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想对你说——小学五年级心理活动课课堂常规的设计与实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18
/ 3

“纸”想对你说——小学五年级心理活动课课堂常规的设计与实施

周恩莲

温州市籀园小学 

 要心理活动课是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而良好的课堂常规是有效开展心理课的保障。以活动体验为主,提倡开放、民主、平等课堂氛围的心理课常常出现各种干扰课堂秩序的现象。本文通过环境创设、评价推动、管理跟进,在实践中探索落实心理课课堂常规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心理活动课、课堂常规、有效策略

心理辅导活动课是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学生心理发展性辅导的重要载体。它不同于其他学科课程,要求创设开放、自由、民主的课堂氛围,在活动中引导学生体验与感悟,从而形成良好的心理素养。这种以活动为主,倡导自由、开放的课堂常常面临很大的挑战,存在各种干扰和失控的现象,无法确保心理课有序的进行。

在一堂以开学适应为主题的心理课上,心理教师带领学生回顾假期生活,按照提问快速回答问题时,有一位学生回答“寒假里我最开心的是一直在放屁”,结果引爆全班哄堂大笑久久不能平静,原本4分钟的活动时间为了调控秩序足足延迟了8分钟。学生还普遍存在,对于自己感兴趣的话题随意插嘴表达自己的看法;对于发言的同学没有倾听的耐心,各顾各地讲话;没有听完游戏规则就贸然行动;有些学生觉得一周一次或两周一次的心理课,不是主科没那么重要随意闲聊,在课堂上看课外书或做手工。各种随意的行为不仅干扰了课堂秩序,而且无形中会让学生感受到周围环境的不安全和不支持,也就无法真诚开放自己的内心参与课堂,这将必然导致教学效果流于表面。

为了保障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实效,让学生真正学有所得,须设定有效的课堂常规,明确课堂的行为边界,才能创设出真正有利于学生心理成长的开放、自由、民主的课堂。

一、利用环境,创设课堂常规

1打造课堂常规硬环境

环境有着场域的力量,无形中给学生带来心理的暗示和影响。理想的心理课堂不仅是活泼的,也是沉静的。在开放投入活动之后,能沉下心来与内心对话,才能引发深入的思考和交流。因此,在心理教室可以创设相应的课堂常规,根据学生心理课出现的普遍问题,做一个明确的规定,让学生有章可循,有法可行。具体可包括6个维度(如图1):(1)场馆礼仪:轻声行走不打闹。课间来到心理教室的部分学生常有高声喊叫、追赶打闹,不但影响了教室里桌椅的摆放,而且躁动的情绪在课前需要很多时间平复。(2)课前准备:调整坐姿深呼吸。引导学生做好学习的身心准备。(3)课堂应急:重要紧急请举手;若不紧急课后报。让学生明确课堂中发生的意外情况如何有序处理,同时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重视,迅速缓和急躁不安的情绪。在实践中,很多学生反馈冷处理后,随着情绪的消退心理冲突也会自然复原。(4)课堂提醒:心飘走了请拉回。针对有些容易走神的学生,课堂中小小的提醒往往学生就会自觉调整。(5)小组合作:椅子轻拿与轻放。这一条针对心理教室所在的客观环境,不影响楼下和隔壁教室学生的学习。(6)课后整理:摆正桌椅并清理。

小 小 行 动 大 大

场馆礼仪

轻 声 行 走 不 打 闹

课前准备

调 整 坐 姿 深 呼 吸

课堂应急

重 要 紧 急 请 举 手

若 不 紧 急 课 后 报

课堂提醒

心 飘 走 了 请 拉 回

小组合作

椅 子 轻 拿 与 轻 放

课后整理

摆 正 桌 椅 并 清 理

表1、心理课堂常规六个维度

以上六项课堂常规有明确的行为指向,对于小学生来说通俗易懂、具体且可操作。心理教师可以在每学期第一节课时强调说明,同时可以把这些常规贴于教室前一侧。对于学生是无意识的暗示,也是发生情况时有意识的提醒。

