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底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下盆底训练法对产后康复的临床护理效果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18
/ 2

盆底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下盆底训练法对产后康复的临床护理效果观察

孙嘉雯

上海市普陀区妇婴保健院 200063

[摘要]

目的 探讨盆底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盆底训练法对产后康复的临床护理的应用效果。

方法 筛选90例产妇进行分组观察,各45例。观察组以自愿行盆底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盆底训练法的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以常规产后宣教指导。对比两组产妇产后吧盆底康复功能康复情况。

结果 观察组产妇康复治疗有效率97.78%(44/45),高于对照组88.89%(40/45)。不良情况发生率6.67%(3/45),低于对照组20.00%(9/45),组间差异显著(P<0.05)。

结论 盆底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盆底训练法对产后康复的临床护理中,可能提高产妇盆底功能恢复效果,快速改善产妇临床症状,减少不良事件发生。

[关键词] 盆底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盆底训练;产后;盆底康复护理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FPFD),因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易造成社交障碍,妨碍日常生活,故被称之为“社交癌”。其主要症状有盆腔器官脱垂(POP)、压力性尿失禁(SUI)、急迫性尿失禁(MUI)、尿储留(UR)、慢性盆腔痛(CPP)、性功能障碍(FSD)、粪失禁(FI)等。疾病发生主要因盆底组织损伤、衰老、退化等因素导致病理改变,引起的各种盆底功能障碍。诸多的病因中,妊娠及分娩是导致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

本研究探讨盆底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下盆底训练法对产后康复的临床护理效果观察。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21.6-2022.6期间我院90例自愿接受产后盆底康复治疗的产妇为本次研究对象,对照组45例产妇,年龄分布23-41岁,平均年龄(33.1±3.2)岁。观察组45例产妇年龄在24-40岁,年龄均值(32.8±4.2)岁。两组产妇资料差异(P> 0.05),具备统计比较价值。

1.2方法

对照组常规产后宣教指导(具体写几点):由护理人员指导产妇进行产后恢复期注意事项,讲解相关健康教育内容[2]

观察组产后康复治疗:护理人员在基础上护理的基础上进行盆底肌肉训练(Kegel指导,与产妇、家属沟通讲解盆底康复锻炼注意事项。结合产妇实际情况、行为习惯等,产后42天之后综合性评估产妇盆底功能情况,与医生沟通制定为期6周的盆底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下盆底训练法治疗方案。

指导盆底肌训练(又称Kegel运动):排空膀胱后,取坐位、站位、卧位均可,第一步:缓慢收缩会阴及肛门最大持续5-10s,缓慢放松持续5-10s,腹部肌肉不用力,如此反复,连续座10-15min;第二步:最大力度快速收缩会阴及肛门3-5次腹部肌肉不用力,然后休息6-10s,继续快速收缩放松,连续做10-15min.每日各做3次,连续2个月。

盆底电刺激联合盆底训练:使用麦澜德盆底治疗仪MLD-B4S(电击频率参数设置为10-80Hz之间,脉宽参数为30-720us[3])进行治疗,以患者有肌肉收缩或者跳动感但无疼痛感为最大刺激电流强度为判定依据,治疗期间,以患者的盆底肌力改善为依据调整电流参数。每周2-3次,以15次为1疗程,持续8周。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产妇会阴肌力、肌纤维疲劳度、残余尿量改善差异,以及腰骶部疼痛、子宫脱垂、压力性尿失禁发生情况差异。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软件SPSS24.0统计处理,数资均值、百分比为“x±s”、(%),t和 x2检验[4]。P< 0.05表示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对比两组产妇功能恢复情况

观察组产妇恢复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组间差异体现统计价值(P<0.05)。详见表1。

表1 组间会阴肌力、肌纤维疲劳度、残余尿量差异(x±s

组别

例数

会阴肌力

肌纤维疲劳度(I类)

残余尿(ml)

