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引导,生成精彩——浅谈小学数学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巧妙利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18
/ 2

巧妙引导,生成精彩——浅谈小学数学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巧妙利用

汪萍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恒大南海学校   528244

摘要:数学课堂是师生知识交流、智慧碰撞、充满生成的场所。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课堂的生成,通过师生、生生互动,碰撞出新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及时捕捉“生成性资源”,巧妙引导,激发热情,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让课堂因生成而精彩。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生成 教学资源 巧妙引导

叶澜教授曾指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可能出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园景。”教师作为旅程的引导者,需要有效地整合课堂生成,巧妙引导,才能使学生处于课堂的主体地位,才能使课堂走向高效。如何正确处理生成性教学资源,如何进行巧妙引导呢?我在平时的教学、听课以及教研活动中,总结出以下三种让课堂因生成而精彩的方式:

一、以退为进,“回抛”引导

课堂中有争议的问题大都是非预设生成的,此时教师加入任一方,都会与另一方形成对立。而一旦师生处于争论状态,教学效率将大打折扣,甚至陷入“动态不生成”的状态。面对这种情况,采取“以退为进”的教学策略,“回抛”式引导,即会将“非预设生成”变成课堂中一道亮丽风景线。

案例1: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时,设计练习:一个长方体,长和宽都是5厘米,高是10厘米,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学生根据长方体表面积公式列出算式:(5×5+5×10+10×5)×2。教师表示肯定,接着追问:有没有疑问?此时有学生说出不同的算法。

生1: 5× 10×4+5×5×2

生2: 5×10×5。 针对这两种算法,教师不评判,而采取以退为进,“回抛”式引导,让学生讨论是否正确。很多学生表示赞同生1,有4个侧面积相同,用5× 10×4,上下两个面的面积相同,用5×5×2,再把六个面面积相加就是长方体的表面积。而不赞同生2的算法。但生2同组人员却表示认同。教师让生2具体说一说,他先在黑板上画了这个长方体(如图)指出:这个侧面积为 5×10,有4个相同的侧面,也就是 4 个 5×10;上下两

个底面,其面积为2个 5×5,也可以看成是 5×10,所以,在这个长方体中,其表面积一共包含了5个5×10,也就是 5×10×5。 其他同学纷纷表示赞同,原来他使用了转化的思想,是将两个底面积转化为一个侧面积,这种列式很有创意、且简单。教师带头为他鼓掌,再次追问:还有其它方法吗?此时学生们情绪高涨,很快就有:5×5×10,并解释:将侧面积转化为底面积,由此得出了这个算式。此时教室里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教师大为感叹:学生的创新潜能不仅仅在于教师的一个质疑,他们的脑海中时刻充满了创新的火花!

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难免出现分歧,但分歧也是宝贵的教学资源,当教师面对学生古怪的答案时,不应该主观臆断妄加评价,可适时以退为进,“回抛”式引导,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或许学生的个性化火花会因此而迸发,正是这些意外的生成,加以巧妙引导,才给数学课堂带来了异样的光芒,才促使了学生的深度思考,也会给教师带来灵感和启发,使得“节外生枝”成功演变成为“节外生姿”。

二、相机而动,“启发”式引导

在课堂上,能立足教材,超越教材,产生独特的见解,并勇敢地表达出来,是难能可贵的生成性资源。此时教师只要稍加点拨,引发讨论,启发思考,就能推波助澜,画龙点睛。

案例1: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教师问学生把如何把圆的面积转化成学过的图形的面积?引导学生把圆多次对折后,很像小三角形。 总结出“曲”和“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接下来分小组合作,借助这样的“小三角形”来完成由“曲”到“直”的图形转化!教师展示转化后的作品,大部分学生按照书上的提示,将圆转化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见图片1),教师同样分小组讨论交流图形转化前后的对应关系,最终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但也有个别学生超越教材,产生独特的见解。  

生1:我们小组想把圆转化成一个三角形(见图片 2)                                                                                      

生2:我们想把圆转化成一个等腰梯形(见图片 3)……

师:那你们能根据图形转化前后的对应关系,最终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吗?

教师利用这可贵的生成性资源,启发学生通过“形变等积”的方法,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同时,相互检验了圆面积公式的正确性。本环节教师在学生自由发挥,产生独特见解的基础上,相机而动,“启发”式引导学生,从而使课堂教学向纵深发展,让有价值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巧用学生错误资源,“质疑”式引导

教师从学生的错误中发现教学契机,巧妙地利用错题启发引导,就能化腐朽为神奇。

案例1:在教学《圆的周长》练习课时,有这样一道题目:小明用一根长390厘米的绳子绕树干3圈后,还多出13.2厘米绳子,求树干的直径?学生在解答时,出现两种不同的算法,结果也不同。一种算法是(390-13.2)÷3÷3.14=40(厘米);另一种算法是(390÷3-13.2)÷3.14≈37.2(厘米)。

师:到底哪种才是正确的呢?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多出13.2厘米绳子”的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此,很多学生的回答都是“(390÷3-13.2)÷3.14≈37.2(厘米)”,这时教师就要抓住时机,让学生自己判断是否正确。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用反推方对结果进行验证:树干的直径是37.2厘米,那么树干横截面的周长为37.2×3.14≈116.8(厘米),3圈绳子的长度应该是116.8×3≈350.4(厘米),再加上多出的13.2厘米,350.4+13.2=363.6(厘米)。显然这种方法是错误的。教师还从算式的意义出发,引导学生结合画图分析错因:390÷3表示将绳子平均分成3份,每份的长度是130厘米。

师:每份的长度减去13.2厘米,剩下的是树干横截面的周长吗?多出13.2厘米,是减去1个13.2还是减去3个13.2呢?(如图)

 

学生在教师“质疑”式下,思维产生碰撞,就会发现“(390÷3-13.2)÷3.14≈37.2(厘米)”这一答案是错误的。这就是利用错题资源来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吸收知识。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成性教学资源,教师一定要及时地捕捉这些资源,并合理地加以利用,巧妙引导,生成精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陈讨讨.小学数学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相结合的现状研究——以T 市 J 小学高年级为例 [D].天水:天水师范学院, 2020.

[3]王伟荣.基于生成性理念引领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探究[J]. 学苑教育,2021(14)

[4]王军,李健.例谈课堂教学中生成性资源的利用[J].新 课程(教研版),2019,(04)

[5]毕明芳.构建“有向开放、动态生 成、多元互动”的小学数学课堂[J].现代教 学,202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