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小学非遗面塑欣赏课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18
/ 2

浅析中小学非遗面塑欣赏课教学

赵永峰

河南省辉县市第一民族学校     453600

摘要:“面塑”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国家教育“双减”政策的深化,以及“非遗进校园活动”的不断推广,非遗面塑欣赏课教学对学生的审美感知、文化理解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应不断探索,丰富非遗面塑欣赏课的多样化表现形式,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增强学生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关键词:非遗面塑;欣赏;教学

一、非遗面塑欣赏课教学所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对非遗面塑欣赏课的理解存在误区

非遗面塑是有着装饰意味的艺术形式,是一种由风俗习惯积淀而成的极有代表性的地方文化表现。在当前的非遗面塑欣赏课教学中没有对“欣赏评述”做细致的分析与研究。而这种错误的观念导致他们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忽视了与“欣赏评述”有关的授课内容,也没能设置一些更具有探究意义,更能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问题和学习任务,以至于学生难以深切体会优秀面塑作品中独特的美感和文化寓意,也没能使他们掌握正确的鉴赏和评述方式,阻碍了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

(二)教师创设的情境教学缺乏情感体验

随着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教学情境的创设已经成为大部分教师的教学手段。但是,在传统的中小学美术欣赏课中,教师所构建的学习情境只是注重了美感,但是却没能给学生提供更好、更真实的情感体验。对非遗面塑欣赏教学而言,要想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能力,就需要经历四个阶段,即视觉感受阶段、意象发掘阶段、审美感悟阶段、情绪共鸣阶段。如果教学情境没有使学生体会更多的情感感悟,那么,他们将无法与创作者产生有效的情感共鸣,难以理解面塑作品背后的深刻文化寓意,从而限制了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影响了他们的审美水平。

(三)教师在教学时忽视了学生心理因素

在中小学非遗面塑欣赏教学中,由于教师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使他们很容易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没能准确掌握他们的心理需求和学习习惯。因此,所创设的教学活动也难以快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不了他们内在的探究动机,从而降低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阻碍了自主学习意识的提升。另外,小学生的专注力较差,很难较长时间关注某一事物,所以,如果美术教师以讲解枯燥的文化符号涵义和“捏、搓、揉、掀、点、切、刻、划”等专业技法为主,那么,将很难激起学生探究非遗面塑知识的兴趣,而这也违背了他们当前的认知特点。

二、创建高效非遗面塑欣赏课教学措施

(一)紧扣非遗面塑审美特色,调动学生审美兴趣

古人云:“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兴趣是获取一切知识的动力,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就是美术教学的生命源泉。学生想要学好非遗面塑,首先需发自内心地喜欢面塑,喜欢的前提就是感兴趣,然而绝大多数的兴趣并不是天生的,可以在后天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方法进行培养。中小学阶段正是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的启蒙时期和关键时期,教师应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对美术产生兴趣。

非遗民间面塑在造型上具有鲜明的审美特色:夸张别致、生动形象、手法简练,如,面虎形象概括,造型夸张,对其加以夸大和装饰,显得虎虎生威,亲切而憨态可鞠;小羊和小牛同样造型简练,活泼可爱;花卉的造型很逼真,与生活中的花卉几可乱真,显示高超的制作技能和面塑的艺术魅力;却都在或简练、或抽象、或现实的造型形态中达到传神的效果。

在色彩上,民间面塑的色彩丰富鲜艳,如,民间美术中的“五彩”:青、赤、黄、白、黑,民间面塑作品大多运用纯度较高的三原色进行搭配,纯度高,色彩鲜艳;又大多使用互补色进行搭配,色彩对比强烈,彰显了典型的艺术特点,其饱满的色彩与底色形成强烈鲜明的对比,使红色更艳,绿色更鲜,白色更亮。正如民间画诀云:“红要红得鲜,绿要绿得娇,白要白得净”,既肯定色相对比的运用,色彩搭配又体现着朦胧、神秘的原始美,具有现代装饰色彩效果。在作品创作中通过色彩搭配,还可以表达出一种情感,如“红间黄喜煞娘”更是表现了我国古代节日喜庆时的色彩搭配。因此在欣赏活动中,教师的启发紧扣住民间美术的审美特色,必将激发起学生们的欣赏兴趣,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如在欣赏面老虎的活动中,孩子们浅表地描述着面老虎的外观,如何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布老虎稚拙活泼的美感呢?我与学生的对话围绕如下问题展开:“面老虎的头、身体的比例怎样?请你学学它的动作、表情!通过观察和表演,你觉得面老虎是大虎还是虎娃娃,为什么?面老虎身上有哪些颜色?你喜欢明黄的布和五彩丝线搭配吗?为什么?”这些画龙点睛式的问题紧紧围绕面老虎稚拙的形态、明亮的色彩展开,既让孩子们原本宽泛的观察得以深入与升华,又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共鸣,他们觉得面老虎就是一个与自己心灵相通的娃娃,因此积极主动地体味着面老虎的美。在课堂中,我们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欣赏评价体系:

1.作品运用了那些捏制手法?(如:搓、捏、团、压、剪等)

2.作品运用了那些造型特点?(如:夸张、抽象、写实等)

3.作品运用了哪些颜色?以那些颜色为主,色彩怎样搭配?

