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内介入治疗后循环急性脑梗死的疗效[A1]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18
/ 2

血管内介入治疗后循环急性脑梗死的疗效[A1]

韩红波

沧州市中心医院  河北省沧州市 061000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血管内介入治疗后循环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2[A2][A3]0年1月-2021年12月在我院接受后循环急性脑梗死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患者35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对比分析血管内介入治疗与传统治疗方式下的NIHSS量表得分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后循环急性脑梗死患者的NIHSS卒中量表得分明显低于传统模式,其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传统模式。结论 血管内介入治疗应用于后循环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效果显著,能够有效进行疏通淤堵患者血管,明显改善个体神经功能缺失情况和有效控制并发症发生率。

【关键词】血管内介入治疗;后循环急性脑梗死;治疗效果

后循环急性脑梗死好发于中老年群体,该疾病病情爆发突然,在清醒状态和睡眠状态下均有可能发生,其常见临床症状有口齿不清、四肢麻木、意识模糊、恶心呕吐、陷入昏迷等1][A4][A5]。诱发该病的主要原因包括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和血管栓塞,累及神经系统影响人体功能正常运作。在以往内科治疗方式以药物治疗为主,致残致死率高。[A6][A7]血管内介入治疗作为一种新兴治疗手段被应用于该疾病的治疗中。本文主要围绕血管内介入治疗后循环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效果展开研究,详情如下

1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在我院接受后循环急性脑梗死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患者35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其中男19例,女16例,平均年龄(51.36±5.45)岁。所有研究对象经过医学设备和医生诊断,均符合我国对后循环急性脑梗死病症诊断标准,能够作为本次研究的有效观察对象,35例介入治疗的患者,对其进行术前指导,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时收集我院2020年1月-2021年12月,我院接受常规治疗的患者35例的资料。

1.2 治疗方法

对35例研究对象均进行早期介入治疗,讲解本次手术的操作流程以及主治医生团队的专业能力,进行其紧张情绪的安抚[A8][A9]。对其凝血情况和血小板指标予以仔细检查,确保其凝血功能能够达到[A10]介入手术要求。患者仰卧位,如患者能配合,采用局部麻醉,采用股动脉或桡动脉入路,常规全脑血管造影证实后循环血管闭塞,并评估侧支代偿情况。如果患者不能配合,改为全身麻醉[A11][A12]。首先把6F或5F中间导管放置在椎-基底动脉,在微导丝引导下,将取栓支架微导管放置在闭塞血管远端的正常血管床,经微导管造影确认远端血管床情况和闭塞范围,[A13][A14]然后经微导管送入取栓支架,使其在血管内停留6-8min,使其与血栓进行充分接触,然后回撤支架与微导管至导引导管内,在导管和支架回撤过程中动作须轻缓,同时关闭滴液,利用50ml注射器进行持续回抽,将取栓支架拉出导引导管后继续进行血液回抽,最大程度避免血栓残留。最后进行椎-基底动脉的重复造影,每5min造影1次,重复5次,观察血管内是否存在血栓残留或动脉狭窄情况,如若出现动脉重度狭窄血流不能维持,则行球囊扩张和或支架植入,并静脉泵入盐酸替罗非班维持正向血流[A15][A16]。

术后患者收入重症监护室或卒中单元进行监护;严格监测血压,血压应控制< 140 /90 mmHg,同时避免血压过低;抗血小板治疗前复查头部 CT。如无出血24h后加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1.3 观察指标

比较分析血管内介入治疗方式和传统治疗模式下的急性脑梗死NIHSS量表得和并发症发生率指标。NIHSS量表为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得分越低则神经功能缺失越少。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使用t和“”表示计量资料,使用x2和%表示计数资料,P<0.05表示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 结果
    1. 不同治疗方式下的NIHSS量表评分

