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控制及敏感指标在提升神经内科优质护理质量中的效果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18
/ 2

质量控制及敏感指标在提升神经内科优质护理质量中的效果观察

张光娥

聊城市退役军人医院  山东 聊城  252000

摘要:目的:探究在提升神经内科优质护理质量中实施质量控制及敏感指标的有效性。方法:将本院神经内科收治的79例患者作为本次观察对象,并结合护理干预模式的不同分别设立常规组及研究组,针对常规组39例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质量管理,针对研究组40例患者实施质量控制及敏感指标的优质管理,对比两组神经内科患者的护理质量水平。结果:研究组患者管理后的满意度评分、科室护理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常规组患者(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研究组管理后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和院内感染发生率低于常规组(P<0.05),统计学有意义。结论:在神经内科护理质量管理过程中实施质量控制及敏感指标的优化管理有效性较为显著,从整体上提高科室内的护理质量水平,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促进患者预后。

关键词:质量控制;敏感指标;神经内科;优质护理质量;院内感染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逐渐提高,在接受治疗过程中患者也明显提高了对护理服务质量的要求,患者明显增加了护理需求,所以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优质护理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现阶段,每位医护工作者需要持续且长期坚持的一项重要工作为优质护理服务,在开展护理服务期间,需要持续改进各个环节的服务质量,从而获得显著的护理效果,使患者的护理需求得到充分满足。

质量是医疗界的永恒话题,而衡量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就是护理质量。而护理敏感指标的选择是护理质量评价的关键。护理质量敏感指标是指为了定量评价和监测影响护理结果的护理管理、临床实践等各环节而制订的指导护士照护患者和组织促进的监测评价标准。敏感指标主要分为结构指标、过程指标、结果指标。好的护理敏感指标应该具备重要性、敏感性和预后相关性、专科性4个特征。

神经内科属于医院中较为重要的科室之一,从事神经内科各项疾病的研究、控制、治疗和护理等工作。但在实际的神经内科护理过程中由于医院环境较为特殊,神经内科患者的病情状况、病情严重程度等存在一定的差异,使得护理工作难度不断上升,极易引发一系列不良事件及问题和院内感染现象的发生,不利于患者预后及科室护理质量水平的提高。因此,在护理管理过程中实施有效的优化管理措施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分析质量控制及敏感指标在提升神经内科优质护理质量中的临床效果,本院神经内科针对收治的79例患者展开了对比管理观察。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将本院神经内科2021年1月至12月期间收治的79例患者作为本次观察对象,并结合护理干预模式的不同分别设立两组。常规组39例,男性23例,女性16例,年龄50岁~78岁,平均年龄(63.24±4.32)岁;研究组40例,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龄51岁~79岁,平均年龄(65.38±4.67)岁。参与本次观察的神经内科护理人员均为同一批,共18人。统计学处理两组神经内科患者的资料,结果显示差异小(P>0.05),无统计学意义且可比性高。

1.2方法

1.2.1针对常规组

39例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质量管理,包括较为基础的环境管理、用药管理、病情管理等常规管理措施。

1.2.2针对研究组

40例患者实施质量控制及敏感指标的优质管理,具体如下:(1)优化质量控制:在神经内科成立品管圈小组,科学合理的对神经内科护理人员进行分组,设立一名组长,在组长领导下每周组织会议一次,分析及讨论神经内科工作质量问题、存在的不足之处和隐性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和改善对策。还应在管理过程中规范消毒作业操作,要求病房每天通风8h以上,遵医嘱为患者实施相应的巡房管理,巡房过程中应建立工作日志,对患者病情及康复进程仔细的记录。在管理过程中还应实施PDCA管理制度,通过计划、实施、检查及优化处理等管理环节,最大程度上提高管理的有效性及质量。(2)敏感指标:结合神经内科质量控制措施的要求,设定5个敏感指标,包括住院感染发生率、患者的满意度、护理人员的实践操作能力、用药的安全性及患者情绪和心理的控制等等。通过每个月定期问卷调查的方式统计患者的满意度;采用SAS量表及SDS量表对患者的情绪和心理进行评分,总结患者情绪评分的平均值,了解差值信息。护理人员实践操作能力采用每个月定期考核的方式统计和强化护理人员的护理技能。用药安全性及住院感染率等以实际护理工作记录为基础进行统计。结合5个敏感指标对神经内科的管理质量进行优化处理及改善。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神经内科患者护理管理后的满意度评分、科室护理质量评分、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及院内感染发生率等指标之间的差异。(1)科室护理质量评分:包括护理制度、护理安全管理、护理文书、护理执行等进行评分,总分100分,分数越高科室护理质量水平越高。(2)护理不良事件:包括神经内科的压疮、感染等一系列安全事件。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表示,进行χ

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进行t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及院内感染发生率

两组神经内科患者护理管理后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及院内感染发生率之间的差异较为显著(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神经内科患者护理管理后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及院内感染发生率[n(%)]

组别

例数(n)

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

院内感染发生率

常规组

39

10(25.64)

8(20.51)

研究组

40

3(7.50)

2(5.00)

t

-

4.73

4.30

2.2满意度评分、科室护理质量评分

两组神经内科患者护理管理后的满意度评分、科室护理质量评分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常规组与研究组神经内科患者护理管理后的满意度评分、科室护理质量评分(±s)

组别

满意度评分(分)

护理制度

护理安全管理

护理文书

护理执行

护理质量评分(分)

常规组(39/18)

85.46±3.69

85.79±3.59

78.45±5.26

9.74±6.33

82.15±5.10

83.37±5.10

研究组(40/18)

93.13±3.33

95.10±3.63

85.63±4.45

86.35±5.16

91.12±4.69

92.15±4.56

t

9.70

-

-

-

-

8.07

P

0.00

-

-

-

-

0.00

3讨论

据统计,全球一年内手术死亡或发生并发症数量分别高达100万和700万,建立护理质量控制及敏感指标可使围手术期死亡率降低40%,手术并发症总发生率降低。研究发现,发达国家研究者在理论研究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构建临床科室护理质量控制及敏感指标体系方面已较为完善。国内对临床科室敏感指标的研究较少,主要研究手段为文献回顾及专家函询,缺乏一定的临床实践支持。同时,国内信息化支持有待完善,部分指标数据收集困难,可操作性不强。构建临床科室护理质量控制及敏感指标体系,有利于护理管理者明确下一步管理目标,提高其可执行性,采取前瞻性的护理管理措施,提高临床科室护理质量。

神经内科患者数量较多且种类繁杂,极易导致患者发生压疮、感染、营养不良及肌肉萎缩等不良事件,不利于患者预后。因此,在神经内科实施优化质量管理的护理措施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结果表明,实施质量控制及敏感指标优化护理管理的研究组,神经内科患者管理后的满意度评分、科室护理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实施常规护理管理的常规组,且常规组管理后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及院内感染发生率相对于常规组明显更低,说明在神经内科患者的护理质量管理中实施质量控制及敏感指标的有效性较为显著。

综上,质量控制及敏感指标在提升神经内科优质护理质量中的效果较为显著,建议在日后的神经内科护理管理中加以推广。

参考文献:

[1]宋佳欢.循证护理在神经内科重症护理质量控制中的应用[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8(4):128.

[2]魏征,杨海新,赵春红,等.集束化护理在神经内科重症护理质量控制中的应用[J].当代医学,2021,27(26):185-187.

[3]胡晓芳.分级质量控制体系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兵团医学,2021,19(2):72-74.

[4]饶柳妹,张文兵,叶诗萍,等.闭环护理管理模式在神经内科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21,19(3):394-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