4.这些造型和色彩想表达一种什么样的作品效果或者感情?

(二)解析非遗面塑象征涵义,引导学生理解文化

学生们熟悉的生活中的“花馍”和节日花馍入手,让学生体验“面”材料的特点,感受到生活中的饮食文化中的面塑艺术,以及在人类发展史中的作用和价值。从花馍中的“子推燕”“蛇盘盘”的学习感受非遗面塑的乐趣;到制作较为复杂的“枣花馍”“羊羔馍”,感受浓郁的民俗文化;在学习制作的同时,注重花馍的造型和艺术效果,让学生乐于实践创意,用自己创作的花馍向亲人表达情感。

面塑花鸟从原色面塑到有色面塑,学生会依据表现对象的色彩自己调和面的颜色,表现题材扩展到生活中的事物,如花、鸟、虫、鱼等,造型要生动、灵巧,色彩搭配合理,富有生活气息,并会在创作中赋以或传统、或现代的制作手法和配饰,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美好寓意,如寓意有福之手、有好运的“佛手”,寓意高风亮节、长寿健康的“菊花”,寓意品质高洁、富贵吉祥的“莲花”等,带着美好的情感进行创作,作品中自然蕴含着一种力量和精神。

面塑动物既符合小动物的性格特点,又富有艺术性、故事性和童话意趣。如,寓意吉祥、神龙活虎的小老虎,赋以夸张的形象,装饰意味的表现,充满古代人们以此表达对孩子的祝愿和期待;勤勉踏实、忠诚憨厚的小牛,被创作成面塑作品也有活泼可爱的特点;嗅觉灵敏、勇往直前的小马,在面塑作品中或者勇敢、或者活泼,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反映灵敏、机智点多的小老鼠在很多传统民俗中都有表现,比如剪纸中“老鼠嫁女”,同样在民间面塑中也可以创作出令人喜爱的角色。动物单元的小动物们被赋予来拟人化的手法,以一定的性格特征和美好寓意为创意,更加展现出在中华历史文明中人们的生活情趣。

在非遗面塑欣赏活动中,学生对民间美术的象征“语言”了解得越来越多,会自发地进行联想,自己去理解作品的民俗内涵。如欣赏虎头鞋时,学生联系经验,知道虎头鞋象征着“虎头虎脑”、“百害不侵”,是祝愿宝宝健康成长的意思。欣赏无锡大阿福时,学生联系年画《五子门神》中的象征手法,知道大阿福寓意“一团福气”。

(三)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深学生审美体验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在精神内涵上一脉相承,各门类的艺术语言是可以相通的,把其他文化艺术交融于民间美术欣赏中,能烘托作品的情感、情调与意味,让作品产生更强大的艺术魅力,加深学生的审美体验。

1.借助传统人物

学生结合生活、学习中的典型人物、历史人物和故事人物进行学习实践,如性格鲜明、勇敢担当的孙悟空;稳健持重、以谋取胜的姜太公;寓意吉祥、富贵长寿的“福星”是寻常百姓中喜闻乐见的美好见证,还有生、旦、净、末、丑戏剧人物、历史人物等,有的作品还可以放在棍上,被称为“棍上面人”,拿在手里,或是插在瓶中,都是一种既有装饰感又有美好寓意的艺术品,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在古老的节日庙会上经常可以看到。同时,也再次提升了学生对材料运用和造型能力要求,会调色,能熟练运用工具刻画点、线、面,表现粗细长短的线条,塑造生动形象的人物作品。

2.借助传统节日

学生在已有面塑制作的基础上,可以结合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寓言故事、传统节日(春节、中秋等)或特殊事件,进行综合创作的探索,要求作品有故事性、有情景感、有寓意、有价值的作品,如“守株待兔”“小猴捞月”“飞夺泸定桥”等,有意识地在节日中开展这些欣赏活动,这样学生带着节日的氛围、对节日内涵的认识来看待美术作品,因而理解体验更为深刻。锻炼学生熟练使用材料的同时,培养学生整体构思创意的意识,创作有时代性、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面塑作品的能力。

通过实施以上欣赏课教学措施,开展的非遗民间面塑欣赏活动异彩纷呈,效果显著,为学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学生学习面塑艺术的造型、色彩和立意,感受民间面塑艺术的魅力,理解蕴含其中的文化内涵。在实践中学生们感受了“面”这一普通又独特的材料,在经过千百年来锤炼,以其独特的风貌所呈现出来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朴素的哲学思想。

综上所述,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内心成长有正面的促进作用,非遗面塑欣赏课不仅要求教师给学生传授专业知识,也要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提高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欲望,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而学生的性格也会变得开朗、变得更加自信。因此,面塑欣赏课,引导学生在造型、色彩、动态或神态等方面鉴赏作品,了解欣赏非遗面塑的价值,启迪学生的智慧,挖掘学生的智力基础,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注重学生的健康全面的发展。

(本文系2021年度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非遗民间面塑在农村中小学美术教学的实践与研究》JCJYC211507037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