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线与CT检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18
/ 2

X线与CT检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分析

解丽莹

首都医科大学石景山教学医院北京市石景山医院 邮编100043

【摘要】目的 研究X线与CT检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研究从2019年1月-2021年12月期间采集案例数据信息,共记录我院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例40例,所有患者均经手术治疗确诊,并选择健康体检者40例。对所有研究对象均予以X线与CT检测。记录并分析检测的准确度、特异度、灵敏度、不同类型检测准确度等数据。结果CT检查在准确度数据高于X线检查(P<0.05);CT检查在针对不同类型检测准确度高于X线检查(P<0.05)。结论  在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进行诊断时,选择CT检测能够进一步提高诊断的准确度,为临床诊断提供更丰富的参考数据,建议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工作中予以借鉴。

关键词】X线CT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诊断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骨科疾病,患者发病主要是由于腰椎间盘在出现退行性病变的情况下,受到外部因素造成腰椎间盘内的纤维组织被破坏,并导致腰椎内髓核从损伤位置突出或脱出[1]。患者在发病后,腰椎病变位置会出现明显的疼痛感,并导致患者下肢出现麻木、疼痛等情况。当前,在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中,主要是选择影像学技术进行检测。其中,X线以及CT均属于常用的放射性影像学检测手段,能够对患者腰椎进行有效的检查。因此,本文将选择我院4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例作为研究对象,针对X线与CT检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展开分析。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从2019年1月-2021年12月期间采集案例数据信息,共记录我院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例40例,所有患者均经手术治疗确诊,并选择健康体检者40例。一般资料: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男女比例为19:21,年龄范围为40-69岁、年龄平均值为(54.57±14.41)岁。健康体检者男女比例为20:20,年龄范围为40-69岁、年龄平均值为(54.53±14.38)岁。结果表明:P>0.05,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1.2方法

对所有研究对象均予以X线与CT检测。X线检查:使用DR数字X射线摄片机(厂家:韩国三星公司;型号:GG85A型)对患者腰椎病变位置进行拍摄。检查时,患者仰卧于摄影床上,去除可能重叠在腰椎上的物品(例如腰带、拉梁、纽扣、膏药等)。正位时,人体躯干轴线与床面中线重合,双手臂放在外侧或放在胸部,双膝部弯曲,双脚掌平放台面,使后腰部贴靠床面,有助于减小腰椎前弓的曲线和位置稳定;侧位时,患者侧卧于摄影床上,脊柱长轴与床面中线重合,双侧上肢尽量上举抱头,双下肢稍屈曲使身体稳定。正侧位拍摄中心线对准患者脐上方第3腰椎位置,胶片范围上缘齐平T11,下缘包括骶椎,摄影距离为100~200cm,管电压为75~85kv。检查完毕后,有两名专业医师来进行阅片。CT检查:采用64排128层螺旋CT扫描机(厂家:美国GE公司;型号:宝石HD750型)对患者腰部病变位置进行扫描。设备参数设置:电压为120kv,电流为90mA,层厚为3mm,层距为3mm。引导患者采用正确的体位进行扫描,所有腰椎间隙位置连续检测3个层面。最后把图像传送到3D工作站,并对其进行分析和研究,同时再由两名专业医师进行影像诊断,以此来了解发生腰椎间盘突出的原因和部位。

1.3诊断的标准

   腰椎间盘突出X射线表现:(1)椎间隙变窄或前窄后宽;(2)椎体后缘唇样肥大增生、骨桥形成或游离骨块;(3)脊柱生理曲度异常或侧弯。

   CT表现:直接征象:(1)椎间盘后缘向椎管内局限性突出,密度与相应椎间盘一致,形态不一,边缘规则或不规则;(2)突出的椎间盘可有大小、形态不一的钙化,多与椎间盘相连,上下层面无连续性;(3)髓核游离碎片多位于硬膜外,密度高于硬膜囊。间接征象:(1)硬膜外脂肪间隙变窄、移位或消失;(2)硬膜囊前缘或侧方神经根受压移位。

1.4观察指标

记录检测准确度、特异度、灵敏度、不同类型检测准确度等数据。(1)准确度:(检测阳性例数+检测阴性例数)/所有检测例数。(2)特异度:检测阴性例数/健康体检者例数。(3)灵敏度:检测阳性例数/确诊腰椎间盘突出症例数。(4)腰椎间盘突出症类型:中央型、两侧型、椎间孔型。

1.5统计学方法

选择SPSS22.0软件分析。选择率(%)评价计数数据,并通过数值x2分析。选择±标准差评价计量数据,并通过数值t分析。结果判定标准:P<0.05。

2结果

2.1检测结果数据

X线检查结果:检查为阴性数量35例,误诊为阳性数量5例。检查为阳性数量34例,误诊为阴性数量6例。CT检测结果:检查为阴性数量39例,误诊为阳性数量1例。检查为阳性数量39例,误诊为阴性数量1例。

2.2检测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比较

CT检查在准确度数据高于X线检查(P<0.05)。其中,CT检查准确度:78/80(97.50%),X线检查准确度:69/80(86.25%)。见表1。

1检测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数据[n(%)]

组别

准确度

特异度

灵敏度

X线检查

69/80(86.25)

35/40(87.50)

34/40(85.00)

CT检查

78/80(97.50)

39/40(97.50)

39/40(97.50)

x2

6.781

2.882

3.913

p

0.009

0.089

0.047

2.3不同类型检测准确度比较

手术治疗确诊:中央型15例、两侧型12例、椎间孔型13例;CT检查中央型15例(93.33%)、两侧型12例(100.00%)、椎间孔型13例(100.00%);X线检查中央型10例(66.67%)、两侧型7例(58.33%)、椎间孔型8例(61.54%)。数据显示:CT检查在针对不同类型检测准确度高于X线检查(P<0.05)。

3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骨科疾病,多在20-50岁之间发病,在当前的临床医学中主要是选择影像学技术进行检测,其中X线以及CT均是放射性检测方式,属于无创检测[2]。X线片是通过电磁波进行检测,能够观察椎骨的基本形态,比如有无侧弯畸形,生理曲度是否存在,有无骨折,有无骨质破坏,有无骨质增生和骨质疏松,它是一种平面图,看不到脊柱断面的结构,无法看清楚神经根脊髓等椎管内的结构,对于一些细微的病灶很难分辨,在检测中图像的清晰度不高,在腰椎髓核压迫以及后突出程度等方面很难准确判断。而CT检测是通过X线束对患者病灶位置进行螺旋横断位扫描,弥补了X线不能观察断面的缺陷,并经过处理软件进行分析处理。因此,在检测中具有更高的分辨率,能够对患者病灶位置的腰椎间盘状态予以更为清晰的观察,发现患者腰椎病灶内的增生状态以及密度等信息,有效提高检测的准确度,弥补了X线检测的不足[3]。结合文中数据显示:CT检查在准确度数据高于X线检查(P<0.05)。此外,CT检查在针对不同类型检测准确度高于X线检查(P<0.05)。说明在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中,CT检测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可以作为临床诊断的重要参考。

综上所述,在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诊断的过程中,运用CT检测可以保证诊断的准确度,为诊断工作提供更丰富的参考数据,建议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参考。

参考文献

[1]王威,陈运久,罗容智.多层螺旋CT联合X线在青年人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CT和MRI杂志,2021,19(12):157-159.

[2]杨志荣,张世科.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联合应用CT、X线扫描的价值分析[J].现代医用影像学,2020,29(3):491-492+495.

[3]何相前.X线机、CT设备联合应用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诊断分析[J].智慧健康,2019,5(34):6-7.