2.营造课堂常规软环境

小学心理课堂非常重视营造活泼、有趣的课堂氛围,心理教师也特别在乎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兴趣。有些教师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心理课有别于其他学科,快速营造平等开放的气氛,往往会强调“同学们,心理课和其他课不一样,心理课上没有对错,大家可以自由表达,只要真诚就可以……”被许多学生误以为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在课堂中,很多心理教师为了提升自己的亲和力还会过度使用共情和包容,对学生的课堂违规行为没有清晰的边界,甚至通过默许违规来取信学生。结果造成了课堂常规没有底线,学生之间相互模仿,破坏课堂秩序的行为和人数不断升级。

因此,对于心理教师自身需要充分思考到底需要一个怎样的心理课堂,从而明确相应的课堂常规。学生初次接触心理课时,往往抱着新鲜与好奇,急于想从教师的讲解和言行中认识心理课。如果心理教师有备而来,在第一节课给课堂常规定好基调,那么学生就会形成相应的第一印象,“首因效应”将会在日后的心理课中发挥作用。外在环境需要时时清理,心理环境也是如此,课堂常规不仅是贴在墙上,更是在心理教师日常的一言一行中。

二、设计评价,明确课堂常规

1过程性评价中明确课堂常规

心理课的学生评价通常包含两个重要维度:一是学习过程的参与度,指向学习态度;二是学习目标的达成度,指向学习成果。实际上过程性评价的内容往往包含着学生课堂常规的各项指标。心理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个体过程性评价标准的设计,让学生明确各项必要的课堂常规。学生也会因为有了明确的行为标准和获得良好评价的动机,更加自觉去遵守各项课堂常规。心理课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可以包括以下指标:倾听力、表达力、合作力、整理品质和贡献值,形成学生心理课“学习力”评价表(如表2),每节课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记录(如图1)。各项评价都有明确的指标,前四项为二级评价:达成或未达成,最后一项“贡献值”作为开放性指标,强调学生课堂中出现的亲社会行为,如常规的榜样、提供帮助、积极思考等给予学生额外加分。

评价维度

评价指标

计分

倾听力

我倾听,没被提醒。

【“★”:Good job

我充满学习的活力!】

【“○”attention

我需要调节自己,做更好的决定!】

*【“/”:该同学没来!】

表达力

我思考,主动举手。

合作力

我参与,小组讨论。

整理品质

我整理,摆正桌椅。

贡献值

我贡献,实践分享、课堂榜样、提供帮助等。

加分:1、2、3……

表2、指向课堂常规的过程性评价指标

课堂常规的落实需要明确的行为评价指标,且便于小学生理解。同时要根据课堂的现实状况,抓住要点,不能太过繁琐,才能有效执行。此外,心理课提倡学生参与制订课堂公约,这在小团体辅导中实施方便,而对于身兼十几个班级的专职心理教师,且面对各种出其不意想法的小学生而言,达成大范围学生一致的课堂公约比较耗时。因此,心理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已有课堂经验,不断总结修进改良,形成真正有利于课堂、简明易行的课程常规,向学生逐项说明并与学生确认。

2.整体性评价中推动课堂常规

心理课课堂常规既可以通过个体过程性评价的设计来落实,也可以通过班级整体性评价来推进。小学生具有强烈的班级荣誉感,特别重视班级间的竞赛评比。当心理教师在课堂上给予全班常规肯定时,学生们往往表现得更好。因此,学生个体性评价的指标,可以转化为集体性的课堂公约,呈现出心理课堂常规的特殊风格。例如:倾听力“专心倾听、尊重不同”;表达力“用心感受、真诚表达”;合作力“相互鼓励、不加评判”;“不报姓名,只说事情”指向学生经常出现的对号入座现象。对于这四项心理课堂常规,心理教师要及时给予激励性评价,反馈给班主任肯定全班学生或纳入学校的班级常规评比。