血管介入治疗模式的NIHSS得分明显低于于传统治疗方式

1不同治疗方式下的NIHSS得分对比

组别

例数

NIHSS

血管内介入治疗

35

12.38±8.69

传统治疗

35

28.23±8.32

t

-

7.794

P

-

0.001[A17][A18]

2.2不同治疗方式下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使用血管内介入治疗方式的并发数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治疗方式,详情见表2

2不同方式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组别

例数

致残率

肺部感染

深静脉血栓

并发症率

血管内介入治疗

35

1(2.85)

2(5.71)

1(2.85)

11.41

传统治疗

35

12(34.29)

10(26.32)

4(11.42)

72.01

χ2

-

32.683

15.791

5.542

75.523

P

-

0.001

0.001

0.001

0.001[A19][A20]

  1. 讨论

后循环急性脑梗死疾病临床症状表现多种多样,急性脑梗死病因错综复杂,其中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是临床常见的爆发原因。当血液中的成分凝聚异常,如血小板、白细胞红细胞等形成混和物质发展成为脑血栓时会引起血管腔狭窄,当血管狭窄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血管堵塞造成血液供应不畅从而导致脑梗死情况出现

[2]。同时血栓脱落在血管中跟随血液在体循环,当其堵塞在脑部血管时出现脑栓塞情况也会引发大面积脑梗死。在后循环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治疗上,传统治疗方式偏向保守治疗,其治疗有效性低,还会引起较高致残率以及个体肺部感染、尿路感染、深静脉血栓、内环境紊乱等一些列并发症,造成[A21][A22]高致残致死率,对家庭和社会造成不利影响。

对后循环急性脑梗死患者采取血管内介入治疗方式,根据个体具体情况采取动脉内机械取栓、血管内支架植入术等疏通堵塞在患者血管中的血栓,促进血液正常流通,保障人体各项机能得以正常运作,个体能够回归正常社会生活[3]。该治疗方式下首发症状不同程度的肢体障碍、意识障碍、失语情况、呕心呕吐等在介入手术2周内大部分研究对象取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一个月之内所有研究对象各项症状均恢复良好,其NIHSS得分明显低于传统模式,个体神经功能缺失情况恢复良好。在并发症的控制上明显低于传统治疗模式,对个体正常生活影响和心理影响程度较轻,对比传统模式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综上所述,血管内介入治疗应用于后循环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可以使其病症得到良好恢复,有效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中进行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李朱勤,朱晔宁,王达,等. 血管内介入联合rt-PA静脉溶栓及尤瑞克林治疗超急性期前循环脑梗死的研究[J]. 医学临床研究,2017,34(5):995-997.

[2]陈荣华,曹洁,朱旭成,等.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型急性大血管闭塞血管再通技术分析[J].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22,43(1):65-71.

[3]叶绍东,李琳,孙中伟,等. ACEF评分对75岁以上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预后的分析[J].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7,19(12):1260-1263. [A23]


[A1]

[A2]2020年1月-2021年12月

[A3]已改

[A4]临床症状不对

[A5]已改

[A6]以往以内科药物治疗为主,致残病死率高

[A7]已改

[A8]35例介入治疗的患者,对其进行术前指导,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A9]已改

[A10]介入手术

[A11]患者仰卧位,如患者能配合,采用局部麻醉,采用股动脉或桡动脉入路,常规全脑血管造影证实后循 环血管闭塞,并评估侧支代偿情况。如果患者不能配合,改为全身麻醉。

[A12]已改

[A13]在微导丝引导下,将取栓支架微导管放置在闭塞血管远端的正常血管床,经微导管造影确认远端血管床情况和闭塞范围,

[A14]已改

[A15]如若出现动脉重度狭窄血流不能维持,则行球囊扩张和或支架植入,并静脉泵入盐酸替罗非班维持正向血流。

[A16]已改

[A17]这个表不对,NIHSS评分最多42分

[A18]已改

[A19]后循环无论是什么方法,都不可能致残致死率为0

[A20]已改

[A21]高致残致死率

[A22]已改

[A23]参考文献已改为核心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