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微创小切口固定平台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前内侧骨关节炎的  早期临床疗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18
/ 2

探讨微创小切口固定平台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前内侧骨关节炎的  早期临床疗效 

龚礼

  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洪都中医院红谷滩分院  330000

【摘要】目的:对微创小切口固定平台单髁置换术在膝关节前内侧骨关节炎疾病治疗中的早期临床疗效进行研究。方法:将我院自2021年5月到2022年4月所接诊的实施微创小切口固定平台单踝置换术的42例膝关节前内侧骨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其疾病治疗的效果。结果:所有患者的手术皆获得成功,手术平均时间为(82.19±11.07)min,术中平均失血量为(96.11±16.52)ml,切口平均引流量为(155.21±29.54)ml。术后对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未发现假肢松动等症状,未出现感染等并发症。最后一次随访时的KSS、ROM均高于治疗前,而VAS、WOMAC低于治疗前,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膝关节前内侧骨关节炎患者实施微创小切口固定平台单踝骨置换术治疗,疗效甚佳,能促进患者膝关节功能的改善,可在临床上广泛推行。

【关键词】膝关节前内侧骨关节炎;微创小切口固定平台单踝置换术;效果

膝关节炎是临床上一种较为常见的骨科疾病,其在骨关节炎中占有较大比重,而在膝关节炎中,前内侧骨关节炎又是较为多发的一种类型,指的是膝关节内侧间室的前部及中央部的软骨和骨发生磨损,而前后交叉韧带与内侧副韧带功能正常的一种骨关节炎[1]。一旦患有膝关节前内侧骨关节炎,将导致患者的活动受限,继而影响其正常生活。对于此病的治疗,通常是采取手术治疗的方式,而微创小切口固定平台单踝置换术就是其中之一[2]。现本案为进一步研究该种术式在疾病治疗中的效果,将对我院实施微创小切口固定平台单踝置换术的42例膝关节前内侧骨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案有研究对象42例,均选自我院于2021年5月到2022年4月所接诊的膝关节前内侧骨关节炎患者,其中,男性28例、女性14例;年龄区间52~77(70.21±2.65)岁;病程2~8(5.06±1.22)年。研究已征得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纳入标准:经X线片检查,确诊为膝关节前内侧骨关节炎;年龄在50周岁及其以上。

排除标准:关节不稳者;膝关节外畸形大于7°者;炎症性关节炎者;存在无法纠正的关节内翻畸形者或膝关节内翻大于15°、屈曲挛缩大于15°者;外侧关节间隙狭窄者;临床资料不完整者。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微创小切口固定平台单踝置换术,具体操作为:对患者予以常规蛛网膜下腔麻醉,并引导其取仰卧位,在患侧大腿根部固定止血带;随后,进行常规消毒、铺巾。将皮肤、皮下组织以及关节囊等予以逐层切开,将部分脂肪垫予以去除。将胫骨侧的部分关节囊、内侧副韧带深层予以剥离处理,以便使骨赘、截骨部位充分显露出来。将髌骨周缘、股骨内踝、踝间窝增生骨赘予以切除;对胫骨髓外定位,垂直在胫骨力线轴,后倾7°,按顺序进行胫骨垂直与水平截骨,将胫骨截骨骨块拿出,对内侧半月板实施切除处理。对胫骨间隙进行试膜,了解屈曲间隙张力,选取厚度合适的胫骨假体。借助摆锯将股骨表面软骨切除,使软骨下骨充分暴露,再清除后踝骨赘。通过间隙试模,了解屈伸间隙,选取大小适度的股骨试模,且进行钻孔与开槽,并为患者置入股骨假体试模、胫骨间隙测块,对内侧间隙韧带张力、膝关节内外侧平稳性、下肢力线、髌骨轨迹、膝关节屈伸活动区域等进行检测。随后选取大小恰当的胫骨试模,确保胫骨3皮质支撑,胫骨侧开槽,并以克氏针于股骨踝、胫骨平台骨面进行钻孔处理。对骨面及关节腔进行冲洗,并在关节腔内浸润“鸡尾酒”。依次以骨水泥对股骨踝、胫骨假体进行固定处理,并将残余的骨水泥予以彻底清除。在假体间隙置入1mm垫片,以确保屈曲45°,直至骨水泥完全固化为止。最后,对伤口进行彻底冲洗,止血,并对切口予以逐层缝合;同时将2g氨甲环酸注入关节腔内,并用无菌敷料及棉花腿对切口实施加压包扎处理。手术期间采取LINK Sled固定平台单踝假体系统。

