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心脏病学及抗肿瘤药物的心脏毒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18
/ 2

肿瘤心脏病学及抗肿瘤药物的心脏毒性

李佳

山西医科大学,山西省太原市,030600

【摘要】在我国医疗水平与临床所用技术不断进步的基础下,各类肿瘤的治愈几率大幅提高,患者的生存几率与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但有关研究显示,许多肿瘤患者在接受治疗时,其心血管健康状况将受到一定影响,从而导致患者的长期发病率与死亡几率受到一定影响,已成为影响肿瘤治疗预后效果的关键因素。针对以上特性,诞生了一门全新的学科,即肿瘤心脏病学,该学科的主要目的如下:医护人员在对癌症患者进行治疗时,保障并提高患者的心血管健康。

【关键词】肿瘤心脏病学;抗肿瘤药物;心脏毒性

肿瘤作为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类型,具有较高的患病几率,比较近年来我国肿瘤的患病人数与疾病占比后可知,该疾病的发展情况呈上升趋势,疾病占比与死亡人数有所上升[1]。个别肿瘤患者在治疗前就已患有心血管疾病,医护人员在为以上类型的患者选择治疗手段时,应对利弊情况进行有效分析[2]。以上现象与证据表明了心脏病同癌症间具有较为紧密的关联,二者可共同存在老年人。因此,本文将对肿瘤心脏病学进行有效阐述,并对抗肿瘤药物导致的心脏毒性机制与影响进行探讨,以期为后续治疗与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1.  肿瘤心脏病学的含义

1.1  肿瘤心脏病学的含义

肿瘤心脏病学(Cardio-oncology/Onco-cardiology)是指识别、预防并有效医治肿瘤患者在治疗时所产生的心血管并发症的一门学科[3]

1.2  肿瘤心脏病学的发展背景

肿瘤心脏病学的诞生时间为20世纪60年代,诞生背景为蒽环霉素的广泛使用,该药物可有效治疗肿瘤,但治疗途中易产生一定的心脏毒性。随着人们对相关研究与治疗的深入探讨,使得其能有效分析癌症治疗的筛选、预防同心血管副作用间的实际关系,建立了肿瘤学与心脏病学合作探讨抗肿瘤药物心脏毒性机制的关系。

  1.  抗肿瘤药物的心脏毒性

2.1  抗肿瘤药物的心脏毒性发展背景

现阶段,临床上多将肿瘤治疗的心脏毒性分为化学药物与放射治疗2类,其中化学药物治疗主要包含2种类型,分别为I、II型。I型是指患者在治疗后,其心肌细胞内存在着心肌坏死(剂量依赖)与大面积损伤,且以上损伤不具备可逆性,以上毒性多由蒽环类药物引起;II型是指由分子靶向治疗药物所引起的心脏毒性,且同药物剂量间无实质性的联系,该种损伤具有可逆的特点,同时不存在细胞坏死[4]

2.2  常见抗肿瘤药物作用于心脏的毒性反应

①蒽环类药物。蒽环类药物为临床上最常用来研究心脏毒性反应的抗肿瘤药物,临床效果较为突出。在临床应用时,其应用效果将受到其剂量依赖性毒性反应的影响。该药物导致的心脏毒性具有多重机制,可通过多种途径产生活性氧,导致患者产生氧化应激。

②VEGF信号通路酪氨酸激酶抑制剂。VEGF信号通路抑制剂可有效对抗肿瘤,但其治疗效果常受到左心室功能不全或高血压等疾病的影响,并导致患者产生一定的心脏毒性反应。常见的VEGF信号通路抑制剂分别为舒尼替尼与索拉非尼,两种药物的作用机制有所不同,均会导致患者产生心脏毒性反应[5]

  1.  常见心脏心血管毒性类型

3.1  心功能不全

心功能不全的种类较多,其中较为常见、患病频率较高的疾病种类为心力衰竭或心室功能不全(左)等,若患者长期服用I类抗肿瘤药物(蒽环类药物),将增加其患有心功能不全的几率。

3.2  心肌缺血

若患者长期服用紫杉等抗代谢药物,将有可能导致患者产生心肌缺血。不同类型抗代谢药物的效果有所不同。此外,有关研究显示,胸部放疗的危害性较大,将增加患者患有心脏疾病与死亡的几率,分析其原因为放疗将对患者冠脉与内皮细胞造成一定损伤,从而导致其患有心肌梗死或冠脉疾病的几率[6]

