重要节点,开展“公寓文化节”“寻找我身边最美劳动者”“我讲劳模故事”“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辩论赛等符合大学生特点的劳动主题教育活动,充分挖掘并发挥学生身边榜样的典型引领和示范效应,用他们的劳动精神和感人故事涵育培养学生深厚的劳动情怀,培育优秀社区劳动文化,培养青年学生养成良好的日常劳动习惯。

(三)载体创新:种好校园劳动责任田

开展日常生活与劳动常识教育,以学生党团组织、公益社团为枢纽,围绕学生社区、餐厅、教学楼、实验室、图书馆等场所组织开展校园集体劳动;借助大学生奖助体系,以校内行政管理助理、教学技术助理、科研实验助理等勤工助学岗位,增强学生与劳动的情感连接,培育和践行青年学生热爱劳动的艰苦奋斗精神,将学生劳动的认知与自身劳动素养转化为生动活泼的劳动实践,让劳动教育渗透到学生日常生活中,打通劳动教育到劳动实践的最后一公里

(四)实践铸就:打造校外劳动大课堂

整合各类资源,通过校地联合、校企联合等方式,建立“沃滴田”特色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以迎接“五一国际劳动节”“中国农民丰收节”等重大节日为契机,到实景实地开展劳动教育,到田间地头开展第一课堂,将劳动教育内容有机融入学科专业知识,引领学生深入感受稼穑的艰辛,品味收获的乐趣,学生对劳动的认知理解和体验感受得到升华。利用寒暑期组建各级各类社会实践团队,组织学生分层次赴偏远农村、社区、企业等地参加劳动实践与公益服务,让青年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锻炼成长。

三、工作成效

(一)理想信念更加坚定,为实现梦想指明前进方向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在科学理论思想火花与劳动实践创新成果的现实碰撞中,学生学会了去思考在课堂上、书本里学到的理想信念,进而树立远大理想。学生通过实践劳动和实践创造不断发现和把握世界的内在本质规律,思想认识能够逐渐自觉转化为正确的个体价值观念与行为习惯,深层次夯实了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根基,学生能自觉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的事业中去。2022年,学院80%以上的学生考取了农业类研究生或者到基层从事农业类相关工作,学生的理想信念更加坚定,自我责任感更加强烈。

(二)就业能力得到提升,为人生道路增加宝贵经验

实践出真知。培育社区学生劳动精神不仅是劳动价值观的塑造之过程,更是将劳动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付诸实践的劳动者培养过程。通过参与现场劳动实践活动,青年学生充分认识到新时代劳动工作所具有的巨大复杂性和文化多样性,改变了原来自我认知不清、定位不准、眼高手低等现象,树立了积极主动向上的现代就业择业观念。而且在参与劳动实践中,青年学生获得了职业意识、劳动技能以及实践能力等就业创业必备能力,极大地提升了就业竞争力,为今后成就辉煌精彩的人生储备了丰富的宝贵经验。2021年,学生2个项目荣获全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金奖。

(三)心智体质得到淬炼,为身心健康提供有力保障

部分大学生在校期间,由于缺乏劳动实践和体育锻炼,体质健康状况下降,各种抑郁症、孤独症、厌食症等问题频出,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严重伤害。青年学生在参与劳动实践的过程中,强健了筋骨肌肉,增强了五脏六腑,为身心健康奠定坚实基础。另一方面,劳动能促进心情得到良好放松,压力得到适度释放,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得以塑造,身心协调健康发展得以促进。而且,社区学生劳动精神的积极培育,培养了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增进了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与互动理解,宿舍关系日益和谐,宿舍环境日益整洁,精神风貌焕然一新。

参考文献:

(1)张哲.大学生劳动观教育问题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21(1):106-108.

(2)张燕平,朱志明.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探究[J].闽南师范大学学报, 2019(1):134-137.

(3)杜人杰,高天.大学生劳动意识现状及培养路径研究[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2020(2):83-86.

(4)李慧.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精神的价值体现及实践方法[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9(6):70-72.

作者简介: 宋慧杰,女,山东烟台人,鲁东大学农学院辅导员,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