术后,对患者予以常规抗凝处理,同时予以抗生素治疗,直至术后24h;术后第1d,引导患者做屈膝与直腿抬起训练,且协助其逐步下床、拄拐行走;术后第2~3d,患者可出院,术后14d,可正常行走[3]

1.3观察指标

   对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切口引流量及并发症等情况进行观察。此外,对患者治疗前及最后一次随访时的KSS(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ROM(膝关节最大活动度)、VAS(疼痛视觉评分)、WOMAC(西安大略和麦柯玛斯大学骨关节评分)进行观察与比较。

1.4统计学分析

以SPSS24.0软件对研究所得数据加以分析,其中用(±s)表示计量资料,t检验。如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1. 结果

2.1手术治疗情况

所有患者的手术皆获得成功,手术平均时间为(82.19±11.07)min,术中平均失血量为(96.11±16.52)ml,切口平均引流量为(155.21±29.54)ml。术后对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未发现假肢松动等症状,未出现感染等并发症。

2.2治疗前及最后一次随访时KSS、ROM、VAS、WOMAC评分情况

最后一次随访时的KSS、ROM均高于治疗前,而VAS、WOMAC低于治疗前,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KSS、ROM、VAS、WOMAC变化比较(±s)

组别

KSS(分)

ROM(°)

VAS(分)

WOMAC(分)

治疗前

57.96±5.41

97.26±5.56

4.25±0.77

37.71±1.26

最后一次随访时

90.11±4.52

126.73±4.58

0.54±0.21

9.02±0.69

t

30.593

27.444

31.183

133.972

P

<0.05

<0.05

<0.05

<0.05

  1. 讨论

临床上对于膝骨关节炎的治疗,大部分是采取全膝关节置换术,但该种术式的创伤较大,且可能导致大量正常骨质的丢失[4]。因此,对于膝关节前内侧骨关节炎的治疗,通常不选择全膝关节置换术,而往往选择单踝置换术。单踝置换术只对关节内侧间室进行置换,且保留了交叉韧带、髌骨关节;此外,该种术式还具有创伤小、恢复速度快、并发症少等优势[5]

   在本研究中,实施固定平台单踝骨置换的患者,手术非常成功,且术后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发现,患者没有假肢松动等症状,也没有出现感染等并发症。研究结果还显示,对患者进行最后一次随访的KSS、ROM、VAS、WOMAC评分等结果,均优于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这提示,微创小切口固定平台单踝骨置换术治疗膝骨关节炎的效果明显,具备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而言之,对膝关节前内侧骨关节炎患者施以微创小切口固定平台单踝骨置换术治疗,效果良好,不但能促进患者膝关节功能的改善,缓解疼痛,且无严重并发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及运用。

【参考文献】

[1]郑守超,石晶,王峰,等.固定平台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前内侧骨关节炎的早期临床疗效[J].骨科,2021,12(1):34-39.

[2]张辉,裴征,薛喆,等.在加速康复外科理念下采用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前内侧骨关节炎的疗效观察[J].实用骨科杂志,2021,27(8):694-698.

[3]林飞太,冯尔宥,张怡元,等.内侧固定平台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前内侧骨关节炎或自发性骨坏死[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20,22(6):540-543.

[4]薛军,蒋毅,任忠明,等.活动与固定平台在单髁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内侧间室骨关节炎中的疗效比较[J].临床骨科杂志,2022,25(4):497-501.

[5]曹学伟,张文鹏.固定平台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21,36(8):803-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