课堂常规的整体评价,还可以通过设计相应的记录表来持续跟踪该班常规情况(如图2)。记录表包括:课节、课题、纪律常规、课后整理。纪律常规标准5分,可以增减分数并写明备注,如本班倾听力加分,或者某几位同学上课多次讲话下次课提醒。课后整理没有完成的小组记录组别。课堂上,心理教师可以设置两位管理员,一位负责课堂“学习力”评价表的收发;一位负责课堂常规的课后登记。每个班级的课堂常规记录表张贴于心理教室的相应区域,便于教师持续跟踪反馈,也便于学生客观了解。特别对于专职心理教师,一般跨段教学且授课班级数多,往往很难跟进关注并落实常规。

三、跟进管理,落实课堂常规

1课前反馈课堂常规

心理课两周一节跨时较长,再加上小学生玩心大、记性小的特点,常常上一节课落实的课堂常规,到了第二节课就忘记了,重蹈覆辙的违规现象比比皆是。事后的责罚不如事先的提醒与强调。心理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常规记录表,在课前向全班反馈上一节的表现,简明肯定亮点或说明加油点,比如:上节课我们班6星,发言积极继续加油。如果是个别违规学生,那么需要课前私下提醒,可以给学生看上节课记录表中自己的承诺,并鼓励“这节课加油!”少一些讲道理,多一些事实的呈现,学生都会有所警觉信守承诺。一点点提醒、一次次改进,在持续的关注中学生的某一方面常规逐渐形成。

2课中强化课堂常规

课堂中,心理教师可以通过评价语进行课堂常规的强化。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教师对其分享的内容可以“价值中立”,不作对错的评判,但可以从学生看问题的方式,表达的方式等方面给予常规的正向引导。“你的回答很真诚,感谢你的分享”,“谢谢你的等待,给课堂带来了安静”,“你们小组一个一个轮流发言,很有秩序”等。对于大部分学生,教师的榜样树立和提醒常常有立竿见影的作用。而对于常规薄弱学生和特殊学生影响不大,他们才是课堂常规最需要关注和帮助的对象。心理教师要适当降低要求,时不时地要给予肯定,强化正向行为,比如在该生相对持久倾听时,竖一个大拇指。这类学生出现较小的违规行为时,可以眼睛注视并用动作提醒,比如看着他,摇摇头。学生也会因为感受到特别的照顾,更愿意调整自己的行为。

3课后跟进课堂常规

当课堂中多次出现或较为严重的违规行为时,心理教师需要在课后及时了解情况并做好跟进。有些学生会因为同伴打扰影响课堂;有些学生会因为课间冲突带有情绪;有些学生急于表达寻找关注;有些学生提前完成了小组任务无所事事带来各种干扰等。同样的违规行为背后有不一样的原因。心理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处理,或澄清误判,或引导学生提升问题处理技能,承认违规事实的学生需要承担自然后果,用行动表达自己改变的决心。在此,心理教师无需讲太多令学生反感的道理,让学生直接体验后果,再加上一些鼓励,比如“我看到了你的诚意,下次注意哦!”让学生体验后果往往比讲道理的效果要好。

课程常规是有效落实心理课的保障,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载体。常规的设计与实行要明确、具体、可行,适合小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能力范围。在环境中暗示强化常规,在评价中细化明确常规,在管理中跟进落实常规。心理教师建立班级常规档案,持续性地关注,一点点地改进,自然就会逐渐形成良好的心理课堂常规,学生们从而也会体会到心理课堂有序而深入的魅力。

参考文献:

[1]于静秋.“和善而坚定”地维护小学心理课课堂秩序.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9(23)53-54.

[2]张英.建立活而有序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秩序.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5(4)119-120.

[3]陈艳.当心理课遇上“嬉皮客”.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7(5)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