3.4  血栓栓塞

肿瘤患者治疗过程中,其静脉等部位产生血栓栓塞的几率较高,患者具有较高的致死率。患者在接受化疗时,将导致其血液在血管内发生凝固,从而产生一定的血栓,并导致患者产生血栓栓塞。此外,烷化剂等抗肿瘤药物将改变患者内皮细胞,并使某些粘附分子的表达谱发生改变,从而使得细胞间或细胞基质间内皮细胞的完整性发生改善,并加剧患者血栓的形成[7]

  1. 减少肿瘤治疗心血管毒性的应对措施

4.1  改善认知差距

为促进肿瘤心脏病学的有效发展,减少肿瘤患者治疗途中的心血管毒性,肿瘤学专家与心脏病学专家应对患者治疗过程中存在的风险与效益进行有效衡量与评估,准确意识到各种药物与治疗方法的潜在毒性,并结合患者自身的心脏风险,为患者选择针对性与可行性较为突出的治疗方法。

4.2  监测肿瘤治疗相关的心血管毒性

为有效控制并降低肿瘤患者治疗途中的心血管毒性,专家与医护人员应对患者治疗后的基本指标、相关症状等进行密切监测,并对患者疾病并发状况、药物(具有心脏毒性)积累剂量等因素进行有效评估,从而达到密切监测治疗途中心血管毒性的目的,若患者心血管毒性较为严重,则应立即对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8]

4.3  心血管毒性的治疗

为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降低其死亡几率,专家及医护人员应结合患者的患病情况、并发症患病状况与心血管毒性等因素,对其进行治疗。此外,为提升治疗的针对性与效果,临床在为患者进行治疗时,应将心脏心血管毒性类型作为基本依据,对其开展治疗与干预。

  1. 讨论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肿瘤患者的生存时间有所延长,但患者在治疗途中存在着较大的潜在副作用,其患有各类并发症的几率较高,从而导致患者的生存质量有所降低。肿瘤患者在接受治疗时,存在着一定时期(短期或长期)的副作用,且以上副作用同患者心脏与循环间具有较为紧密的联系,可导致患者产生心脏病或加重原有的心脏疾病[9]。针对以上特性,为降低肿瘤患者的死亡几率,改善其生存质量,并将心脏损伤程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专家与学者应加深对肿瘤心脏病学的探讨,对抗肿瘤药物的心脏毒性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 王跃涛. 重视核素心脏显像在监测肿瘤放化疗所致心脏毒性中的应用[J]. 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2019,39(10):577-580.

[2] 李艳阳,王云姣,韩德军,等. 基于数据挖掘的中医药治疗抗肿瘤药物心脏毒性用药规律研究[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2,28(1):138-141.

[3] 李艳阳,孙海燕,姜战胜,等. 中医药防治抗肿瘤药物心脏毒性的研究[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8,24(11):1602-1606.

[4] SPALLAROSSA PAOLO, MELIOTA GIOVANNI, BRUNELLI CLAUDIO, et al. Potential cardiac risk of immune‐checkpoint blockade as anticancer treatment: What we know, what we do not know, and what we can do to prevent adverse effects[J]. Medicinal research reviews,2018,38(5):1447-1468. DOI:10.1002/med.21478.

[5] 苏暄. 从作用机制扼住抗肿瘤治疗心血管毒性的"源头" ——大连医科大学副校长刘强教授访谈[J]. 中国医药科学,2017,7(1):1-4.

[6] 刘少烽,莫思燕,黄世香. 从肿瘤心脏病学探讨恶性肿瘤与心血管疾病及药物干预相关性研究进展[J]. 中国肿瘤临床,2019,46(21):1126-1129.

[7]SAAD, ENTSAR A., HASSANIEN, MOHAMED M., EL-IBAN, FATEN W.. Nickel(II) diacetyl monoxime-2-pyridyl hydrazone complex can inhibit Ehrlich solid tumor growth in mice: A potential new antitumor drug[J]. Biochemical and Biophysic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2017,484(3):579-585.

[8] 杨安琪,张运,张梅. 世界超声心动图联盟(WASE)心脏超声正常值对抗肿瘤治疗相关心肌损伤超声评估指标的潜在影响[J].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21,30(1):15-19.

[9] 余琳,李广平,周长钰,等. PD-1/PD-L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致心脏毒性的研究进展[J]. 肿瘤防治研究,2021,48(8):794-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