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学会感恩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18
/ 2

让学生学会感恩

朱维琳

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江苏无锡  214000

摘要:分析了高职院校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现状、原因,提出了对他们进行感恩教育的若干对策。 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道德教育和情感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完善高职院校学生人格、培育人文校园、构建和谐校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当代高职院校学生实施感恩教育,对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促进个人的自身发展、增强社会的和谐等具有重要意义,并就如何开展感恩教育进行了重点探讨。 

关键词:感恩教育;感恩意识

感恩是指感谢别人对自己的恩德,它要求人们要常怀一颗宽容与回报之心,记得周围人对自己的帮助而忘记不快乐的事。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感恩被表述为仁、义、孝等,是社会成员都应该具备的基本道德,是社会文明发展和人与人之间和睦融洽的重要因素。今天的高职院校学生正生活在一个信息开放而多元的社会环境中,不同文化相互交流,相互碰撞,使本就思想不成熟的高职院校学生深受影响。他们功利主义严重,心灵沟通少,情感交流缺失,人际关系冷漠,我行我素,瞧不起父母、教师,不懂感恩,甚至在社会上、校园里动不动就因细微小事吵架、斗殴,这已严重影响高职院校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社会和谐。 

一、高职院校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表现 

  以己为中心,人情冷漠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文化的转型,人们的流动性日益频繁,人际交往日益打破血缘关系、地域关系的束缚,向“陌生化”演变。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流日益减少,变得逐渐疏远、冷漠。在这样的社会环境影响下,有较大部分高职院校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不会感恩或者不愿感恩,对恩情视为应该。有些高职院校学生对别人的帮助无动于衷,不懂得知恩图报,甚至还以可怜的自尊为借口。例如:这几年来,我校都有一部分学生受助于香港慈善机构梅州分会一千元港币作学费,据我在上课时的随机调查,几乎没有学生写过感谢信,也没有学生邮寄过明信片之类的物品感谢过那些热心人士,甚至有部分学生认为那是应该的。

二、如何引导学生学会感恩

1.明确感恩教育的重要性

道德认知是对外部规则的构建,从认知层面上讲,感恩意识前提是要让学生了解“恩”,体会“恩”,要让学生认识到他们所获得的一切并非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大而言之,大自然的赐予,社会的氛围,祖国的培养;小而言之,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导,大众朋友的帮助和付出,点点滴滴都是毫无功利的给予。教育学生应从珍惜生命开始,使人性向善,使人胸襟开阔,使人唤起自身美好的“善根”。教师可以通过品德与社会 、语文等教材,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挖掘教材里蕴涵的思想,利用传统美德教育,把感恩教育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通过情景再现、故事讲述,踏访遗迹、查阅资料、唤醒记忆、换位思考等途径,引导学生知恩,并捕捉日常生活中自已受到的恩惠,从而使他们怀感恩之心,行报恩之举。

2. 从“舍得”教育入手加强感恩教育

“感恩”是一个人对自己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有着正确的认识,感恩的关键在于回报。回报,则是在这种正确认识之下产生的一种责任感,是对哺育、培养、教导、指引、帮助、支持乃至救护自己的人心存危困时刻,通过自己十倍、百倍的付出,用实际行动予以报答。“感恩”是先人“舍”于己“得”,后己“舍”于人“得”的一种过程。学生没有一颗感恩的心,就不能真正懂得尊重师长、孝敬父母、理解他人,更不会主动地帮助别人。想让他们做到感谢爱自己、帮助自己的人,就应该在日常教育中加强“舍得”教育。“舍得”,两个平平常常的字,组合在一起,却有了无限的含义,人们习惯把它看成一个词,且偏向于“舍”,都认为是付出和吃亏,这恰恰是人们所不愿意的。我们在教学生“舍得”的时候,先教学生考虑“舍”,“得”只是个陪衬的助词,舍”在先,“得”在后,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舍得”是辩证的,舍弃对物欲的斤斤计较,才会从容淡定,心情舒畅;舍弃贪婪,高枕无忧;舍弃名利,乐得清闲;其实又何止人类,江河流行,古往今来,人物一理,有舍才有得,无舍便无得,先舍后得。让学生明白,“舍得”两个字几乎涵盖了人生的全部。因此学生只有明白了“舍”是大度理智的放弃,“得”是豁然取得的成就,才会懂得感恩。 

3.参与感恩教育的实践活动

道德行为是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具有道德意义并能进行道德评价的利他行为。从实践层面上讲,实施感恩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让学生知恩于心,感恩于行,能用实际行动来报答父母,回报师长,报效祖国,回馈社会。师者要引导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报恩,不能越过社会道德和法律许可的范围。要知恩图报,又要施恩不图报。教育者要注意言传身教,用高尚的人格魅力教育影响学生。“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老师要积极引导,教育学生将感恩意识化为行动,日常生活小事是培育感恩大树的养料,从小事做起,将感恩之行落实在日常行为之中。譬如,开展“感恩活动进家庭、进学校、进社区,具体可设计“为父母或长辈洗一次脚”、“为老师敬一杯茶”、“为弱势群体让座”、“扮靓自然”等活动,使学生懂得:感恩是做人之本,是快乐生活之源,使感恩之行成为学生的自然之举。

4.体验感恩教育的真实情感

结合节日开展活动,如国际“三、八”节、母亲节、父亲节、重阳节、教师节.......这些节日都是对学生进行传统道德教育的良好素材。在庆祝“三、八妇女节”时,我班开展了“感谢妈妈”的活动。在活动中孩子给妈妈的一句关心体贴的问候,一杯饱含真情的热茶,一张感人至深的贺卡,无不演绎着人间亲情的温暖。学做父母,体验父母的辛劳。通过亲身体验活动,学生们从真实的感知中深深体会到父母的伟大与艰辛,从而将“感恩”之心内化为心灵深处的情感,并且从内心深处迸发出孝敬父母的情感与欲望!在重阳节到来时可引导学生到社区福利院为老人们洗衣、做饭、打扫卫生等,让学生们从心底里感受到为弱势群体施恩的愉悦。

  感恩是一个人不可磨灭的良知,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哲学;感恩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美德。感恩教育是一种以情动人的情感教育,以德报德的教育,以人性唤起人性的教育,应是中职学校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中职学校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感恩教育,使高职院校学生知恩、识恩。学会感恩,学生走向社会才不至于迷失自我,忘乎所以,才不会怨天尤人,才会懂得理解人、同情人,好好工作,回报社会。

  参考文献:

  [1]王文科.感恩文化的美德与道德教育的重建[J].桂海论丛,2008,(6).

  [2]李华臣,贺伟.浅析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及培养[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5).

  [3]尹映霞.大学生的“感恩”教育与责任感的培养[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7,(1).

   [4]黎进,曾强.新形势下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意识教育的几点思考[J].湘南学院学报,2007,(1).

  [5]刘卫琴.感恩意识及感恩教育探析[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6).

  [6]范开菊.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与重塑[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6).

  [7]李荣国.适应构建和谐社会需要 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2).

  [8]罗来新.初中独生子女学生感恩父母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