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仁爱”思想的伦理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18
/ 2

优秀传统“仁爱”思想的伦理思考

仝西宁

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济南·250000

摘要仁爱是中国古代思想,尤其是儒家思想推崇备至的人际美德,是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中心范畴,也是中华传统道德的首要道德,具有从爱己到爱人再到爱物的进程取向。之所以成为道德教育的核心,是因为消解了人际关系疏离危机,优化了古代美德的文化。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友善”和中国各民族和谐起着积极作用。

关键词仁爱;道德;当代价值

在中国古代传统中,仁被列为“四德”、“五常”之首,重仁爱是中国传统美德重要特色。“仁”的基本含义是“爱人”,这是人的最为基本的感情,也是社会存续的基本保障。从传统美德与现代化的关系看,中华传统美德对现代道德观念的完善和丰富是不可或缺的。

优秀传统“仁爱”思想的三重内涵

“仁爱”思想是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发展积淀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儒家思想中推崇备至的人际美德,是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核心范畴,也是中华传统道德中的首要道德。

爱已

爱人必须首先从爱自己开始,这个是爱人的起点。天和地是遵循自然规律自然运行的,春夏秋冬正常运行,这也是天地长久的缘由所在。现实生活中的圣人实际上是遵循天地之间的自然规律而行为的人,在现实中能够最大限度地采用谦逊的态度与他人交往,因此能在现实中精准地定位自己,即运用“后其身”、“外其身”的方法,这一行为选择和实践带来的实际效果则是“身先”、“身存”,即受到别人的拥戴和中尊,在生活中打下基础。进行真正的仁爱行为,需要我们对外在的事物有真正认识和了解,需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能力和学识。爱表现在具体的实际行动上,优雅的言谈举止本身就是对他人的爱,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不断提高自己,爱他人更要懂得先爱自己。

爱人

爱己只是起点,并不是终点。生活中的道德,永远是目中有人、心中有他的奏鸣曲。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爱自己的行为是通过为对方营造出感觉舒适的环境氛围,这是他人价值实现的一个因素或者条件。这是爱己力量的延展,是爱已动力的具体落实。“爱人如己”是基督教徒日常生活的基本准则,它要求人们应该自我进行自我修养,严格要求自己,对待别人宽容忍耐。我们不希望人们恨我们,愿意人们爱我们,那么我们自己首先要做到爱别人,而不是恨别人。

爱物

在科学的层面,人类只不过是宇宙中的一小部分,而宇宙是人类共同生活的家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这是中国先哲的理解。必须要清楚的是,宇宙是一个大家族,而我们的责任就是要维持和谐。爱人即爱同类仍然不是仁爱的最终目的,终点是爱物即对人以外的他类,我们必须要和其他物类共同的和谐生活,其他物类和人类在宇宙生物链中的地位是相同的,“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类无贵贱”(《列子·说符》),我们的先哲早就阐明了这一点。

、优秀传统仁爱思想何以为传统道德教育的核心

仁爱作为在社会层面承扬的中华传统美德之一,自然不是随意的行为,而是经过精心思考的选择。其选择的具体的理由可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演绎。

人际关系疏离危机的消解

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同时,科学技术的现实应用也达到了人的实际经验能够想象和容纳的地步,科学技术本身带给了人们便利的生活,同时,使人们在享受科学技术成果带来生活便利愉悦的同时,给人们提出了如何与快速变化的社会现实保持步调致的难题。虽然可以利用网络传达知识,但无法网络媒介不太容易传达情感,缺少情感上的互动,教育不单单是知识的传授,还有情感的传达,以及传达情感的训练,如果避开感情不谈则无法诠释教育的科学内涵。

社会是人生活的最终场域

就人的活动范围来说,可以从公私两个层面来划分。公的层面就是社会生活的纬度,私的层面就是家庭生活的领域。就私的层面而言,婚姻的稳定,家庭的和谐,这种环境非常利于小孩学习和成长,而对离婚家庭的孩子而言,要来回奔跑于离异的父母双方而维持生存,虽然离异的双方仍然以孩子的利益为重,但无法排除在处理问题上存在的不一致性,以及孩子生活环境的不稳定性,这种家庭教育对孩子的顺利健康成长是不利的。稳定家庭对孩子的重视程度不用解释,尤其是对于独生子女,而且我们在教育中尤为重视慈孝美德,这也是涵养人的绝好因素。

优化古代美德文化资源

作为承扬中华传统美德的仁爱,虽然在字面上使人立即想到儒家,把仁爱作为儒家思想的代表虽然存在合理性,但这是貌似的合理性,不是真正的合理性。这是因为儒家的仁爱还有“亲”即孝悌的内质规定,而这是本质性的、根本性的规定。围绕仁爱,在文化强国的战略中,为了最大限度地整合中华文化的软实力,实际存在一个优化中华道德文化资源的问题,这就是确立儒家仁爱为慈孝家庭美德的地位,而在最大程度上整理其他兼爱、博爱等在普世性的层面反映真正仁爱的思想资源,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在世界舞台上彰显中华因素的需要而构建机制的切实举措。

、优秀传统仁爱思想的

当代道德教育价值

在对优秀传统“仁爱”思想的讨论中,不得不分析的是对于当代道德教育价值的问题,以此来彰显传承优秀传统“仁爱”思想的客观必要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友善的文化食粮

在我国提倡的十二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友善”是其中之一。在审视“友善”时,不能仅仅探究对其内涵的规定,重要的是对如何可能进行思考。在词义上,“友善”是友爱和睦的意思,围绕“友善”的解释有很多种,这种先存在的原因不是学术上百花齐放所能概括的,而是学术的轻率造成的。”[1]实际上,互相支持、帮助的行为,并不是必然的,而是与一个人的素质状态和人性水准紧密相关联。这些素质之一就是爱心的具备,假如没有爱心,自然不会有关心他人的行动,互相支持、帮助正是人对他者的关心行为,是人爱心的具体输出和散发。没有仁爱心的育养和积累,就不可能有友善的获得。因此,可以说,仁爱是友善的文化食粮。

中国各民族和谐的文化基因

如果把地球村作为一个民族大舞台的话,各个国家就是这个舞台上的演员。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每个民族都是这个家庭中的不可缺少的成员。审视中国古代思想史,中国各民族之间的协调共作这一事实。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之一,和谐是全民族的协调共作,全中华民族的共作不是消解各少数民族的特点,而是在中华民族的大舞台上使每个民族都能唱出自己民族特色的歌,从而合奏成中华民族的奏鸣曲。仁爱就是可以穿越各个民族的使者,也是连接中华民族之链,凝聚中华民族合力的道德因子。

愈合民族主义和人道主义矛盾的文化粘接剂

仁爱美德的关键在于处理好他我的关系,人不能对他者输送爱心的原因在于私心把自己对外的窗户堵塞了,人性制约了仁爱波及的范围,仁爱无法遍及一切领域或整个宇宙,他需要人经过理性的思考和抉择来涵育仁爱行为的驱动力,人性的制约主要在人的自私性。现在地球村的纷争,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民族主义和人道主义没有真正统一的结果。这要求我们不仅简单地衡量民族主义,而必须把它置于自私性的一种形式即民族主义的自私性来考量。仅仅强调人道主义往往无法收到有效的结果,我们也不能简单地期望通过提出人道主义来实现地球村的人道主义。在普遍爱这一点上,中华传统美德的仁爱与其他宗教的博爱慈悲不仅紧密相通,而且本质精神上一致,这也是仁爱发挥当代价值的有利的外界条件。

参考文献

[1]许建良.中华传统美德德目论要[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9: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