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在本科基础护理学教学中的设计及应用效果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18
/ 2

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在本科基础护理学教学中的设计及应用效果研究

陈亚南

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   453003

摘要:目的:研究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本科基础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2020级本科护理学专业500人(实验组)和2019级本科护理学专业521人(对照组)为研究对象;对照组在《基础护理学》的教学中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观察组在《基础护理学》的教学中采取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待课程结束后,对两组学生进行理论考核、实践考核以及评判性思维能力的考核。结果:观察组学生的理论成绩和实践操作成绩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学生在课程结束后的评判性思维能力(CTDI-CV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本科基础护理学课程教学中应用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值得推广。

关键词:基础护理学;微课;翻转课堂;评判性思维能力

微课又被称为微课程,是指以单一知识点为教学内容,通过简短的音视频等多媒体形式表现并结合学习任务的教与学的全过程[1]。翻转课堂则是学生借助教师的教学视频等学习资料,在课前自学并完成课前作业,在课堂上师生一同进行作业答疑、协作探究、互动交流等活动的一种教学模式[2]。将微课与翻转课堂结合起来应用能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基础护理学是护理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主干课程之一,是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核心课程之一。本研究以护理学专业学生为对象,探索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基础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总结如下。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2020级本科护理学专业500人(实验组)和2019级本科护理学专业521人(对照组)为研究对象,对照组学生中,其中男10名,女511名,年龄在17~20岁,平均(18.43±0.33)岁。实验组学生中,其中男8名,女492名,年龄在18~20岁,平均(18.46±0.30)岁。两组学生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学生均在第二学年的2个学期中讲授《基础护理学》这门课程,其中理论课程共有48个学时,实践课程有88个学时,且两组学生的课程均由同一教师任教,且两组的教学任务、重难点、目标一致。对照组学生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也即在理论课程上以教师的课堂讲授为主,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为辅;在实践课程上以观看实操视频、教师示范教学以及学生组成小组练习、教师总结为主。观察组学生采用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分成三个阶段:(1)课前准备阶段。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课程标准等提前制作好下一节课需要用到的微课,并以任务单的形式向学生发布,任务单即是问题导向,帮助学生了解下一堂课程的内容、学习目标、重难点。要求学生至少提前一周预习和自主学习,并且将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提交,教师则在上课前总结归纳学生预习中遇到的问题,以便于调整课堂教学内容和进度。对于实践课程,在课前准备阶段学生还需结合教师布置任务单中的临床案例组成小组进行角色扮演。(2)课中教学阶段。对于学生预习阶段出现的普遍问题在课堂上进行内化学习解决,理论课程以课堂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方式为主。而实践课程则以教师示教、学生个人或多人演示操作、小组角色扮演、情景再现以及小老师带教等方式为主,最后教师进行点评和重点示教,为学生答疑解惑,并补充新的知识点。(3)课后巩固阶段。教师给学生提供新的教学课件和微视频,并布置新的任务单,要去学生在课后自主学习巩固,同时主动搜集与课中教学内容相关的临床案例、医疗事故案例等资料知识,还可以小组形式进行微视频的拍摄,完成实践报告等,在遇到疑问时刻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询问教师,获得解答。

1.3 观察指标  (1)在每学期课程结束后对两组学生进行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考核(最后得分为两个学期考核得分的平均分),其中理论课程的试卷以客观题、主观题和讨论题组成,实践课程考核以标准化病人结合病例进行,学生以抽签的方式选择考核的项目。理论和实践课程的满分均为100分。(2)评判性思维能力评分:在课程开始前后分别采用评判性思维量表(CTDI-CV)评估,该量表共有70个条目,总分为70~420分,当得分≥280分时为正性评判性思维能力,得分≥350分表明评判性思维能力较强,得分<280分表明评判性思维能力较弱。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3.0软件进行数据资料的检验,计数数据的比较采用x2检验,计量数据的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的考核得分比较  实验组学生的理论成绩和实践操作成绩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两组的考核得分

组别

例数

理论成绩

实践操作成绩

实验组

500

89.4±7.6

91.1±8.3

对照组

521

82.3±8.6

84.0±9.5

t

/

13.957

12.696

P

/

0.000

0.000

2.2 两组的评判性思维能力评分比较  实验组学生在课程结束后的CTDI-CV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的评判性思维能力评分[CTDI-CV量表]

组别

例数

课程开始前

课程结束后

实验组

500

218.4±14.5

334.5±24.8

对照组

521

219.6±15.0

285.8±21.1

t

/

1.299

33.841

P

/

0.194

0.000

3 讨论

在本科护理学专业学生的《基础护理学》这门课程是综合性的应用学科,该门课程教学的目标不仅要将理论知识和实操技能教给学生,还要帮助学生内化知识、拓展升华知识,实现知识网络的构建。但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常因课时安排紧张、教师临床经验不足、实操环境差、教学条件限制等原因影响了教学效果。而随着微课、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方式在教学中的应用,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势也日益凸显。在《基础护理学》的教学中,这一教学模式的应用突出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课前预习、讨论,课后知识巩固。在课前阶段,学生通过教师的教学课件、微视频以及发布的任务单等进行预习和自主学习。学生带着问题去反复观看微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通过微视频中创设的各种临床案例和情景进行角色扮演等,在与其他学生交流和扮演的过程中深入了解学习的内容、重难点等,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而且在这一教学模式中师生、生生互动不再局限于课堂,课下交流、个性化指导更多,教师也不再是课程内容的单纯传授者,更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果[3-4]。本结果显示:实验组的理论成绩和实践操作成绩均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更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本结果显示:实验组在课程结束后的评判性思维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该教学模式的课前准备阶段学生不仅要通过教师的微视频、教学课件等进行预习和自主学习,同时还需要主动去图书馆、互联网等渠道查阅资料,这一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在学生组成小组讨论交流过程中也利于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遇到问题时咨询教师答疑解惑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随着学生各方面综合素养的提高,将这门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逐渐内化成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在本科基础护理学课程的教学中应用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王淑荣,王丽芹,郭闯,等.基于微信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我校护理本科生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9,16(25):61-64,78.

[2]程婧,吴月红,黄丽,等.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在健康评估理论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9,18(5):506-509.

[3]冯俏,张正祥,刘晓斌,等.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在本科基础护理学教学中的设计与实践[J].中华护理教育,2020,17(11):995-1000.

[4]宁静,李青文.基于微课程的翻转课堂模式在"基础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沈阳医学院学报,2017,19(5):458-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