观察组

45

3.9±1.1

3.6±0.38

<100

对照组

45

2.7±1.3

6.4±0.83

<400

2.2对比两组产妇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观察组症状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统计学差异得到体现(P< 0.05)。详见表2。

表2两组主要症状改善差异(%)

组别

例数

腰骶部疼痛

子宫脱垂(I度)

压力性尿失禁

总发生率

观察组

45

4

2

0

13.33%

对照组

45

10

5

3

40.00%

3讨论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FPFD),是中老年女性的常见疾病。该疾病贯穿妇女的生命周期,是影响女性身心健康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发现,45-55岁是女性盆底功能障碍(FPFD)的高发年龄,发病率约为20%~40%,且发病率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

疾病发生主要因盆底组织损伤、衰老、退化等因素导致病理改变,引起的各种盆底功能障碍。妊娠、分娩、产后过早参加体力劳动;衰老,尤其进入绝经后;慢性咳嗽、慢性肥胖、持续负重或便秘造成腹腔压力增加等因素而发生异常,影响盆腔脏器(主要是膀胱、子宫、直肠)位置与功能变化。

诸多的病因中,妊娠及分娩是导致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尤其是第一次妊娠和分娩【1,2】。

妊娠及分娩是女性的特殊生理阶段。妊娠、分娩阶段由于子宫增大、重力牵拉等,造成盆底组织损伤、激素水平变化,导致盆底支持结构减弱,增加盆腔器官脱垂风险。尤其是阴道分娩后周围组织受到极度牵拉发生损伤,引起盆底组织松弛会阴部神经受损、会阴肌力下降等,所以进行产后康复治疗恢复盆底功能尤为重要。

研究发现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病过程中,盆底电生理特性改变是盆底组织损伤较早的阶段。 早期仅表现为盆底支持组织的生化和电生理改变,随着损伤的进一步发展出现结构与功能性的改变,最后才出现症状。早期以盆底电生理为基础治疗,可以帮助修复盆底组织损伤,配合kegel训练法促进盆腔功能恢复。

上述相关数据显现观察组进行产后康复治疗后,产妇会阴肌力、肌纤维疲劳度、残余尿量改善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P< 0.05)。由专业护理人员宣教、指导,引导产妇学习正确的盆底肌肉收缩锻炼。盆底肌训练法为无创、安全、有效的盆底康复手段,修复包含肌肉、筋膜、韧带因分娩所受到的过度牵拉,减少对盆底功能造成可逆或不可逆的伤害。依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不同频率的电刺激,唤起本体生物反应提升治疗效果。产后康复治疗可修复盆底组织结构和功能性损伤。文中观察组进行盆底肌康复治疗,对其产妇进行电刺激配合仿生物反馈下盆底肌训练,有效避免阴道前壁脱垂,以及压力性尿失禁情况,有效缓解产后腰骶部疼痛。观察组进行产后康复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好于对照组(P< 0.05)。说明产后康复治疗能大幅度改善产妇子宫复旧状态,降低影响产后恢复的阻碍因素,减少产后漏尿等现象发生。

“Kegel运动”具备不受体位、地点和时间限制的特点,妊娠期及产后女性无明显禁忌症。但盆底肌肉训练因为动作单调、训练过程枯燥乏味,部分产妇不能很好地坚持,缺乏有力的监督和管理措施。护理人员告知训练的重要性、并进行有效指导,提高患者能动性,增加了患者的居家训练的依从性,使产后康复更有效。

综上所述,随着现代医疗技术不断完善,产后康复治疗在修复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显现一定优势,盆底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盆底训练法这一产后盆底康复模式临床有可行性。

参考文献

[1]顾桂芳.产后康复治疗仪联合早期护理对剖宫产产妇乳房胀痛及泌乳的影响[J].医疗装备. 2022,35(18):139-141.

[2]郑卫敏.产后康复治疗仪联合护理干预对产妇产后乳房肿胀和泌乳的影响[J].医疗装备. 2022,35(14):168-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